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感伤主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感伤主义 感伤主义欧洲18世纪后期产生的一种文学思潮。最初发源于英国,后流入法、德、俄等国。因英国作家斯特恩的小说《在法国和意大利的感伤的旅行》而得名。由于英国资本主义加速发展,贫富悬殊,小资产阶级中某些阶层因生活和社会地位下降而产生感伤情绪。感伤主义文学正是这种情绪的反映。感伤主义作家崇尚感情,排斥理性,故又称“主情主义”。他们夸大感情作用,强调作家主观感情的自然流露,注重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作品多采用第一人称的日记、回忆录、书信体等小说体裁;或表现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或描写个人的不幸遭遇,反映对现实的不满;或沉溺于自身的多愁善感,表现孤独的情思和悲观失望的情绪。感伤主义对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故又称为“前期浪漫主义”。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卢梭,英国的斯特恩、哥尔斯密斯,俄国的卡拉姆津等。我国早期创造社作家如郁达夫、郭沫若等曾受感伤主义的某些影响。 ☚ 人道主义 现实主义 ☛ 感伤主义又称“主情主义”。18世纪后期在欧洲流行的一种文艺思潮。得名于英国作家斯特恩的小说《在法国和意大利的感伤的旅行》。强调感情的作用,注重表现人的内心活动和不幸遭遇,注重对大自然的描绘。表现对社会的不满和对贵族阶级的理性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反抗。对19世纪浪漫主义文艺的产生和发展有很大影响,故又称“前浪漫主义”。代表作家有斯特恩、卢梭等。 感伤主义 感伤主义Sentimentalism又称“主情主义”,产生于英国工业革命之后,法国革命前夕,是启蒙主义思想发展的新阶段。英国作家劳伦斯·斯特恩的小说《感伤旅行》而得名。它是启蒙主义理性力量遭到失败,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矛盾加剧的产物。社会中下层人民深感贫富悬殊,生活和社会地位得不到保障,因而在文学中滋长了感伤情绪,产生了前浪漫主义思潮。由于理性的权威动摇,致使人们的视线转移到社会生活的感情方面。首先在英国涌现出一批象理查生、斯特恩、汤姆生、杨格及哥尔斯密等感伤主义作家,作品中表现出对广大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夸大人类的感情作用。他们确认向善之心是人的天性,人的本质;理性与人的感情本性之间已经发生矛盾冲突;艺术的影响力量首先是培养人的感情。作品中竭力描写人物不幸的命运和遭遇,以激起读者的同情和共鸣。他们作品的题材常常是写生与死、黑夜与孤独,以感情的力量来支配读者的情绪。作品的基调低沉、悲哀、语言灰暗,脱离现实而倾向于自然状态,沉溺于感情世界。他们善于使用哀歌、日记、旅行记、书信体小说等体裁。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感伤主义文学逐渐被浪漫主义所代替。 ☚ 迷惘的一代 湖畔派 ☛ 感伤主义sentimentalism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