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改革和创作xiqugaige he chuangzuo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广大戏曲工作者进行了有计划有步骤的戏曲改革的群众运动。
建国伊始,人民政府就成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主管或指导戏曲改革工作的专门机构,如文化部戏曲研究院等。1951年,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要求戏曲艺术既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又要求各个戏曲剧种在自由竞赛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年,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提出“改戏、改人、改制”三大任务,使戏曲艺术革新与社会主义革命联结起来,推动了戏曲改革的全面展开。人民政府废除了旧时代戏曲班社内外的一切封建关系,并在全国各地先后建立了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的戏曲剧团。
建国以来,对传统的戏曲剧种、剧目和歌唱、表演艺术,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清理和改革工作。戏曲剧种的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据1959年统计,全国戏曲剧种已由建国初期的100多种发展为368种。搜集、整理和改编传统剧目,是当时戏曲改革工作的重点。据1957年第二次剧目工作会议统计,共挖掘传统剧目51876个,其中有文字记录的有14632个。各地纷纷编辑出版传统戏曲剧目汇编、丛刊和选集。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重点的整理改编工作,使许多瑕瑜互见的传统剧本,去芜存菁,焕发出新的光彩。例如,1956年,浙江《十五贯》整理小组根据清初朱确的同名传奇剧本,改编成昆剧《十五贯》,同年由浙江昆苏剧团演出,轰动全国。它的成功,不仅救活了一个剧种,而且为进一步贯彻执行“百放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戏曲改革的成就还表现在戏曲创作上。新编历史剧,如京剧《满江红》、《强项令》,话剧《于谦》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创作历史剧,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也撰写了京剧《海瑞罢官》。创作现代题材的剧目,是戏曲改革中难度最大、也最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工作。经过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1958年现代题材戏曲联合公演,1960年现代题材戏曲观摩演出,1964年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和1965年中南戏剧会演,在现代戏的创作中,传统艺术形式和新时代生活内容的结合日趋和谐。著名的现代戏有:京剧《红灯记》、评剧《刘巧儿》、沪剧《芦荡火种》、豫剧《朝阳沟》等等。但是,在1958年出现的“写中心,演中心”,片面提倡“以现代剧为纲”,不仅压抑了传统戏的演出,也造成了现代戏的粗制滥造。针对这种偏向,周恩来提出了既要演传统戏,又要演现代戏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1960年,文化部进一步确定了“现代剧,传统剧,新编历史剧三者并举”的剧目政策。然而在思想上、理论上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
1965年,以批判《海瑞罢官》为开端,戏曲艺术和戏曲工作者陷入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之中。一时形成了“八亿人民八台戏”(指八个所谓“样板戏”)的萧条局面。
粉碎“四人帮”以后,戏曲艺术得到了复兴和发展,戏曲舞台又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为群众喜爱的大量传统剧目,如京剧《谢瑶环》、莆仙戏《春草闯堂》、吕剧《姊妹易嫁》、评剧《秦香莲》等,抹去了蒙在它们身上的污垢,又重新上演了。十几年来,在现代戏、历史戏和传统戏的创作和改编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如京剧《南天柱》、吉剧《包公赔情》、越剧《牡丹亭》等等。
近几年来,由于电影、电视艺术的冲击,由于现代审美思潮的波染,戏曲艺术面临着深刻的危机。于是,戏曲改革又成为严峻的时代课题,提到了人们的面前。戏曲工作者们从三方面进行了较之以往更为深入的改革运动。第一,在戏曲创作方面,涌现出一批探索性的剧目,如川剧《潘金莲》、桂剧《泥马泪》、湘剧《山鬼》、评剧《契丹太子》、京剧《曹操与杨修》、《洪荒大裂变》等等。它们在戏曲观念、戏曲艺术、戏曲形式等方面都分别有所突破,推动了以现代戏曲为标志的造剧运动的发展,并将戏曲的审美价值提到一个新的高度。第二,在戏曲理论方面,人们对传统的戏曲观念、戏曲美学、戏曲艺术形式和戏曲文化,都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正努力建构崭新的戏曲理论体系,以促进戏曲艺术的发展。第三,是剧团体制改革,重新组建演出团体,裁减冗员,实行自负盈亏的经营方式,将戏曲生产机制置于自由竞争的原则之下,从而为其艺术潜力的发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当然,戏曲改革还是一个长久而艰巨的工作,有赖于广大戏曲工作者和戏曲爱好者的共同努力,才能使古老的戏曲艺术更新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