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表演的舞台特征——以歌舞演故事
“以歌舞演故事” 是清末民初戏曲史家王国维老先生为中国戏曲下的定义,它基本概括了中国戏曲表演的舞台特征。
首先,中国戏曲表演是 一种歌舞表演,而且是一种融 “唱念做打” 于 一体的综合表演。中国戏曲的形成过程即是一个歌与舞的相互融合的过程,进而形成了一种同西方戏剧截然不同表演样式,有人将它概括为“无声不歌、无动不舞”。戏曲表演中的“声” 为唱和念,它们都是讲求音乐性和节奏感的,特别是“念”,即道白,它是对生活语言的 一种艺术夸张与变形,突出了节奏与抑扬顿挫的韵律,使之与戏曲的唱达到了一种和谐统 一。戏曲表演中的“动”,指的是做和打,它们虽都是对生活动作的模拟,但都是约束在音乐节奏之中,它们都要按严格的锣鼓板式去动作,因而戏曲舞台上的做和打,也就突出了其节奏化、舞蹈化的特点。戏曲演员的服装、饰物等也有方便其舞蹈的特点。
其次,戏曲的歌舞表演的目的是演故事。这不同于西方戏剧中的歌舞表演。在古希腊戏剧中,歌舞仅仅起到了一种陪衬的作用,它是独立于戏剧情节之外的,可以单独演出而不影响戏剧情节的发展。中国戏曲的歌舞表演,却是作为一种艺术手段,用来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表现戏剧冲突的。也就是说,戏曲表演中的歌和舞与戏的情节、内容是密不可分的。戏曲离开歌舞表演则与话剧无差;歌舞离开戏(故事)则失去了作为戏曲艺术组成部分的独有价值,与单纯歌舞表演无异。
再次,戏曲的歌舞表演是程式化的。戏曲舞台上的 一切,都不是对生活原貌的直接再现。艺术家们将它们纳入了 一系列的程式约束之中,从而使它们显得合规中矩,既产生了艺术的美感,又与生活原态有了一定的距离。中国戏曲艺术经过多年的传承发展,在表演上形成了 一整套独特的艺术语汇,如戏曲音乐中的各种唱腔板式、伴奏曲调及锣鼓经,戏曲表演中如起霸、走边,武打中的各种枪法、夺刀等各种动作,都是极具规律性和严格约束性的,人们习惯称其为程式。程式性是中国戏曲表演的独有特点,对戏曲表演起着规范和制约作用。同时,生活中的 一切自然形态要进入戏曲舞台,都要经过程式化的艺术改造。所以,我们可以说,没有程式,则没有了戏曲表演。
综上所述,戏曲表演可看成是一种集歌舞化、戏剧化、程式化于一体的高度综合的舞台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