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意象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意象 意象古代诗学概念。指创作主体通过艺术思维所创造的融汇了主体意趣的形象。较早见于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意象”之词,虽正式由刘勰提出,但其理论含义,又自有其渊源。“意”与“象”原是两个各自独立的语词,“意”指主体对包括自身在内的一切事物的认识和认识活动,如《庄子·外物》“得意而忘言”,其“意”就是主体的认识。“象”则指可被人感知的一切事物(包括自然和社会)的具体形象,如《易·系辞上》:“见乃谓之象。”不过由此又可引申出模仿和象征的意思。如《系辞传上》:“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后一个“象”就是圣人模仿自然而创造的、物化人的认识的图像。正是《易·系辞上》首次把“意”和“象”联结使用:“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提出了言、象、意关系的论述,为后世“意象”作为美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而魏玄学家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又对言、象、意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具体内容详见“言意之辨”。他把言、象作为意的不同层次的信息载体和物化形态,又揭示了触类取象、因义选言的思维规律。不过,王氏所说的“意”仍是理性内容,因此,其称“言”、“象”也就还不具有审美形式的意义。最早把言、象、意引进文艺领域而赋予审美意义的文论家是陆机。其《文赋序》云:“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陆氏以文、物、意为文章写作的三大要素。三者同言、象、意相比,基本相似,又略有不同,关键在于艺术思维的审美内容的不同。“文”近似于“言”,指语言文字符号系统,但陆氏之“文”又不是纯属“意”的载体,而是自身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也即《文赋》所称的音声迭代,五色相宣的艺术形式。“物”有二义,一指客观事物,二指客观事物在人头脑中的映象,即《文赋》所称“情瞳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是产生审美新质的过程。而陆氏之“意”,不仅是人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更主要的是感物而生的情感。陆机把创作过程看作是由感物生情到情物交融,再选义择声,物化为美的作品的过程。比较而言,王弼讲“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是运用类比思维方式以取象达意的过程。而陆机所讲“情瞳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则是运用艺术思维规律,达到审美统一的过程。虽没正式用“意象”,但陆机所论与后来刘勰的“意象”内涵接近,具有全新的审美意蕴而启迪了后人,从而成为从哲学中的“意”“象”论向艺术审美“意象”论转化的中介环节。《文心雕龙》中的“意象”,已明显是指艺术思维展开时,创作主体头脑中浮现的融会主客观的映象,而不是创作终结时的艺术形象或境界。唐宋以后,“意象”概念普遍使用。相传王昌龄《诗格》“久用精思,未契意象”,所称“意象”已具有情意与物象达到审美统一的内涵,但意义仍缺乏明确性。发展到司空图《诗品·缜密》:“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生,造化已奇。水流花开,清露未晞,……犹春于绿,明月雪时。”这时的“意象”,才完全成为诗人头脑中审美创造的第二自然或艺术境界,“意象”概念在中国诗论中的美学地位才算牢固地确立了。宋以后,“意象”有时作为艺术境界来使用,义略同于“意境”。另外,“意象”在书画理论中,也含义丰富,颇有影响。 ☚ 意格 意境 ☛ 意象
〔英国〕 奥尔丁顿 清早我化功夫 在小溪中寻找 一枚光洁的卵石 好让我记起你的一双眼睛。 每当夜里醒来 我就想起你。 (宣树铮 译) 奥尔丁顿(1892——1961)英国诗人、小说家、批评家和传记作家,毕业于伦敦大学。早年就以意象派诗集引人注目,1913年与美国意象派女诗人杜利特尔结婚。最著名的作品是《英雄之死》及其续篇《人人都是敌人》。这部小说反映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代人的失望心情。长诗《森林中的傻瓜》和《卢森堡之梦》以笑中带泪的浪漫主义笔调,猛烈反对现代人的机械化。另外,还写有伏尔泰、劳伦斯等人的传记。 意象是用语词表现的,展示着某种意义的形象,它一方面把诗人的感情隐藏到形象的背后;另一方面,又透过形象传达出诗人的心境、情绪和寄托。奥尔丁顿的《意象》从题目到内涵就是这样的一首诗。 诗人勾画出一个美好、恬静的意境:黎明清晨,溪水旁边,徘徊着一位相思之人。他低头不语、目视水中、寻寻觅觅、仿佛是“有位佳人,在水一方。”蓦然间,他发现了“一枚光洁的卵石”,不! 那不是卵石,分明是一双亮如卵石、清如溪水的眼睛,是一颗晶莹剔透的心。这里诗人虽然没有直接写出他对恋人的思念,但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他的绵绵恋情和缕缕相思,真是心物相感,情景互生。而且作者欲扬先抑,似乎诗人已经淡忘了所爱之人,只有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才“好让我记起你的一双眼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没有彻底的失眠、没有通宵的孤寂、没有镂骨的相思,诗人就不会在这静谧的清早,化费功夫去寻找,去期盼那双朝思暮想的眼睛。这意象的后面隐藏着多么深沉、缠绵、炽热的感情啊! 通过上面的意象,诗人直接表达出蛰伏内心许久的思恋之情“每当夜里醒来,我就想起你。”“夜长不得眠”,那种魂牵梦绕的感受怕是每夜都要领略一番,而“光洁的卵石”会给诗人带来片刻的温馨和绵远的回忆…… 此诗笔墨经济,似淡实浓。寥寥几句,回味无穷,给人以美的享受。 意象 意象是书法审美范畴之一,是书法家通过对现实形象的观察、记忆,进而经过匠心经营、熔炼、加工,在书法作品中形成的新形象。这种新的形象是从观察现实的审美表象,通过书家心智的抉择、情意的统一产生出来的。 蔡邕在《九势》中指出: “夫书肇于自然。”书法本是书写汉字的艺术,而汉字的创造便是肇始于自然。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因此从天地星辰日月,从草木虫鱼鸟兽畜,从人的本身取象,创造了伟大的汉字。书法也顺理成章地以自然所载之万物万品之美的形象、形象之美熔铸入书中。 在我们古代的书法家看来,大自然的美是人的身心所触感到的,是最直接的,并且是最普遍的、最丰富的、最伟大的美,以自然万物之形象美来创造书法美,衡量书法美,都是妙不可言、极有意义、极富价值的。因此书法家必须从天地万物中觅取审美意象,进行书法创作。熊秉明说: “把这早期的书法理论和西方早期的美学,也就是希腊以及中世纪哲学家的美学理论比较,可以发现中国人对于自然美的价值提出得很早。中国人对大自然的美不但很早就认识到了,而且把大自然的美认为是客观存在而不可置疑的,是创作的张本,是批评的标准,是美学的基础。” (《中国书法理论体系》) 近两千年前,汉蔡邕《笔论》中就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纵横可象自然万物之美者,方得谓之书,谓之书法艺术,谓之美!这是书法艺术中的一条珍贵的 “黄金原则”! 历代书家无不遵循这一“黄金原则”,用自己的慧眼灵心觅取天地万品之形象,熔铸为自己的书法审美意象,化入书中。卫夫人在《笔阵图》中曾列出七条为笔阵出入斩斫图,为七种笔画分别列出一种审美意象。张旭是一位极能触悟、妙手自得的书家,其见公主和担夫争道、闻鼓吹、睹孤蓬惊沙、观公孙大娘舞剑器,都能有所感,而悟于心,又炼取意象。怀素也是独具慧眼的书家,观夏云奇峰、飞鸟出林、惊蛇入草,也都能觅取意象。而大书家赵孟頫学书写 “子” 字、“不” 字,先作鸟飞之态; 写“为”字、“如”字先作戏鼠之状。这是种种杰出心智的创造! 如果从深层去窥探,书法家觅取自然万物之意象,具有丰富的内涵。 从自然中觅取书法意象,要求表现出像自然美那样的多样性和变动性。瑶碧玉珠、翡翠玳瑁是珠宝之美,大江黄河、高山峻岭是山川之美,皓齿姿悦、西施阳文是美女之美,如此等等。自然的形象美,表现出多样性,拟之于书法之意象,也不能只取波涛拍岸,或只是鹰击苍穹,必须像自然万物,表现出多样性、变动性。自然中美的形象无穷无尽,书法意象之美也是无穷无尽,这是多么宏大的渊源! 从自然中觅取书法意象,又往往从大自然的杰构——人体中汲取灵感。周星莲说: “字有筋骨、血脉、皮肉、神韵、脂泽、气息,数者缺一不可。”(《临池管见》)人体形态显示男性的阳刚美和女性的阴柔美,各种姿态的变幻,显现出和谐与协调之美,面部表情的丰富、内心感情表达的多样化、思想的智慧与心灵的美妙,又显示人的丰富的美、内涵深刻的美。 从自然中觅取书法意象,要求表现出似千类万物那样的自然和严整有序。书法艺术的意象美,是从天地所孕中、雨露所濡中获取生成的,虽书法家极意构筑,然而要表现出天趣自然来。天覆育万物,化而生之,养而成之;四时不同气,气各有宜,物各有美;但终而复始,秩序井然。书法中的意象不是杂凑,也必须像自然万物之形象美表现出一定的秩序性。 从自然中觅取书法意象,要求不仅是取其自然表面形象,还要去寻找自然万物背后深藏的东西,去体会自然的精神,从而使书法意象亦有内在的精神。自然存在于生生不息的运动中,而自然万物万象之美就根植于这种生生不息的运动中,这就是万象美背后深藏的精神。书法中的力、势都一寓于运动中,表现生命,描写精神。我们已讲过,书法讲究笔力,可得肌肤之丽;书法讲究势,讲究运动。中国书论一开始就用 “势”这一概念,如崔瑗有《草书势》,蔡邕有《篆势》、《九势》等,都揭示意象中必须得 “势”,表现出变动不拘、生机活泼的精神来。而《草书势》、《九势》、《笔论》都充满着对书艺中运动的描述。这是因为“动”是世界的真精神,万象便统一在这运动中。阴阳两种力的作用、势的来去不可遏止,都体现了乾坤阴阳的变化运动。书法家在寻取意象时不仅看到宇宙 “动”的精神,而且体味到 “动”的节奏和韵律。同时书法家把节奏化、韵律化的自然又从书法艺术中表达出来。 另外,我们还必须注意,书法艺术家用 “俯仰自得”的精神来欣赏宇宙,用智慧来熔铸成书法中的意象美。然而书法形象虽比拟于自然万象之美,但不是一一的描摹写实,而是在书艺中暗示自然万象,即通过较抽象的点、画、线条来潜存、概括、暗示自然万象的形状与生命形象的骨、筋、血、肉。从历史上看,象形书体,名目繁多,庾元威曾列一百二十体。象形书可以酷像日、月、虎、鸟、花、柳……,然而都被书法艺术所抛弃。这就深刻地启迪我们,机械描摹自然是没有出路的。 书法讲 “意象”,中国的绘画、诗文也讲意象,彼此可以沟通。而真正杰出的书艺家,可以如刘勰所说: “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 《文心雕龙》) 义项;意向;意象◉ 义项yìxiànɡ 名 字、词典中同一个条目下按不同的意义分列的项目。〈例〉汉字一字多义的情况是比较常见的,有的字头下有几个甚至几十个~。 意象 意象存在于大脑中的融注着对事物本质理解的事物的形象。它是大脑对于客观形象的反映,但其中包含了主观认识的成份,是主观认识和客观形象的统一体。在写作构思阶段,意象就是作者心中酝酿着的形象。和表象相比,意象更接近于艺术形象。 ☚ 下意识 表象 ☛ 印象 印象感印 意象 心影 魂痕 ☚ 记忆 记住 ☛ 想象 想象想(想像;假想;意想;存想;虚想;着想;玄想;涉想) 象(意象) 意像 意相 举意 思议 神思 推度 另见:想 用心1 回想 猜想 视野 形象 ☚ 想象 幻想 ☛ 意境1 意境1意象 意调 意兴 另见:境界 情调 ☚ 意境1 诗的意境 ☛ 形象 形象形 象(象貌;貌象) 类 貌状 影像 另见:外貌 样子 ☚ 形象 人物形象 ☛ 意象yì xiàng❶意思,形象。《论衡·乱龙》:“礼贵~~,示义取名也。” 意象 意象审美心理现象。有一定的艺术意味的明晰生动的形象。它使深化的美感有所寄托,把审美活动中所获得的深情画意般的经验相对地固定下来,既脱离个别存在,又具体可感,这种可感的意象只存立于人的经验世界里,隐含在主观想象之中,隐约可见,却又似梦幻朦胧缥渺。它经过形象思维的加工,在具有理性内容的想象和联想等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催化中诞生。意象创造过程,是四个心理步骤融汇贯通的过程: ☚ 表象 再现形象 ☛ 意象 意象现代西方文论术语,其含义比较复杂。传统的意象概念是指人脑对事物的空间形象和大小所作的加工和描绘。意象是抽象的。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意象是一个人对于过去感觉方面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再现或回忆。现代西方文论中,“意象”的内涵与“形象”比较接近,正如康德所说,是“想象力重新建造出来的感性形象”。以庞德为代表的意象派诗人,强调视觉意象,把诗与雕塑联系起来,他们对意象的理解较有代表性。庞德认为意象是“一种在一刹那间表现出来的理性和感情的集合体”。“新批评”派把意象等同于形象,认为诗歌的意象不是诗所阐述的理性思想的装饰品,而是诗的核心,诗的灵魂。但“新批评”派反对脱离本文去研究意象,指出意象不是意识中的“象”,而是语言中的“象”,它是由那些能在读者意识中激发相应感觉经验的语言组成的。1924年,美国学者威尔斯发表《诗歌意象》一书,把伊丽莎白时代文学中的隐喻性意象分为七种:装饰性意象、潜沉意象、强合(或浮夸)意象、基本意象、精致意象、扩张意象、繁富意象。 ☚ 表象符号 认知定势 ☛ 意象中国古典美学术语。最早在《周易》中涉及此概念。刘勰第一次把“意”与“象”连用。指主观情意与外在物象的结合。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是脑中“意象”的外化、物态化。它和“意境”都要求物我统一,情景交融、象外有意。但“意境”重在指整个艺术形象体系构成的有情意的境界,“意象”重在指物象与情意两者的结合。参见“心理学”中的“意象”。 意象“表象”的别称,详“表象”。 意象 意象意象即审美意象,也即艺术形象。在我国的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中,从古代到现在,人们对 “意象” 一词的使用,其内涵界定大体上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指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另一种是尚未加以物态化,尚未脱胎而出的艺术形象。例如刘勰在 《文心雕龙·神思》 篇中说: “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司空图在《诗品》 中说: “意象欲出,造化已奇。”这里所说的 “意象”,均指意中之象,即构思中的艺术形象。根据以上两种理解,我们可以把审美意象划分为构思中的内在意象和物态化了的外在意象。 ☚ 创作心境 意境 ☛ 意象 意象意象即审美意象,也即艺术形象。在我国的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中,从古代到现在,人们对“意象”一词的使用,其内涵界定太体上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指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另一种是尚未加以物态化,尚未脱胎而出的艺术形象。例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司空图在《诗品》中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这里所说的“意象”,均指意中之象,即构思中的艺术形象。根据以上两种理解,我们可以把审美意象划分为构思中的内在意象和物态化了的外在意象。 ☚ 创作心境 意境 ☛ 意象 意象imago(一)人头脑中保持的关于外界事物的影象,又称心象,是外界事物刺激感官所产生的形象性记忆。意象材料的不断积累和丰富,是人形成社会意识的前提。(二)心理分析理论的概念。指从一个人的童年开始形成的理想化的或幻想化的人物,通常是他的父亲或母亲,其行为标准在这个人后来的生活中会得到体现,同时被用来作为他自己的行为典范。 ☚ 意向观念 意识 ☛ 意象imagery 意象imag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