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我生性就是如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我生性就是如此我生性就是如此: 遇事都要穷本清源, 在工作中,在探索道路时, 在心灵困惑的瞬间。 追寻流逝岁月的实质, 追寻那些内在的原因,—— 查它的本,挖它的根, 一直剥到它核心的核心。 时时刻刻抓住 命运和事件的线索, 这样去生活、思考、感受、 热爱并揭开其中的因果。 哦,哪怕我能够 了解那么一爪半鳞, 那我就会写出八行诗, 去描写我激情的潜性。 写那种无法无天,写罪孽, 写逃跑和追逐, 写无意中的仓皇, 写胳膊肘和手掌。 我就会推算出它的规律, 它的始由, 并且重写出它名字缩写的 第一个字母。 我就会用我颤抖的灵魂, 把诗行打扮得象花园; 菩提树就会开放, 整整齐齐象飞行的大雁。 我要在诗里带进玫瑰的浓郁, 薄荷的清凉, 牧场、香蒲、干草堆的气味, 还有大雷雨的轰响。 从前肖邦就这样创作: 他把农庄、公园、丛林和坟地, 这些活生生的奇迹, 都编进了他自己的练习曲。 经过努力得到的胜利, 交织着痛苦和喜悦, 就象一把强弩上 拉紧了的弦。 (刘湛秋 译) 一九五六年至一九五九年,帕斯捷尔纳克写出了最后一部诗集《雨霁》。这是诗人的诗歌高峰之一,可与以前的《生活呀,我的姐妹》、《一九○五年》、 《重生》并列。这本诗集是以一篇诗歌宣言开始的,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我生性就是如此》。这首诗既是诗人人格的直接显现,又是他晚期诗歌创作特点的一个诗化总结。 诗作一开始,诗人就开宗明义地写道: “我生性就是如此:/遇事都要穷本清源”, “穷本清源”可以看作全诗的诗眼,全诗都是从这里生发开去的。诗人渴望“追寻流逝岁月的实质”和那“内在的原因”,渴望“抓住命运和事件的线索”。这表明,作为一个诗人,他不但想用自己的心灵去把握住生活的真谛,而且愿把它传播给人民。 “获取并传播最本质的东西”可以说是帕斯捷尔纳克后期创作的主导取向。他已经彻底告别了早期“标新立异”的诗风,力求使自己的声音汇入人民的声音,他把接近人民深刻地理解为内心世界心理、精神上提高的过程。所以他接着写道“我就会推算出它的规律,/它的始由”,这里的“它”指的是前面提到的“激情”,诗人认为真正要写的东西不是激情本体,而是它的规律,它的原则。他希望,在一首精美的、隐约的诗中,一切都应保持一个距离,不应太露,不要作过多的描述,需要的是暗示, 甚至不用写出其“名称”,而只须写出其起首的字母。这样的艺术主张也许与诗人当时的心态有关:他即将走完生命的全程,现在他是最后一次看世界了。他站在远处看它,他爱这个世界,在它里面他发现了真理和忠诚,他不愿把这个世界的琐碎展现在他的读者面前,他要揭示其规律——以一颗诚实而纯美的心。他要把他的诗行“打扮得象花园”并“带进玫瑰的浓郁,薄荷的清凉……”。诗人认为,世界是美好而迷人的,所以他的诗也应该美好而迷人。诗人以创作实现了自己的主张。在诗集《雨霁》中,贯穿着从哲学上理解的大自然的主题,充满了花香、田野、收获和雷霆。最后,诗人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升华为一种理性总结: “经过努力得到的胜利,/交织着痛苦和喜悦”。是的,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次追求,都不可避免地要伴随着无数的痛苦与牺牲,而每一次追求的成功,又会带来欢欣与幸福的泪花。帕斯捷尔纳克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完了他的人生道路的。 这首诗所体现出的后期风格,和前期诗作比较, 词句比较通俗,玄虚的描述和含糊的比喻大为减少,盎然的诗意中含着生活的哲理,这正是帕斯捷尔纳克后期诗歌创作中值得重视的特点。这些特点和他的前期创作保持着一种内在的一致性。但也有些评论家对他的后期诗作表示不满, 如英国的安吉拉·利文斯顿在《帕斯捷尔纳克的晚期诗》一文中就批评他的后期诗“只是包含一些颇为一般的和简单的抽象的诗行”,并对《我生性就是如此》一诗颇有龃龉。对于这些不同的见解,读者可以通过对诗作的鉴赏进行甄别。况且,在艺术欣赏与评价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完全允许的。 (傅宗洪) 我生性就是如此遇事都要穷本清源, 在工作中,在探索道路时, 以心灵困惑的瞬间。 追寻流逝岁月的实质, 追寻那些内在的原因,—— 查它的本,挖它的根, 一直剥到它核心的核心。 时时刻刻抓住 命运和事件的线索, 这样去生活、思考、感受、 热爱并揭开其中的因果。 哦,哪怕我能够 了解那么一爪半鳞, 那我就会写出八行诗, 去描写我激情的潜性。 写那种无法无天,写罪孽, 写逃跑和追逐, 写无意中的仓皇, 写胳膊肘和手掌。 我就会推算出它的规律, 它的始由, 并且重写出它的名字缩写的 第一个字母。 我就用我颤抖的灵魂, 把诗行打扮得象花园; 菩提树就会开放, 整整齐齐象飞行的大雁。 我要在诗里带进玫瑰的浓郁。 薄荷的清凉, 牧场、香蒲、干草堆的气味, 还有大雷雨的轰响。 从前肖邦就这样创作: 他把农庄、公园、丛林和坟地, 这些活生生的奇迹, 都编进了他自己的练习曲。 经过努力得到的胜利, 交织着痛苦和喜悦, 就象一把强弩上 拉紧了的弦。 帕斯捷尔纳克一生坎坷,多次历经社会变动,他在世之时,人们对他褒贬不一,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直到死后20多年才获平反。但不论时代风云如何变幻,政治压力有多强大,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信仰和主张去随波逐流,而是坚守个性,笔耕不辍。《我生性就是如此》与《“人有名气并不见得美丽……”》同属于一种类型的诗篇,只不过它更为坦率,诗人以第一人称的方法直抒胸臆,向读者敞开心扉,直言不诲地坦露出自己的个性和思维方法,从中体现了深刻的哲理思想。 帕斯捷尔纳克曾先后就读于莫斯科大学和德国马堡大学两所高等学府,在哲学研究方面颇有造诣,特别是新康德主义对其影响尤深。这表现在他的个性和创作思想中,首先就是执著地追求一种真实、单纯的境界,从中寻求属于自我的永恒性的理念或心理规律,绝不人云亦云,绝不迎合潮流。正如同诗中所言:他努力地去“追寻流逝岁月的实质,/追寻那些内在的原因,——/查它的本,挖它的根,/一直剥到它核心的核心。”对待生活现象,帕斯捷尔纳克非常重视自我感觉、自我体验,重视具体的细节,但并不单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是热衷于透过一瞬间的现象,哪怕是“一爪半鳞”,以此为线索去思考,去感受,从而揭示生活的本质和现象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因为在哲学家的视野中, “由于理性的东西(与理念同义)在它的现实中同时达到外部实质,所以它显现出无限丰富的形式、现象和形态。它把它的核心用各色包皮裹起来,开始时意识在包皮里安家,而概念则首先贯穿这层包皮以便发现内部的脉搏,同时感觉到在各种外部形态中脉搏仍在跳动。”正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之上,产生了人对现象的经验认识,即从个别到一般,发现并“揭开其中的因果”,“推算出它的规律”, “它的始由”。以上是诗歌前半部分阐述的诗人生活与创作的指导思想。在诗歌的后半部分里,诗人又将视线从个人思想转向丰富多彩的创作实践,他发誓要用自己“颤抖的灵魂”去构思、描绘五光十色的大自然,把自己的诗行“打扮得象花园”一样美丽,还要携带各种天然芬芳的香味,并伴有雷鸣般的轰响。色、香、味加上音响,把诗歌当作大自然的调色板之余,他还要把生活中的一切,从农庄、公园到丛林、坟地,把现实生活中所有人工创造的“活生生的奇迹”,统统作为自己创作的对象,像音乐家将对现实真切的感受通过心灵演化为抽象的音符,浓缩为美妙、动人的乐章一样,反复锤炼、吟唱。如果把诗歌前后两个部分联系在一起,可以清楚地看到诗人力图通过理性化的自我意识,带动丰富的情感去透视现实生活现象,进而达到新的理性的升华的创作意识。对此,诗人最后特别强调,这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它既不来自柏拉图所谓的“灵感”与“迷狂”,也不是源于亚里斯多德式的对现实的本能“摹仿”,而是在思想的“强弩”之上,面向现实,以“穷本清源”的精神拉紧思考与情感之弦,去捕捉“交织着痛苦和喜悦”的创作的收获。 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说过:“人不仅是他自己设想的东西,还是他强入存在之后,希望自己成为的东西。”《我生性就是如此》这首诗不仅是作家推心置腑的为人处事、创作经验的总结,更是毫无遮挡的思想个性的宣言,其间散发着强烈的哲学气息和创造的激情,称得上是帕斯捷尔纳克发自肺腑的内心独白。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