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痧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痧证

痧证

痧证是指感受时疫,秽浊之气,而见发热,胸腹或闷,或胀,或痛,或见上吐下泻,或神昏闷乱,或见皮下青紫痧斑痧筋的一类外感病。具有症情复杂,传变迅速,病势危重的特点。
病名考证
痧证见《世医得效方》,又称沙证。并云:“……原其证古方不载,所感如伤寒,头痛呕恶,浑身壮热,手足指末微厥,或腹痛闷乱,须臾能杀人。”又称水伤寒。《普济方》又称水疫。《痧胀玉衡》称绞肠痧、痧气、痧胀、痧疫、痧筋、痧斑以及青筋、白虎等。《医学实在易》称砂证。由于痧毒闭塞胸膈肠胃,壅阻经络,导致气阻血凝,引起全身痠楚胀痛难忍,所以民间常称痧为发痧。其病具有广泛的流行与传染性,称之为痧疫。
病因病机
为外感疫厉之气和秽浊异气所致,或由暑气诱发,以及寒气郁为火毒,而发为痧证。如《痧胀玉衡·偏身肿胀痧》: “痧者,暑热时疫恶毒之气,……阖门被祸,邻里相传。”该书在《痧原论》又说:“痧证,先吐泻而心腹绞痛者,从秽气痧发者多;先心腹绞痛而吐泻者,从暑气痧发者多;心胸昏闷,痰涎胶结,从伤暑伏热痧发者多;偏身肿胀疼痛难忍,四肢不举,舌强不言,从寒气冰伏过时郁为火毒而发者多。”《痧症全书·论痧篇》说:“体气不实之人,偶触粪土沙秽之气,多腹痛闷乱,名之曰痧。”《张氏医通》认为痧的发生是感受“恶毒异气。”《湿热病篇》认为痧的发生是“湿挟秽浊,闭塞气机而然。”《医学实在易》以为由“风寒湿邪,或山岚瘴气”所引起。
痧证虽为外因之邪为患,但与正虚有密切关系。如肝旺肾虚,情志抑郁,或暴饮暴食,食积不化,均为痧证的诱因。王孟英云:“情志多郁之人,稍犯凉热,即能成痧,且不时举发,亦由气血失其宣畅也。”
分类
临床上常可分急症与慢症两种类型。如染病之后,急速暴发,头目眩晕,心胸紧闷烦躁,全身痠楚胀痛,四肢麻木,吐泻交作,或干呕腹痛如绞,面色青紫,舌质发黑,目闭不语,突然昏厥,如不及时抢救,可在数小时之内死亡。如《痧症全书·紧痧》说:“急痛,霎时晕倒,半刻即死。”又《闷痧》条说:“痧毒冲心,发晕闷地,似中暑中风,即时而毙”,都是指痧之急症。若时冷时热,似汗非汗,续之但热不寒,胸腹灼热,手足如冰,心神不宁,如有所失,心胸烦闷,隐隐作痛,不思饮食,口苦苔腻不渴,头痛项强,倦怠无力,病情常可拖延数日或数月之久,如未及时治疗,常可招致痧毒深入,病势加重,终至演变成为危险之症。如《痧症全书·慢痧》说:“痧之慢者,或十日半月而死,甚至三四月而死”等都是指痧之慢症。
辨证要点
有如下特点:
(1)痧胀:见《痧胀玉衡》。胀和痛是痧胀的独特症状。当痧毒之邪侵犯肌表,阻于气血之间,全身肌肉剧烈胀痛,循经入于空窍,则出现头昏脑胀,如邪毒攻于里,则胸胁胀满,攻于肠胃,则脘腹疼痛不休,甚或痛如绳绞,以及上吐下泻等危急现象。
(2)痧筋:见《痧胀玉衡》。患者全身皮下,特于胸部及两臂内侧和两下肢腘窝部(委中穴)出现青紫色的痧筋。痧筋有明显出现,亦有隐伏不显,这与痧毒侵犯肌表的深浅有关。如痧筋明显浮现于皮下的为痧毒壅阻于血分者多;若痧筋似有无不明显者,为毒阻于气分者多;如痧筋隐伏于皮下难以看到者,为痧热之毒郁结在血分,是闭而不显于外的现象。
(3)痧斑:见《痧胀玉衡》。痧斑是痧毒与正气相搏,瘀毒凝集,发于体表的一种见证。患者全身皮下出现红紫色的痧斑点。由于痧毒郁肺,内闭营分,从血络外出,或热毒郁于阳明,逼迫营血,则从肌肤外发。但也可由于痧毒隐伏于内,以及被阴气阻遏,致使痧斑蒸发不出者。此时可采取铜钱或汤匙以及细线等沾一些清水,由上而下柔和而有顺序地轻刮皮肤,即可见皮下有明显的红色痧斑显现出来,犹如一些细小的砂粒子和细小的瘀血斑点。斑色深紫,存留时间亦久,与一般出现的红色斑点不同。
(4)绞肠痧:见《痧胀玉衡》。由于痧毒阻于肠胃之间,致使胃气不和,脾失输布,受纳无权,气机不调,是以吐泻交作,或不吐泻而干呕,脘腹胀满痠痛如绞。若吐泻频繁,引起津液耗损,终至阴液枯竭,阳失依附,可导致亡阳等危急证候。
(5)紧痧:见《痧症全书》。腹部急痛,突然晕仆。若痧毒侵犯于经络、血脉之间,致使气血的运行受到障碍,是以两足发麻,四肢末端冰冷。由于痧毒壅阻经络,内入脏腑,热深厥深,还可以见到身冷如冰,且阴汗淋漓等一派假寒表现。
(6)闷痧:见《痧症全书》。由于痧毒来势凶猛,有的患者一发病,即可见精神恍惚,萎靡不振,心胸闷乱等险情;亦有急骤发病,突然呼叫几声,旋即昏倒,神志不清,为痧毒直攻心包,引起清空被蒙,神失所守而致危症。
痧证常可见到脉象与证候不相一致。如在恶热口渴,烦躁不安,面赤舌红等一派实热证中,反见六脉沉细无力,甚或沉伏不显;或脉象虽数,但又形寒畏冷,口淡不渴等。这些均为痧毒壅阻经络,血脉受闭,或隐伏于里,致使气滞血瘀,阳气被遏,不得外越,阴阳阻格,失其调和之故。
治疗原则
因本证属于邪实,法当祛邪攻实为主,故有痧无补法之说。如《痧胀玉衡·痧有实而无虚辨》:“痧不而虚实,驱毒在所当先,温补必于收后,此痧之所以有实论无虚也。”痧证都应以解毒、清热、理气、止痛、开窍、通经、活血、化瘀等法则进行治疗。
外治疗法有如下几种:
(1) 刮痧疗法: 是使用某种器械(如茶匙或铜钱或细线),稍沾麻油(或麻油水)后,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如头额、颈项、胸腹、背腰、四肢的肘膝弯),进行多次轻柔地由上而下地反复摩刮,刮至皮下出现紫红色的痧点为度。当痧毒侵犯人体,毒阻气分之时,可采用此法治疗。
(2) 抓痧疗法:抓痧也叫挟痧、撮痧、扯痧,是用食指与中指弯曲成一双挟子形状(或食指与大拇指也可)。沾冷水在患者体表一定的部位肌肉上挟提,直至挟至出现红紫色痧痕为止。
(3)放痧疗法:痧毒阻于血分肌肉者,可用消毒三棱针,或较粗的缝衣针等,在患者体表一定的部位,如百会穴(两侧耳廓上缘中点直上交于头顶正中线处)、印堂穴(鼻根直上,两眉之间中点)、太阳穴(在眉梢后下方约一寸凹陷处)、喉中两旁(颈前喉结两旁痧筋)、舌下两旁(即舌系带两侧静脉,右名玉液,左名金津)、两乳下(即两乳头下痧筋),两手指(两手十指尖,即十宣穴,此处不需寻找痧筋,且不可沿指甲缝刺入)、两肘弯(两手臂内侧的静脉或取尺泽穴)、两膝弯(委中穴即腘窝静脉),找出痧筋,经75%酒精棉球局部消毒后,以针尖刺入,(如遇要害部位,以斜刺为宜)。让紫黑色的血液流出即可。
(4) 焠痧疗法:是采用灯心或纸燃条,沾麻油少许,在酒精灯上点燃之后,迅速地往患者体表上的痧点焠烧的治疗方法。(先从头额,然后胸前、肩臂,自上而下地焠,此时即可听到哔叭的暴响声。)
预防
痧证的护理也极重要,患者的住处要安静,空气宜流通,衣着要适宜,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粘腻、闭气之物,饮食宜微温或冷服。痧证的发生与流行,多与气候变化,正气虚弱有关。如在夏季或高温作业中,当注意防暑降温以及饮食卫生等,有一定预防意义。

☚ 中暑   寒痧 ☛
0000894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1: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