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干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 ![]() 干栏gān lan闲置。如:~着几个大桶还没利用呢。 古代名物 > 宫室類(下) > 井坊部 > 其他 > 干闌 > 干欄 干欄 gānlán 同“干闌”。 干栏在木 (竹) 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古籍中又称干兰、高栏、阁栏、葛栏等。自新石器时代至今均存在。古代中国流行于长江以南。四川盆地特别是川西平原,因为潮湿多雨,其干栏建筑的特点是竹编木骨泥墙。其用木棍和竹片编成篱笆,再在里、外两面涂草抹泥,顶部以竹、茅覆盖,长背短檐。底架也采用木或竹架构。广汉三星堆遗址晚期房址(属第二期文化)即出土有大量的木柱、木棍和有竹片痕迹的红烧土块。成都十二桥商周遗址也发现大型干栏式宫殿建筑遗存。在成都西胜街军区三招待所也发现有春秋战国时期的木柱、竹编、藤编建筑遗址。迨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干栏还广泛存在于盆周山地及少数民族聚居地。《魏书·僚传》说: “僚者盖南蛮之别种,自汉中达于邛笮,川洞之间,所在皆有,种类甚多,散居山谷,……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兰。” 干栏亦称“麻栏”。我国南方古代民族的住房形式。起源于古越人住房形式。至六朝及唐宋时,西南僚人亦“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魏书》卷101、《南史》卷79)。明时僮人“居舍,茅而不涂,衡板为阁,上以栖人,下畜牛羊猪犬,谓之麻栏”(明田汝成《炎徼纪闻》卷四)。其特点:分上下两层,多用木、竹做桩柱、楼板和墙壁,近代也有用石块、砖、土从地面筑成墙壁的。房顶盖以杉树皮或茅草、瓦块等。楼上住人,楼下豢养牲畜及安置桩碓,存放农具、杂物等。今壮、傣、布依、侗、水等族住房建筑形式由此发展而来。 干栏 干栏又称“麻栏”、“半楼居”。壮族民间建筑形式。《魏书·僚传》记壮族先民僚人事说:“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阑。干阑大小,随其家口之数。”明田汝成《炎缴纪闻》卷四说:“壮人……居舍,茅缉而不涂,衡板为阁,上以栖人,下蓄牛羊猪犬,谓之麻栏。”最初的干栏只是在大树桠上架木搭棚而居,结构简单。后来移到地面,竖木为柱,铺竹、木或木板为楼,盖茅草,上层以竹或木为篱,供人居住,下层仅有几根柱子,无篱不围。后来,下层围以竹、木,或砌石为墙,用于饲养牲畜,亦便于防兽防盗。现代干栏建筑分为全楼居与半楼居二种。全楼居即典型的高脚干栏,在地面立柱凌空而起,这类干栏主要分布在左右江 一带及边远山区。半楼居多依山而建,劈山为平台,以平台为屋基的后半部或左部或右部,另一半则立柱悬空为楼,上铺楼板与平台齐,成为半边楼。这类干栏主要分布在河池地区。 ☚ 野寮 麻栏 ☛ 干栏 干栏住宅建筑的形式之一。在地上或水中打桩竖立栏杆,然后将房屋构筑其上。亦称“高栏”、“阁栏”、“麻栏”。系木、竹结构,屋顶多为“人”字形,以树皮、茅草或陶瓦等覆盖。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多无遮栏,用作圈养家畜或放置农具、杂物。中国南方占代盛行这种建筑,《魏书》、《蛮书》、《太平环宇记》等史籍均有记载。距今7000年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的木构建筑,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干栏式建筑设施。在云南省晋宁县石寨山以及四川、贵州、湖南、江西、广东等地考古发掘中,也发现过不少陶制干栏式建筑模型。现在,这种形式的建筑在中国瑶、壮、高山、苗、侗、水、布依、土象、傣、基诺、独龙、崩龙、拉祜、布朗、景颇、佤等民族地区都还存在,东北地区一些民族中也有类似建筑。此外,西伯利亚、东南亚、美洲、大洋洲、非洲一些地区也有干栏式建筑。印尼美拉尼亚等气候潮湿的地区,以此防蛇、虫、洪水和湿气。在美拉尼亚各岛,干栏居室多建在礁湖之上,与新石器时期瑞士的湖上居屋相似。 ☚ 人数最少的民族 土葬 ☛ 干栏亦称麻栏。我国南方许多民族的一种古老住房建筑形式,即建在树木或立柱上的房屋。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是适应南方多雨潮湿和高温气候及山区地形坎坷而发展起来的建筑形式。一般分二层,用木、竹作桩柱、楼板和上层墙壁,下层多无遮栏,屋顶呈人字形,以茅草、竹叶、树皮或稻草覆盖,后来也有以瓦盖顶的。上层住人和存放粮食,下层一般圈养牲畜和放置农具及各种笨重杂物。至今云贵等地许多少数民族仍广泛保留这种住房建筑。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