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栏建筑亦称“麻栏”、“阁栏”、“葛栏”等,我国南方许多少数民族的民居类型。其特点是分上下两层或三层,底层关牲畜、家禽及放置农具杂物,上层住人。一般用木、竹料为桩柱、楼板和上层墙壁,斜面屋顶上盖杉树皮、茅草或瓦,底层无板墙壁不全封。适合于南方多雨潮湿的气候特点和依山坡建房。底层木桩可在山坡上取出平面,搭板成二层或三层的地板。楼梯通上下,楼梯设在屋外或屋里。楼上有走廊晒台,并有长椅歇息。现在,壮、傣、布依、侗、苗、水、毛南、仡佬、瑶、基诺、布朗、佤、德昂、拉祜、哈尼、景颇、阿昌、傈僳、怒、独龙等民族中,仍有不少百姓住干栏房。 干栏建筑 干栏建筑大约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延至今日,干栏一直是壮族住房建筑的主要形式,形成地方民族建筑特点。干栏建筑即是在木(竹)柱架上建筑高出地面的房屋,上面住人,下面圈畜猪、牛、羊。现代干栏多为三开间或五开间,没有双数开间。先立跨拱木结构,后筑四周墙。墙有三合土夯舂,也有用木板筑围。一般房子高24尺,长24尺,宽12尺为度。尺度大都按鲁班八字来量,也有按九曲尺来量。门前有走廊或栏杆,屋顶多为悬山顶,中间有瓦脊,多用板瓦正反相扣。干栏建筑不受地理环境影响,凡山区、平地、河湖均能建造。它四角垂直顶脊流线平整,两侧瓦面均衡对称。给人以稳重、舒适的感觉。 ☚ 玻璃工艺 壮族服饰 ☛ 000041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