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恶阻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恶阻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一。亦名子病、阻病、病儿、病阻、病隔、选饭、恶子、恶字、恶食、妊娠呕吐等。是指妊娠早期出现的恶心、呕吐、择食或食入即吐,甚则呕吐苦水,或血性物者称为恶阻。有胃弱恶阻、胃热恶阻、胃寒恶阻、痰滞恶阻、肝热恶阻等。详各条。 恶阻病名。也称妊娠恶阻,出自《诸病源候论》。指妊娠6至12周期间出现的以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的妊娠反应。前人也称“子病”、“阻病”。即“妊娠呕吐”。多出现在早晨起床时,所以也称“晨吐”。轻者,经过一段时间会自然停止。严重者,可影响孕妇健康,引起消瘦、腹水等,应予积极处理。本病多与妊娠后肾气不足、冲脉之气上逆,导致胃失和降所致。 恶阻 恶阻中医病名。又名 “妊娠恶阻”、“子病”、“阻病”。是指妇女怀孕两个月左右,所出现的胸闷不舒、恶心呕吐、恶闻食气、食入即吐、头重目眩等病症。是怀孕早期最常出现的病症,如反应轻微,属正常现象,不需治疗,不久可逐渐消失。严重的可使孕妇迅速消瘦,或诱发其他疾病。因此,临床需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治疗。发病原因多由怀孕后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所致。治疗应从和胃降逆入手。 ☚ 妊娠 子痫 ☛ 恶阻病名。又称“子病”、“阻病”。指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厌食,或食入即吐的证候。多由脾胃虚弱,或肝胃不和,冲脉之气上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致。治疗原则以调气和中、降逆止呕为主。服药时可加入生姜汁数滴和药,或以生姜汁涂舌面,以防药入即吐。 恶阻è zǔ《本草纲目》主治第4卷胎前(香附子)(1)。病证名。亦名子病、阻病、病儿、病阻、病隔、选饭、恶子、恶字、恶食、妊娠呕吐等,是指妊娠早期出现的恶心、呕吐、择食或食入即吐,甚则呕吐苦水,或血性物者称为恶阻。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一,有胃弱恶阻、胃热恶阻、胃寒恶阻、痰滞恶阻、肝热恶阻等。 恶阻惡阻è zǔ中医病名。指妇女妊娠后出现恶心呕吐,神疲倦怠,喜酸厌食等症。亦称“子病”、“病儿”、“阻病”。《胎气心法》:“恶阻者,谓有胎气,恶心阻其饮食也。” 恶阻èzǔ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一。指妊娠早期出现恶心, 呕吐, 择食或食入即吐, 甚者呕吐胆汁或血性物者。包括胃弱恶阻、胃热恶阻、胃寒恶阻、痰滞恶阻、肝热恶阻等。详各条。 恶阻 恶阻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卧,甚或恶闻食气,食入即吐者,称为“恶阻”,又称“妊娠阻病”、“子病”等。《广嗣纪要》说:“恶阻者,谓有娠而恶心阻其饮食也。”本病首见于《诸病源候论》。孕后一般常可出现晨起欲呕,神疲嗜睡等证,这是早孕常有现象,不属病态。若呕吐频作,甚则不能进食,食入即吐者,则应积极治疗,否则会影响孕妇的健康和胎儿的发育。恶阻病机,乃冲气上逆犯胃所致。因孕后胎元初凝,经血不泻,血聚养胎,胎宫内实,冲脉内起胞宫,隶属阳明附于肝,冲气上逆,胃失和降,遂发恶阻。故其治疗本着胃气以和降为顺,胎元以和为安之义,治宜调气和中,和胃降逆,止呕安胎为主。挟痰者,则豁痰降逆; 挟热者则清热止呕。但重坠下降之剂不可过用,以免犯胎。升提补气之品,亦当少用。服药时可加入生姜汁数滴和药,或以生姜汁涂舌面,然后呷服,以防药入即吐。 ☚ 妊娠病治疗大法 胎漏下血 ☛ 恶阻e zu【医学】vomiting during early pregnancy 恶阻è zǔmorning sickness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