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大众小说的经过
欧阳山作。初载于1941年1月《抗战文艺》第7卷第1期。作者结合自己三十年代初期和末期两度从事“大众文学”创作的体会,探讨了文艺大众化问题。文章反对有人指责新文学作品过于“欧化”的说法。认为新文学作品在内容上,没有写“超过客观现实所允许的范围”;形式上,移植进来的文学样式,经过中国土壤的栽培,已“变成一种混合种的中国产品”;客观作用上,帮助了“中国革命运动、社会改造、人民进步”。所以,没必要全盘否定它的传统,而“以‘民间形式’做‘中心泉源’,重新来过”。文章又指出,客观上确实存在“新文艺和大众读书能力不协调”的矛盾。这矛盾不能靠短期内将大众的文化水准提高来消除,只有通过写大众能接受的新文学作品来解决。作为试验者,作者认为,大众文学的“性质是‘欧化’的新文艺”,也采用民间文艺形式的一些优点。在大众化最主要的语言问题上,应尽量采用人民大众的口语和民间文艺中活的语言。文章反映了作者极力促使新文学与大众相结合的良好愿望和自觉追求。这种理论上的自觉意识,创作上的自觉追求,都和“左联”时期的文艺大众化讨论,抗战初期的“民族形式”问题讨论有密切联系。文中的见解,尽管有认识上的局限,在当时是有代表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