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信辞巧
孔子对情感和语言的要求。语出《礼记·表记》:“子曰:‘君子不以色亲人,情疏而貌亲,在小人则穿窬之盗也与!’子曰:‘情欲信,辞欲巧。’”孔子在这里指的是情感和言辞,也可以从文艺创作的内容和形式角度去理解。“情”,文章的内容;“辞”,文章的形式;“信”,真诚,对文章内容的要求;“巧”,美妙,对形式的要求。所以“情信辞巧”,可以理解为内容的“真”与形式的“美”的统一。关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论语·雍也》载有孔子的话:“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谓“文质彬彬”的原意是就人的修养而言,但也可以理解为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关系,与“情欲信,辞欲巧”的美学意义基本上是一致的。孔子的思想是一贯的,《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也载有孔子的话:“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里的“志”、“文”实质上也是对内容和形式的要求。孔子关于内容和形式的观点,并不是专门对古代散文而言,对后世散文创作和研究却也有着一定的美学的指导意义。刘勰在《文心雕龙·征圣》篇中说:“然则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刘勰的这一美学思想正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