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Lì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湖北之武昌,广东之新会,云南之马关、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初见於《姓苑》,未详其源。 汉代有吏宗,王莽时人。 吏 《说文》:“吏,治人者也。”吏,古代百官的通称。《左传·僖公十七年》:“易牙入,与寺人貂因内宠以杀群吏。” 通“事” shi [例一] 《管子·大匡》:“从诸侯欲通吏,从行者令一人为负以车。”郭沫若《集校》:“吏,当为事。”吏,事情。吏通“事”。 [例二] 《韩非子·孤愤》:“则修智之吏废。”于省吾《新证》:“吏本应作事。”吏,事情。 吏,来母、之部;事,崇母、之部。来、崇邻纽双声,之部迭韵,属音近通假。 吏读音l·i(ˋ),为i韵目,属i—er韵部。力置切,去,志韵。 ❶官吏;大小官员。 ❷官府中的差役。杜甫诗:“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上一条: 峛 下一条: 历 吏{}二1737见「吏巴」、「吏房」   吏li官员,汉代以后指低级官员。《孟子·万章上》:“天子使~治其国而纳其贡税焉。”《韩非子·十过》:“赵氏杀其守堤之~而决其水灌智伯军。”(决:开堤放水。智伯:人名。)刘长卿《送柳使君赴袁州》:“月明江路闻猿断,花暗山城见~稀。” 吏lì❶旧时代的官员 △ 官~|狱~。 ❷姓。 吏旧指低级官员;也泛指官员:~治丨~役丨狱~丨胥(xu)~丨小~丨猾(hua)~丨官~丨酷~丨大~丨墨~丨刀笔~丨贪官污~。 吏lì❶ 旧时的小官员:胥吏。 ❷ 泛指官员:官吏│封疆大吏。 吏li吏部 吏议 吏隐 吏治 暴吏 大吏 官吏 酷吏 墨吏1 污吏 胥吏2 狱吏 刀笔吏3 吏治严明 贪官污吏 吏(同)官 宦 僚 吏lì吏小吏在鄉邑者。《周禮·天官·大宰》: “以九兩繫邦國之民,……七曰吏,以治得民。” 鄭玄注: “吏,小吏在鄉邑者。” 吏lì〖名词〗 官吏。汉以前,大小官员都称吏,汉以后,吏一般指低级官员(51)。《李斯谏逐客书》:臣闻吏议逐客。——我听说官吏们商议驱逐客卿。《待漏院记》:群吏弄法。——官吏们弄权枉法。《泷冈阡表》: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母亲告诉我说:你的父亲做官,清廉而爱好施舍。 吏lì❶ 先秦大小官员的通称。《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四》:“驱而之薛,使~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 ❷ 秦汉以后专指官府中的胥吏和差役。《孔雀东南飞》:“府~默无声,再拜还入户。”宗臣《报刘一丈书》:“然后命~纳之。” 吏*liCOF4 ❶古代官员的通称:官~/酷~。 ❷〈文〉特指官府中的小官和差役:胥~。 ❸姓。 官员 官员官(官僚;官宦;官宰) 簪笏 圭裳 宰人 缨组 沙帽 古代官员的通称:吏 各级官员的统称:职官 各部的官员:诸曹 王朝的官员:王官 身负君命、出使外国的官员:使臣 使官 使臣的美称:凤凰使 天子的使臣:王人 旧时对上级官员的敬称:宪驾 隋唐时九品以下官员的通称:流外 明清称官阶不到九品的职官:未入流 主管官员:寓望 重要的人员或官员:要员 重要的官员或权位:鹤纹 鹤文 绋絻绋冕 高官显位 高爵显位 金紫银青 金印紫绶 金章紫绶 紫袍金带 紫绶金印 紫绶金章 紫袍玉带 高爵大权 有品级的官员:品官 职位高的官员:大员 地位高、声势显赫的官员:贵僚 高官显宦 贵官显宦 讲究礼教的高官显宦:诗礼簪缨 众多身居高位的官员:衮衮诸公 衮衮群公 担任军职的官员:弁(将弁;武弁) 清代低级武官的统称:弁目 部下的武官:大吏 部将 文武官员:貂蝉兜鍪 同一署的官员:寮列 同寮 同事 鸳侣鸳鸿 僚友 僚列 僚侣 僚采 僚朋 朋僚 诸僚 同僚 朝中同僚:鹓侣 同官的人:僚友 试用的没有正式任命的官员:试秩 才能杰出的台阁官员:英台 寄居在外的官员:羁旅之臣 被降职到外地做官的官员和失意文人:迁客骚人 低级官员:绿袍槐简 多余的人员:冗员 赘员 不称职的官员:谬官 (经过任命的、担任一定职务的政府工作人员:官员) ☚ 官 官吏 ☛ 吏lì力置切,去寘。 ❶官吏,官员。《韩非子·饬令》:“饬令则法不迁,法平则~无奸。” ❷胥吏,差役。《吏不可为催科》:“官如虎,~如猫。” ❸治理;为官。皎然《桃花石枕歌送安吉康丞》:“君~桃州尚奇迹,桃州采得桃花石。” 吏 吏官员的通称。《说文》: “吏,治人者也。”低级职官称吏。《周礼·天官冢宰》: “七曰吏,以治得民。”林尹注: “吏: 谓乡遂公邑之吏。” 《资治通鉴·汉纪》: “吏通一艺以上者,请皆选择以补右职。上从之。自此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胡三省注: “吏,谓百石以上及比百石以下也。” ☚ 理藩院额外侍郎 吏目 ☛ 吏lì❶旧时设有品级的小公务人员。 ❷旧时泛指官吏。如:大吏,酷吏。 吏 吏也称“诸吏”。 ❶古代百官的通称。 ❷汉代专指职位低微的官员。 ❸汉以后官府中的差役和胥吏。三国时,吏的数目很大,与编户齐民不同籍册。《三国志·蜀志·后主刘禅传》:“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吏身分低贱,所受剥削沉重。一经为吏,全家服役,世代相袭。汉时吏与卒、徒并称。三国以后与兵、客并称,或称厮吏。南朝更与僮并称。他们多从事官府力役,隶属所在机构,听候长官奴役,包括守仓、采矿、军役、运输、府县杂役, 不仅用于非生产性力役,有时还用于农业劳动。东晋应詹建议普遍建立课田,即以文武吏、医卜为劳动力。坊吏则用于手工业铁冶等生产。郡县诸吏,用于典笔、典药、监仓、守护、趋走等政府机关公务劳役恤吏、力吏,由国家配给官僚私役劳动。南朝时还有“募役”,即从事手工业劳动的“坊役”和白衣吏等。 ☚ 荫户 武吏 ☛ 吏lì ❶ (旧社会无品级的小公务员) a government clerk ❷ (旧时泛指官吏) official; mandarin: ~ 议 ministerial recommendations ❸ (姓氏) a surname: ~ 宗 Li Zong ◆吏部 the Ministry of Official Personnel Affairs in feudal China 吏lì 1、百官的通称,与民相对而言。 2、汉朝称职位低的官员曰吏。官俸四百石至二百石的为长吏,百石以下的称斗食、佐史称少吏。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吏lì ❷ 老吏断狱|滥吏赃官|污吏黠胥
❹ 奸官污吏|滥官污吏|贪官污吏|赃官污吏
吏*lì(6画)
 *吏lì6画 一部 (1) 旧时泛指大小官员: 官~|酷~|贪官污~。 (2) 旧时特指小公务人员: 狱~|刀笔~。 吏 ☚ 丕 丄部 ☛ 吏lì甲骨文象手(又)持册(口)上带饰物。通史字。史即手(又)持册(口)。指古代官吏。官吏管事,又用为事字。又受奴隶主王和贵族指使。又用为使字。古音声母辅音在舌尖。可能是复辅音,古韵都同。多指职位较低的官员。近代现代成语有:贪官污吏。 吏★常◎常
lì表意,甲骨文、金文“史、事、使、吏”等四字本为一字,后分化。见372页“史”。引申为旧时的大小官吏。 【辨析】 吏/官 见135页“官”。吏 (lì)治人者也。从一,从史,史亦聲。○意中有聲,故云亦聲,下竝放此。不悉記,惟其聲不易見者乃記之。 吏 吏liəv[甲骨] [金文] [小篆]《說文》: , 治人者也。从一从史。史亦聲。(一篇上) ☚ 史 事 ☛ 000000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