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的农业机械化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in Italy意大利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地和丘陵占国土面积的76.8%。耕地占国土总面积的31.2%。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稻谷、甜菜、马铃薯、油橄榄、柑桔、苹果等。是欧洲主要水稻生产国和最大园圃蔬菜生产国之一;橄榄油和葡萄酒的生产居世界前列。养牛业和养猪业较发达,撒丁岛则是养羊业的主要地区。1987年全国人均耕地0.16公顷;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1%;人均生产谷物320千克,牛、猪肉41千克。 发展概况 1872年意大利从英美引进两种蒸汽机牵引系统,进行首次绳索牵引耕地试验。1875年制造了第一台国产蒸汽牵引机。1911年开始生产内燃拖拉机,并于1913年投入使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美国进口了6000多台拖拉机,建立国家机耕服务机构,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战后政府将这批拖拉机卖给了农场主。20年代以后,在政府的鼓励下,拖拉机和内燃机的应用有所发展。到40年代初拖拉机保有量达到5万台,其中进口拖拉机约占60%。1950年以后加快了农业机械化的步伐。到1970年,拖拉机保有量达到63万台,谷物联合收割机保有量达到2.4万台;农业机械总功率由1951年的170万千瓦增加到2680万千瓦;每公顷耕地拥有的农业机械总功率由1951年的0.13千瓦增加到1.93千瓦,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各地区的发展不平衡:北方地区经济发达,工业集中,农场经营规模大,农业机械化发展较快,水平较高。中部和南方地区经济条件差,山地丘陵多,农场经营规模小,农业机械化的水平较低。 1986年底,全国拥有约127万台拖拉机,其中45千瓦以下中、小功率拖拉机占68.5%;75千瓦以上大功率拖拉机仅占3.5%。履带式拖拉机所占比重达21.1%,高于西欧其他国家。在山地、丘陵较多的地区这个比重更大,如中部的马尔凯地区高达64.5%;东南部的莫利塞地区和西西里岛都接近45%。在轮式拖拉机中,四轮驱动型占有很大比例。1986年底谷物联合收割机保有量约4.2万台。此外,还拥有大量小功率自走式机具,包括手扶拖拉机、动力割草机、动力锄等。除大田作物生产的机械化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外,园艺和果树栽培的机械化以及山地丘陵小块地的机械化也有较快的发展。如油橄榄和葡萄的种植、管理、收获、加工等各项作业都已实现较高水平的机械化。 政策措施 意大利政府在1924~1925年就规定用于农业发动机的石油可以免除销售税和关税。1928年以后对全国机耕农协会会员购买国产拖拉机给予补贴和优惠;并规定为开垦南方荒地而购买机械设备的农户提供补贴和优惠。同时在全国按机耕面积给予机耕奖励。1950年规定对进口用于农业现代化的机器设备减税11%。1952年根据“农业发展12年规划”建立了发展农业的周转基金会,以3%的优惠利率向购买国产拖拉机的农户提供信贷。同时对进口农用拖拉机给予补贴。1960~1970年间又规定,农民购买拖拉机由国家补助40%的资金。此外,农业机械所用石油燃料由国家石油公司供给,其价格低于城市用油的50%。上述这些政策措施在意大利发展农业机械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农机工业 意大利的农业机械工业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在50年代末,全国拥有的拖拉机中约有1/3是进口的。到70年代,拖拉机的年产量已超过10万台,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出口到法国等国家。农机工业主要集中在北方和中部地区。拖拉机、内燃机和自走式农机具的生产都集中在少数大公司。如菲亚特、萨梅和兰迪尼三大拖拉机公司,隆巴迪尼风冷发动机公司,生产联合收割机的拉维尔达公司等。80年代中期,拖拉机年产量保持约10万台,其中出口整机5万台,零部件2万件。农机工业已成为技术装备先进、生产能力较强的工业部门。拖拉机特别是履带式拖拉机和四轮驱动拖拉机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