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戴望舒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戴望舒1905—1950

浙江杭县(今杭州)人
诗人,文学翻译家。曾任上海师专、暨南大学、上海音专等校教授。后在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从事法文翻译工作。著有诗集《我底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译有《洛尔伽诗钞》、《普希金革命诗钞》等,论著有《小说戏曲论集》。
原名:朝寀、朝审
字:戴丞
别号:梦鸥
笔名:戴望舒、望舒、文生、月、方仁、艾昂甫、白、白鸥、白衔、西已加、亚巴加、吕安瑟、江文生、江思、江湖、江潮、孙诚、杜万、吴家明、陈御月、张白衔、苗秀、易应、佩华、周彦、冼适(一作洗选)、郎芳、信芳、莳甘、梦鸥、常娥、唐苔、屠思、戴月
别名:朝胜

戴望舒

悼望舒
悼念戴望舒
胡乔木
卞之琳
人民日报1950年3月1日
人民日报1950年3月5日,人与诗:忆旧
说新第59页
望舒草论
戴望舒
戴望舒(1905—1950)
苓薯
陈敬之
关国煊
中国文学月刊1934年1卷6期
*畅流1969年39卷8期
*传记文学1976年28卷6期,*民国人物
小传第2册第310页
回忆戴望舒
戴望舒在香港
戴望舒著译目录
《戴望舒诗集》序
赵景深
冯亦代
叶孝慎 姚明强
卞之琳
百花洲1979年2期
新文学史料1980年4期
新文学史料1980年4期
诗刊1980年5期,人与诗:忆旧说新第61
诗人戴望舒
留下屐痕的诗人——戴望舒
萧应深
鲍晶
读书1980年5期
文稿与资料1981年2期,中国现代文学研
究丛刊1981年3期
戴望舒论
象征主义和现代派诗人戴望舒
戴望舒著译年表
戴望舒与杭州
郁达夫和戴望舒
艾青与戴望舒
震旦二年
记戴望舒同志二三事——往事与回忆
诗人戴望舒
戴望舒旅法有关时间的考订
笔写自我 心系风云——评别开生面的政治抒
情诗人戴望舒
陈丙莹
周学峰
阙国虬
郑择魁王文彬
萧应深
周红兴葛荣
施蜇存
程代熙
李立明
阙国虬
吕家乡
青海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1、2期
台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2年2期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2期
西湖1982年7期
百花洲1983年3期
新文学史料1983年4期
新文学史料1984年4期
飞天1984年5期
*中报月刊1984年49期
新文学史料1985年3期
学术月刊1985年11期
戴望舒
我所知道的戴望舒及“现代派”
戴望舒
戴望舒(三则)
戴望舒
柳存仁
钟鼎文
李立明
喻名乐
*人物谈第200页
*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第140页
*中国现代六百作家小传第560页
中国现代文化名人爱国故事第328页
中国现代作家与作品(上海)第79页
戴望舒
戴望舒(1905—1950)
戴望舒
戴望舒
戴望舒
舒兰
编纂组
赵聪
黄俊东
魏桥等
*北伐前后新诗作家和作品第277页
*环华百科全书第4册第172页
*现代中国作家列传第244页
*现代中国作家剪影第142页
浙江人物简志(下)第326页

戴望舒

夏衍为戴望舒、叶灵凤申辩
戴望舒在抗战期间
望舒传——从雨巷到升出赤色太阳的海
浅论“雨巷诗人”——戴望舒
望舒剪影
戴望舒:唯美主义及其舍弃,1949年以前中国
现代诗歌的贡献
姜德明
郑择魁等
郑择魁 王文彬
刘爱英
罗大冈
(德)沃尔冈夫·
顾彬·博赫乌姆
著 焦 健摘译
文艺报1988年9月24日
抗战文艺研究1986年4期
新文学史料1986年4期
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学报1987年2期
中国作家1987年3期
文学研究参考1987年12期
戴望舒开创一代新诗风的履印
戴望舒论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图志(选载)
宋乐永
郭小聪
杨义
文史哲1988年6期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89年3期
新文学史料1994年1期

云锁烟埋,这幸福是短暂的——戴望舒与穆丽
王文彬新文学史料1995年3期
从忧郁到悲愤——戴望舒诗歌创作的情绪历程
戴望舒(1905—1950)
龙迪勇
京声 溪泉
江西社会科学1997年4期
新中国名人录第52页

戴望舒1905——1950

原名夢歐,浙江杭州人,1905年 (清光绪三十一年) 生。1923年畢業於杭州宗文中學,後入上海大學中國文學系。1925年轉入震旦大學。1926年開始從事文藝創作。1927年因發表《雨巷》一詩引起文壇注目。1935年後一度主编 《現代》月刊和《新詩》月刊。1937年抗日戰争爆發後,與妻穆麗娟由上海赴香港,主编《星島日報》副刊《星座》及每周附刊《俗文學》週刊。1941年香港淪陷,遭日軍囚禁,作《獄中題壁》一詩,1945年獲釋,仍在香港報界工作。1949年回大陸,一度任全国文聯代表大會代表; 10月調往中央人民政府新聞總署從事法文编譯工作。1950年2月28日在北京病逝。年45岁。著有《我底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譯有《洛爾伽詩鈔》、《普希金革命詩鈔》、《良夜幽情曲》、《西班牙抗戰謠曲選》。校點《石點頭》與《荳棚閑話》。

戴望舒

戴望舒1905—1950

诗人。原名梦鸥。浙江余杭人。早年曾在上海大学、震旦大学读书并开始写诗。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等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参加共青团。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水沫书店,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艺论丛》,并翻译《唯物史观的文学论》。同年发表代表作《雨巷》。后去法国。1934年回国。1936年与卞之琳、徐迟等创办《新诗》,提倡“纯诗”。早期诗作受法国象征派影响,充满感伤情绪。1938年去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文艺副刊《星座》,并与许地山负责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工作。1939年参加英文版《中国作家》编辑。1941年因宣传抗日被捕入狱,在狱中备受日寇酷刑摧残,创作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充满强烈爱国热情的诗篇。次年出狱后回上海在上海师专任教,兼任暨南大学教授。1948年去香港。次年抵达北平,从事编辑工作。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有《戴望舒诗全编》。

☚ 臧克家   朱贞木 ☛
戴望舒

戴望舒1905.3.5—1950.2.28

原名戴朝宷。笔名有戴梦鸥、戴望舒、江思、艾昂甫等。浙江杭州人。14岁考入宗文中学。在校学习期间,曾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半月》、《星期》上发表3篇小说。与杜衡、张天翼、施蛰存等组织兰社,创办《兰友》旬刊。1923年开始学写新诗。同年中学毕业,考入上海大学中文系,与丁玲、孔另境等人同学,常去沈雁冰老师家里。1924年秋到震旦大学特别班读法文,翌年升入该校法科一年级。在校期间从法文直接阅读了浪漫派和象征派诗人的诗歌,对后期象征派诗人的作品更感兴趣。1926年春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首次发表新诗《凝泪出门》。同年秋加入共青团。1927年2月被捕,后被保释出狱。四一二政变后,避居松江县施蛰存家中从事著译活动。1928年夏到上海,与刘呐鸥、施蛰存、冯雪峰等合办第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8期,后被查封。1929年初成立水沫书店。同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我的记忆》。又创办《新文艺》月刊,翌年4月被禁止刊行。1930年3月,经冯雪峰介绍加入“左联”。1932年5月任《现代》月刊编辑,在该刊发表诗作和《诗论零札》。1933年8月由上海现代书局出版第二部诗集《望舒草》,在青年中产生影响,被称为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之一。1932年11月自费去欧洲游学,先在巴黎大学就读,后转到里昂中法大学学习。1935年春回国。翌年10月,与梁宗岱、冯至、孙大雨、卞之琳等人创办《新诗》月刊,提倡“纯诗”。1937年1月由上海杂志公司出版诗集《望舒诗稿》。1938年春到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积极宣传抗日。1939年,先后与金仲华等人合编《星岛周报》,与艾青合编诗刊《顶点》,与冯亦代等人创办英文版《中国作家》。1940年至1941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理事。1942年春在香港被日军以抗日罪逮捕,后经保释出狱。以后曾主编《华侨日报》的《文艺周刊》,以及《香岛日报》的副刊《日曜文艺》。1946年3月回到上海,在师范专科学校任教。1948年2月由上海星群出版社出版诗集《灾难的岁月》。1949年3月到北京。建国后,在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编译工作。1950年2月在北京病逝。戴望舒在新诗创作上,努力将法国象征派诗艺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相融合, “为自己制最合自己脚的鞋子”。二十年代末期,他以《雨巷》一诗扬名诗坛,但不久就认为新诗不能借重音乐和绘画,最重要的是诗情上的变异。他从《我的记忆》开始转变诗风,借鉴法国后期象征派的无韵自由诗并加以发展,为新诗开辟了散文美(口语美)的新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从强调诗是自我表现,抒发一己的悲欢,到关心祖国和人民,写出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著名的爱国诗篇。此外,他还译有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苏联等国的文学作品和论著数十种。

☚ 十七 画   魏晋 ☛

戴望舒

 浙江杭县(今余杭)人。早年在上海大学、震旦大学就学,从事新诗创作。早期诗作较伤感,有较高艺术魅力。1932年起游学法国、西班牙。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宣传抗日。1941年被日寇逮捕,在狱中坚贞不屈,继续从事进步诗篇创作,思想转向积极。建国后,自香港回北京。1950年2月病逝。著译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一周间》等。

戴望舒 - 中外文学著作 - 可可诗词网

戴望舒

 现代诗人。浙江杭县人。曾为30年代“现代派”代表诗人,后诗作有较大发展。出版过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戴望舒

085 戴望舒1905—1950

诗人、文学翻译家。原名朝寀。浙江杭州人。1925年考入复旦大学。1932年赴法留学。3年后回国。1949年后,任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编译。译著有: 夏多勃里昂 《少女之誓》、伊凡诺夫《铁甲车》、《法兰西现代短篇小说集》、《西班牙短篇小说选》、《意大利短篇小说集》、《比利时短篇小说集》等。

☚ 朱维基   焦菊隐 ☛

戴望舒

223 戴望舒1905—1950

现代诗人。原名戴梦鸥,笔名江思等。浙江杭县人。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文系读书。1925年入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受到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等人的影响。1926年加入共青团,又成为左翼国民党员,次年曾被当局逮捕过。1928年在上海创办“第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发表《雨巷》诗作,得“雨巷诗人”称号。1930年加入“左联”。1932年始自费赴法,次年出版诗集《望舒草》,1934年赴西班牙旅行,越年回国。1936年与卞之琳等办《新诗》月刊,后出《望舒诗稿》。抗战后赴港,任“文协”香港分会理事,主编《星岛日报》副刊及《顶点》、《中国作家》等刊物。1941年香港沦陷后曾被捕入狱。抗战胜利后回沪执教,出版诗集《灾难的岁月》。新中国成立后在新闻总署任法文翻译。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戴望舒诗选》。

☚ 李何林   杨逵 ☛
戴望舒

戴望舒1905—1950Dai Wangshu

现代诗人、翻译家。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中学时代即喜爱文学,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攻读法国文学,受到了法国象征派诗歌的深刻影响。1926年开始创作并发表诗歌,他在1932年创刊的《现代》月刊上发表了大量的创作和翻译作品。同年底赴法国游学至1935年回国。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他被捕入狱,后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不久又因从事民主运动被国民党当局通缉,他再次流亡香港。1949年回到北平,并参加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1950年2月8日病逝于北京。
戴望舒的诗作作为中国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主要代表,在现代诗坛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他先后出版了《我的记忆》(1929)、《望舒草》(1933)、《望舒诗稿》(1937)、《灾难的岁月》(1948)等诗集。其早期诗作多是一些低沉酸楚的回忆和生活寂寞的感伤,也写出了一些意境朦胧而幽深的佳作,特别是1928年8月发表的《雨巷》一诗,以层层相叠的意象、优美的旋律和具有时代意义的悲剧主题,在现代诗坛上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它给戴望舒带来了“雨巷诗人”的称号。其后期诗作明显受到抗战爆发的现实斗争的震撼,被唤醒的政治觉悟使他走出忧郁的梦境,写出了一些同以往风格不同的诗歌,尤其是在狱中所写的《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诗,热情歌颂英勇抗日的民族精神,表达出热爱祖国、热爱自由的崇高情感。戴望舒的诗,深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影响,在意境创造和词汇选择上,追求一种意象的朦胧,给读者留下较大的回味余地。这种艺术上的继承、吸收和创新,对丰富和发展中国新诗创作起到过重要作用。

☚ 臧克家   李季 ☛
戴望舒

戴望舒

现代著名诗人。生于1905年,卒于1950年。原名戴梦鸥,曾用笔名江思、亚巴加、郎芳、常娥、戴月等等。浙江杭县人。戴望舒于1922年开始新诗创作,中学毕业以后,考入上海大学中文系学习。1925年,又转到上海震旦大学法文班学习。1926年,戴望舒与施蛰存、杜衡等人一起共同创办《璎珞》旬刊,并首次发表新诗《凝泪出门》。大革命失败以后,戴望舒与杜衡一起躲在松江县的施蛰存家中,这一时期创作了著名诗篇《雨巷》、《我的记忆》等,之后成为他的代表作品。1928年,戴望舒与冯雪峰、施蛰存、刘呐鸥等人一起组织创建“水沫社”。1930年,戴望舒在冯雪峰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戴望舒赴法国留学,在巴黎大学学习文学,在学习期间从事翻译和创作,不久又转入里昂中法大学学习。1935年,戴望舒回国。1939年,来到香港,并担任《星岛日报》副刊和《星座》杂志的编辑,并与艾青一起编辑《顶点》杂志。日本侵略军占领香港后,大肆逮捕抗日分子,戴望舒也于1942年被捕入狱。在牢狱中他写下了著名诗篇《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戴望舒从香港来到北京,从事外文翻译工作。1950年,因病逝世。戴望舒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他的主要作品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四部诗集。198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戴望舒诗集》。戴望舒的诗歌风格独具,深受中国古典诗词和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影响,他的诗注重意境的创造和语言的提炼,追求朦胧的意象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颜一烟   魏巍 ☛

戴望舒1905—1950

诗人。浙江杭县人。早年留学法国,受法国象征派诗影响很大,1926年开始发表诗歌。曾是左联成员。抗日战争时期,在香港一家报纸主编副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香港回国。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我的记忆》、《灾难的岁月》等。其诗多表现难以排遣的感伤,意境朦胧,在艺术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戴望舒

戴望舒1905~1950

现当代诗人。原名戴朝束,又名戴梦鸥。生于浙江杭州一个银行职员家庭。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时开始写诗。成名作《雨巷》(1928),创造了新颖朦胧的意象和凄清幽远的意境,表现出低沉哀怨的情调,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受压抑的苦闷心情。后受左翼文学影响,写下《断指》、《流水》等歌颂革命者和向往光明的诗篇。1932年参加编辑《现代》杂志,不久去法国留学,1935年回国后参与创办诗刊《新诗》。所写诗歌注重内在的感情节奏和现代口语的运用,使他成为现代诗派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抗日战争期间思想发生变化,《元旦祝福》 (1939)一诗热情歌颂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香港沦陷后被日军逮捕,狱中写下的《我用残损的手掌》、《狱中题壁》等著名诗歌,表现了坚贞不屈的豪迈气概,抒发了对解放区无限热爱的感情。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直至病逝。一生作诗近百首,分别收入《我的记忆》、《望舒草》和《灾难的岁月》等诗集中。艺术上受中国旧体诗和法国象征派影响,讲究意境创造,善用象征性形象,文字清新,音节流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五四”以来的新诗中独出一格,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 杨逵   臧克家 ☛

戴望舒1905~1950Dai Wangshu

contemporary poet.Works: Raining Streetlet,My Memories,etc.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4:5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