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情感性精神病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情感性精神病以情感障碍为原发性症状的精神异常。病程呈周期性发作,间歇期内精神完全正常。需要精神科治疗的这种病人约占一般居民的0.3-0.4%。遗传是本病的重要病因。病前人格特征是有的好交际,热情,活泼,精力旺盛;有的安静,有节制,缺乏自信,易于悲观;有的交替性地出现轻度的愉快与忧伤。情感高涨或低落是本病的主导症状。临床上有躁狂症和抑郁症两种完全不同的表现。躁狂症的特点是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意志增强。抑郁症的特点是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减弱。情感性精神病比精神分裂症的犯罪频率要低得多。躁狂症病人的控制能力减低,可发生性犯罪以及伤害、欺诈、盗窃、扰乱社会秩序等违法犯罪行为。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很高,在美国估计为14%。有的病人自杀前先杀死自己的亲人,特别是小孩,以为这样可以使其子女以后免于不幸。抑郁症病人受自责妄想的影响,有的可能到公安部门自首。 情感性精神病affective psychosis系精神病的一种类型。临床表现:以情感障碍为主,反复发作,多以抑郁、焦虑为主,并可有知觉、忘想、行为障碍等症状,抑郁严重者可有自杀倾向,其症状表现与情感相一致;少数亦可有情绪高亢、兴奋激动的表现。治疗:了解与发病有关因素多作开导工作;抑制者用抗抑郁药如丙咪嗪类,兴奋激动者用氯丙嗪类药物治疗;亦可应用中药。 情感性精神病 情感性精神病情感性精神病,是以情感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病。其情感障碍较多见的是抑郁与焦虑,常有自杀倾向,也可表现为情绪高涨与兴奋,还可伴有思维、感知、行为等方面的异常,但与患者当时的优势情感基本协调一致。 原发性与继发性情感性精神病,先由Robins和Guze(1972)提出。原发性者,病前精神健康,或除患情感性精神病外,无严重躯体疾患或器质性脑病;继发性者,病前曾有其他精神疾患,或严重躯体疾患,或器质性脑病。据美国一大组门诊病例统计,原发性占55%,继发性33%,余难归类。这一分类概念标准明确,易于掌握,颇受重视。 单相与双相情感性精神病,首先由Leonhard(1959)提出,以后得到许多人的支持。曾先后有躁狂与抑郁两种临床表现者称双相,仅有抑郁发作者称为单相。仅有躁狂发作的病例较为少见,且其一级亲属中往往有抑郁症患者,说明遗传背景并非单纯躁狂。故目前倾向于将仅有躁狂发作者,亦归属双相范围。因此,当前双相与单相的区分,主要以是否曾有躁狂发作为标志,有躁狂发作者即属双相,反之为单相。单、双相的区分只适用于原发性情感性精神病。 关于哪些抑郁症病例应划入单相范围,意见亦不一致。Schou认为在1~2年内有2次抑郁发作的病例属于单相; Perris认为有3次抑郁发作方可认为单相。夏镇夷等的资料表明,双相患者连续三次均为躁狂,或均为抑郁发作者仅占5%,故可认为Perris的标准比较恰当。由于不少病例未能长期观察,在观察期间未能看到三次发作,故对这类病例需提出一个补充条件。夏镇夷等统计,缓解时间长达8年以后,再复发的例次仅为4.6%,其中呈现相反形式发作的仅为全部例次的3%。对仅有1~2次同样形式发作的病例,若从其末次发作到随访的时间已达8年,则单双相变动之可能性甚微,类型基本可以确定。 双相与单相情感性精神病的若干区别,可归纳如下表。
根据Mendels(1976)的资料补充 ☚ 精神分裂症 躁狂抑郁症 ☛ 情感性精神病 情感性精神病affective psychosis泛指带有严重的情绪或情感失调的精神病。 ☚ 反应性精神病 更年期精神病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