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活动性肝病
慢性活动性肝病(简称CALD)是在1968年提出来的病名,它概括了病因不明,但临床、生化、形态和免疫所见基本相似,治疗相同,而以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肝炎伴肝细胞坏死为特征的肝病,有时可以合并肝硬化。
绝大部分慢性活动性肝病有长期活动或反复发作的特点,部分病例可自然缓解。活动程度可由肝功能检验和肝活组织检查结果判定,最敏感的化验指标为血清转氨酶活力升高和γ球蛋白量增多,初步证明血清胆汁酸浓度也有增多。50%的慢性活动性肝病患者血清谷草转氨酶活力高于正常约10倍,或增高5倍同时γ球蛋白量也高于正常2倍,经过十周以上,上述检验与病情均无好转,一般在三年内死亡。
慢性活动性肝病须与病因已经肯定但尚未消散的或又复发的急性肝炎、慢性持续性肝炎以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Wilson病或某些药物性肝炎鉴别。
多年来应用肾上腺皮质类固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硫唑嘌呤或6-巯基嘌呤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病,取得较好的效果。近年亦试用青霉胺、环磷酰胺或氯喹治疗此病。一般每日用强的松20 mg或强的松龙15 mg、或用强的松10 mg加硫唑嘌呤50 mg,可减少早期的病死率,减轻症状;但对于改善肝功能和肝组织病变尚无一致效果。直到现在,仍有些学者对“慢性活动性肝病”这一病名提出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