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恭城书院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恭城书院 恭城书院位于通道侗族自治县县溪镇东。始建北宋崇宁四年(1105)。原名罗蒙书院。明代续建。清乾隆五十七年 (1792) 重修,改现名。咸丰五年 (1855),1921、2003年维修。占地面积约2830平方米。书院坐落在一小山之上,坐东朝西,周围群山环抱,风景秀丽。建筑形式与其他书院相比有不同特点。在平面布局上有门楼、两栋斋舍、讲堂。四栋建筑沿纵轴方向依次排列在一条轴线上。正中一条纵向通廊将四栋建筑串联为一个整体,四周围以砖墙。各栋建筑之间均有天井,内植树木花草。门楼、斋舍和讲堂均为上下两层,通廊亦为两层。门楼为重檐歇山顶,楼上正面为通长直棂窗,登楼可眺望远近风景。两栋斋舍均为四坡顶,上下各有外廊。讲堂也是两层,底层为一面全开敞式堂屋,供讲课用,上层用作藏书等。四栋建筑和穿廊全部木构,穿斗式构架。山墙处立柱几乎根根落地,因而中轴线上柱网密集,更加增强了通廊的纵深感。建筑挑檐、门窗等装修简朴,构件做法和当地民居相同,反映了少数民族地区书院建筑的特点。2002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崇实书院 㵲溪书院 ☛ 恭城书院 恭城书院中国工农红军通道转兵会议旧址。位于通道侗族自治县县溪镇东。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北宋崇宁四年 (1105)。原名罗蒙书院。明代续建。清乾隆五十七年 (1792) 重修,改现名。咸丰五年 (1855)、1921、2003年维修。占地面积约2830平方米。书院坐东朝西,由门楼、斋舍、讲堂、通廊组成院落式建筑群。门楼、斋舍、讲堂均为二层楼房,砖木结构,硬山顶,穿斗式构架。1934年12月10—13日,长征中的中央红军攻占通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书院举行会议,同意毛泽东提出的放弃北上湘西北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为向国民党军事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形成了战略上的“通道转兵”,为著名的遵义会议胜利召开奠定了基础。院内存“恭城书院”青石碑,上记载书院田产和租谷数量。现辟展室,陈列红军长征时期的文史资料和文物。 ☚ 白衣观 罗蒙县故城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