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缘竿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缘竿

缘竿

中国秦汉时期一种爬竿运动。俗称都卢寻橦,是汉代百戏的一种。这项活动在春秋时期就有了。“体轻善缘者”(《汉书·西域传》)在竖立的长竿上表演各种险技。竿可以竖在地上;也可以立在额头上;还可以立在车上。额上缘竿又名戴竿;车上缘竿,则是戏车的主要节目。
有关缘竿、戴竿的具体描写,在东汉著名科学家张衡的《京都赋》中写道:“振橦程材,上下翩翻,突倒而跟挂,壁陨绝而复联。”可见动作技艺相当惊险。东汉石刻“戴竿图”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形象。

☚ 角抵百戏   寻橦 ☛
古代名物 > 遊戲類 > 體育部 > 雜藝 > 尋橦 > 緣竿
緣竿  yuángān

即尋橦。《文選·張衡<西京賦>》:“烏獲扛鼎,都盧尋橦。”李善注引《漢書音義》:“〔都盧〕體輕善緣,此即今緣竿戲也。”

缘竿

唐代西域流行的杂技艺术。汉称之为扶卢、都卢,隋朝名之为戴竿。作此戏者多为西域人。

缘竿

缘竿

亦称寻橦(chuang)、缘橦等。古代百戏。此戏是在竖立的长竿上表演各种动作。额上承竿者,名戴竿。汉代已达较高水平。东汉张衡《西京赋》载:“临迥望之广场,程角抵之妙戏,乌获扛鼎,都卢寻橦。”山东沂南汉墓出土有画像石刻戴竿图。图中一男戴竿,竿顶一横木,两小童分别在横木两端作“跟挂倒绝”等动作,顶端一童作“旋腹”动作。唐代缘竿之戏的技艺发展到高峰。《杜阳杂编》载: “有妓女石火胡,本幽州人也,挈养女五人,才八九岁,于百尺竿上张弓弦五条,令五女各居一条之上,衣五色衣,执戟持戈舞《破阵乐》曲,俯仰来去,赴节如飞。” 《独异志》载:“德宗朝,有戴竿三原妇人王大娘,首戴十八人而行。”《安禄山事迹》卷下载: “二十四人戴竿,长百余尺,至于竿杪,人腾掷如猿狄、飞鸟之势,竟为奇绝,累日不惮,观者汗流目眩。”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唐代竿顶倒立泥俑,提供了缘竿的具体形象。缘竿有音乐伴奏。宋辽至明清,缘竿继续流行。

☚ 绳技   寻橦 ☛
缘竿

缘竿

亦称寻橦(chuang)、缘橦等。古代百戏。此戏是在竖立的长竿上表演各种动作。额上承竿者,名戴竿。汉代已达较高水平。东汉张衡《西京赋》载:“临迥望之广场,程角抵之妙戏,乌获扛鼎,都卢寻橦。”山东沂南汉墓出土有画像石刻戴竿图。图中一男戴竿,竿顶一横木,两小童分别在横木两端作“跟挂倒绝”等动作,顶端一童作“旋腹”动作。唐代缘竿之戏的技艺发展到高峰。《杜阳杂编》载: “有妓女石火胡,本幽州人也,挈养女五人,才八九岁,于百尺竿上张弓弦五条,令五女各居一条之上,衣五色衣,执戟持戈舞《破阵乐》曲,俯仰来去,赴节如飞。” 《独异志》载:“德宗朝,有戴竿三原妇人王大娘,首戴十八人而行。”《安禄山事迹》卷下载: “二十四人戴竿,长百余尺,至于竿杪,人腾掷如猿狄、飞鸟之势,竟为奇绝,累日不惮,观者汗流目眩。”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唐代竿顶倒立泥俑,提供了缘竿的具体形象。缘竿有音乐伴奏。宋辽至明清,缘竿继续流行。

☚ 绳技   寻橦 ☛
缘竿

缘竿

古代杂技名, 以缘竿演技而得名,又叫都卢、寻橦。都卢为古代国名,据说该国之人体轻善缘高,故作为缘竿的代称。橦即木竿,寻橦即缘竿。1976年发掘的秦咸阳三号宫殿遗址壁画中, 有一幅绘有两长竿交叉成三角形, 右边竿上有一杂技表演者正在向下走,前后左右十余人在观赏。有人认为该壁画即为缘竿图。汉代长安杂技中,缘竿是十分常见的节目,经常在宫中表演。张衡《西京赋》中言汉代杂技百戏时, 首列 “乌获扛鼎, 都卢寻橦”, 并形容其表演情景道: “伥僮程材,上下翩翻;突倒投而跟絓,譬陨绝而复联”,“非都卢之轻,孰能超而究升?”“橦末之伎,态不可弥”,形象地描绘了缘竿艺人腾挪翻滚、跳跃倒悬的演技。后人亦因张衡之句而称缘竿为“橦末伎”。缘竿从汉代以后久行不衰, 魏晋隋唐一直流传, 诗文多有描写。

☚ 乌获扛鼎   冲狭 ☛
0000235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2:5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