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怨歌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怨歌行

怨歌行

乐府篇名。并见于《文选》卷二七、《玉台新咏》卷一,《乐府诗集》载入卷四二《相和歌辞·楚调曲》,均题为汉班婕妤作。《文选》李善注云:“《歌录》曰:‘怨歌行,古辞。’然言古者有此曲,而班婕妤拟之。”今之学界多从《歌录》,断为无名氏乐府古辞。此诗立意精巧,看似咏扇,实以喻人,为咏物寄意的闺怨诗:“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首四句咏扇,“霜雪”、“明月”的比喻,暗寓了女主人公品貌的明丽高洁。后六句抒情,写善体人意,受到“出入君怀袖”特殊恩宠的团扇好景难久,秋凉一到,就被无情地抛进了箧笥之中。“常恐”二字是诗意的转折,透露了女主人公对前途命运的深深担忧。“其曰‘常恐’,若为预虑之词然者,用意特深,所为怨而不怒者也。”(吴伯其语。见《汉魏乐府风笺》卷五)全诗以“秋扇见弃”喻封建社会中弃妇的悲惨命运,开后世宫怨诗的先河。《婕妤怨》《长信怨》《玉阶怨》等,皆以“团扇”、“白露”、“秋月”为特定意象,抒写宫妇的不幸。钟嵘《诗品》卷上评曰:婕妤“团扇短章,辞旨清捷,怨深文绮”。本诗构思精巧,辞采绚美,具有不着一字说尽心中忧恐的含而不露的特点。据《汉书·外戚传》,得宠于汉成帝的班婕妤,因受赵飞燕之谗,失宠居长信宫。其身世极类本篇之弃妇。因而六朝人有关班作此诗的说法,虽属比附,却也不无原由。婕妤,汉武帝时所置女官名,也是妃嫔的称号。

☚ 梁甫吟   长信怨 ☛

怨歌行

 

[汉]班婕妤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如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置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这首诗见于《昭明文选》和《玉台新咏》,题为汉成帝时班婕妤作。 《乐府诗集》把它列入《相和歌辞·楚词曲》。关于这首诗的作者,说法颇有分歧。曹植《班婕妤赞》认为“有德有言,实为班婕。”傅玄《班婕妤画赞》亦云: “斌斌婕妤,履正修文”。陆机《婕妤怨》,“案情在玉阶,托意惟团扇”两句说得更为明确。但是,从五言诗发展的趋势看来。西汉中期能否产生这样成熟的五言诗,向来就有不少人持怀疑态度。刘勰就曾说过:“成帝品录,三百篇,朝章国采,亦云周备。而辞人遗翰莫见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妤见疑于后代也。”(《文心雕龙·明诗》)古代附会前人事迹,伪托其名之作是很多的,这首诗大约也属此类。它的创作时代可能与汉末《古诗十九首》同时,其伪作者亦不可考。
 这是一首以咏物的形式抒发怨情的诗。咏物,或托物言志,或凭物寄情,物只是作者借以表现情志的载体。对物的描写,准确真切当然不可忽视,但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其启发和暗示的作用,要由形及神,要使读者自然地由物及人。物的描写与情感的流露之间的关系,太粘着则易流于浅,太游离则易失之泛,从这一点上往往可见出水平之高下。这首诗在这方面是比较成功的。表面上看,它句句在言扇,但它的言外之意又是真切可感的,读后,人们仿佛见到一个黯然神伤的女子在对着团扇轻轻地叹息,物的形象与人的形象(某种感情的化身)已融而为一了。
 这首诗共十句,前四句,是借写扇的精美,表现抒情主人公对自己资质的自我认识。它突出了两点:美丽和纯洁。“鲜洁如霜雪”,“团团如明月”之类诗句,显然,主人公借咏扇而自我写照。
 中间两句,借写扇子被珍爱,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暂时得宠。这里,表面上似乎在写喜,而骨子里却潜藏着隐忧。扇子能为人所用,给人带来微风, 自然算是实现了它的价值,可悲的是,人如果仅能等同于扇子,作为他人的工具和一时爱幸之物,那则是人的极深刻的悲剧。而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正是处在这样的悲剧之中,她对自己的悲剧处境有担心,同时也无可奈何。她的悲剧的深刻性恰恰在于她甚至不敢想象自己除了被人当作工具和玩物之外还能有什么别的出路。她的最大愿望,仅仅是能保住这个被人使用和赏玩的机会。
 最后四句,借写扇子害怕季节更替而被人捐弃,表现抒情主人公害怕遗弃的心理。上面已说过,即使不被遗弃,已是一重深刻的悲剧了,但是,更可悲的是如同扇子不会被永远带在身边一样,女人被抛弃,欲作工具与玩物而不可得的命运也是必然的。女人,尤其是统治阶级家庭中的女人,在那个时代,她们的价值不过是以色娱人。年老色衰,就使她们失去了价值,被遗弃和冷落,也就成了她们唯一的归宿。
 这首诗委婉含蓄,言浅意深,节奏舒缓而情感悲切,有力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极不公平的待遇,说出了千万个弃妇的心声,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古代爱情诗词《》怨歌行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关于这首诗的作者西汉女文学家班婕妤,有一个美丽而凄婉的故事。班婕妤为西汉成帝的姬妾(婕妤是宫中的官职),因容貌姣好、富有才学而深受成帝宠爱。但随着赵飞燕、赵合德姐妹的相继入宫,班婕妤渐被冷淡。为了远身避害,她自请去长信宫侍奉太后。在寂寞苦闷的生活中,班婕妤写了许多诗歌来抒发心中的幽怨。相传《怨歌行》就是其中的一首。
 诗歌表面上是咏团扇。头四句落笔扇的颜色和外形:它是齐纨(山东所产细绢,因质佳而名闻天下)所制,洁白如雪,典雅高贵;它形如满月,意寓和合,寄托着扇子主人的美好心愿。接着写炎夏之时,团扇为君爱不释手,如影随形。“常恐”以下四句,担心季节转换,秋扇见捐。
 这首诗处处写扇,处处切人,委婉深致地抒写了作者的爱情生活和思想感情。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最高统治者为了满足骄奢淫逸生活的需要,每隔几年就要到民间挑选大量女子入宫。这些女子的遭遇虽不尽相同,但“不幸”却是她们共同的伴侣。《红楼梦》中的贾元春在得到“贵妃”的封号之后,尚且埋怨父母不该送她到那个“见不得人的地方去”,其他人则更不待言说了。幽囚似的孤寂生活固然可怕,那来自宫闱中的倾轧、妒恨的明枪暗箭,更令人生畏。因此即使有人得到了皇帝的宠幸,也不免“得宠忧移失宠愁”(李商隐《宫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班婕妤正处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之中。诚然,她有对爱情生活的追求,私心里揣着不少的柔情蜜意(“合欢”二字,略示个中消息),但她又非常清楚自己宫中姬妾的地位。面对可能发生的“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的悲剧,她是那样无可奈何,听天由命。这是一个怎样的哀怜无告的妇女啊!
 这首诗属于汉乐府《相和歌辞·楚调曲》,在手法上纯用比兴,委婉含蓄,悱恻动人。在悄吟低唱中,剖露抒情主人公心底无边的哀怨。因此《文心雕龙》评“常恐秋节至”两句,是“意凄而词婉”,《诗品》也称《怨歌行》一诗是“词旨清捷,怨深文绮,得匹妇之致。”
 《怨歌行》虽是描写宫怨,但它不仅仅抒发了班婕妤一人的悲哀,还写出了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被摧残、被遗弃的不幸妇女的共同感受,它在历代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共鸣。所以后来衍生了不少以此为题材的作品。如刘禹锡的《团扇》:“莫道恩情无重来,人间荣谢递相催。当时初入君怀袖,岂念寒炉有死灰!”等等,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妇女问题。所以《怨歌行》的社会意义,远远超出了宫怨诗的范畴。

《怨歌行》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怨歌行》

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本诗又名《团扇诗》,这是一首精巧的,以团扇喻女子的咏物诗。全诗五言十句,以一个少妇的口吻在读者的面前诉说了她的幽怨,给人们描绘出了一个在封建社会被玩弄而又惨遭遗弃的少妇形象。

“新裂齐纨素”中的“裂”是裁断、剪断的意思。纨和素,都是丝绢,以齐地所产最为著名。纨素颜色洁白,如霜似雪。 “鲜”(一作“皎”)照应了前句的“新”,写出纨素刚刚从织布机上剪下,精细洁净,具有一尘不染的天生丽质。 “合欢”是古代一种图案的花纹,用以象征和美、欢乐之意。此处指把纨素裁成如圆月般的扇,并在上面绘上合欢的花纹图案。以“明月”作喻, 既呼应了前面的“新”、 “鲜”、 “洁”,又点出它薄得透明,鲜亮得熠熠生辉。前四句形象地交代了扇的产地、色彩、纹饰、形状、质感,为后面深得主人的宠爱作了全面的铺垫,又暗中为以后的被弃增添了浓重的幽怨。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为统一全诗的“自诉”口吻,诗仍从团扇落笔,但实写主人拥有(占有)精美的团扇时的得意情态:用扇时,在胸怀处轻摇慢动,扇风徐徐送凉;不用时,藏入衣袖,贴身随行。寥寥十字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主人对扇开合把玩,悠雅闲适的自得其乐。

团扇, “出阁”前,生就得鲜洁丽质;受宠后, “出入君怀袖”;尽职时,摇动得婀娜多姿。但她感觉幸福吗?不!她“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秋凉临头,则意味着主人对扇的恩断情绝。“常”,写出扇对被遗弃之忧的频繁、长久。 “恐”, 又点明了“忧”的程度, “夺”,写出来势迅猛的被弃现实的严酷!这表面似乎在写“凉飙”的残忍无情,实际是揭示主人的凶狠无义。团扇“红颜未老恩先断”,此“忧”无计可消除,纵使在她妙龄之时,受宠之际,也清醒地认识到被抛弃的可悲结局!

果不其然,团扇也没有逃脱“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的命运。 “箧笥”,小竹箱子。这个偏于一隅的“去处”与出入君“怀袖”相比,真是天上地下。团扇的一生,任人摆布:召之即来,来即生风,风送清爽;挥之即去,去到笥中, “中道情绝”。主人之情,仅一夏耳,何其短暂!

全诗以团扇喻女子,在封建社会的女子,也正象团扇那样,处于被玩弄,继之以被弃的悲惨境界,她们在政治、经济上毫无保障,地位低下,只不过是男子的附属品,小什物,男子一旦变心,随即被无情地打入冷宫。咏物诗,无不“托物言志”,上面的内容真是这首诗深刻的思想意义所在。

“托物”大多用“比”, “比”贵在巧,贵在新。世上以“花”喻女者,俯拾皆是。一人首创“花喻女”,后来者则络绎不绝。这首《怨歌行》却力排众俗,新创以扇喻女,捕捉住扇与女的相似点——被爱和被弃,团扇与诗中的少妇同样是美的,但命运毫无二致。古人对咏物诗倡导“体物之妙”,周振甫在《诗词例话·咏物》中做了解释: “所谓体物之妙,就是咏物诗要不即不离,不离于物,又不要粘着物上……”《怨歌行》正是这样一首“体物之妙”的上乘之作。全诗处处写团扇,处处喻女子;通篇无一“怨”字,而字字皆“怨”。


乐府诗《怨歌行》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怨歌行

 

[北周]庾信


 家住金陵县前,嫁得长安少年。回头故乡泪落,不知何处天边。胡尘几日应尽?汉月何时更圆?为君能歌此曲,不觉心随断弦。

 《怨歌行》属《乐府诗集·相和歌辞·楚调曲》,又名《怨诗行》。内容多写女子之怨。庾信此诗当有所寄托,诗人以女子自喻,抒发了自己身居异地的思乡念国之情。
 此诗首二句从女子感伤远嫁入笔。金陵,即今江苏南京市,南朝宋齐梁陈皆建都于此。长安,为西魏和北周的都城。庾信羁北曾长期生活于此。金陵,长安,一位东南,一位西北,相距何遥!女子叹伤远嫁即由此暗暗点出。
 “回头”二句正面吐远嫁之哀伤。“回头”、“望乡”、“泪落”,一连三个动作,极有层次地写出女主人公远适他乡,无由晤亲的哀伤。“天边”,即故乡,再冠以“不知”二字,故乡之遥远,远望之无望,全都一泻而出。
 由于有了以上四句的叙述和铺垫,“胡尘”二句方把思乡之情推向了极致。“胡尘”,原指北方少数民族战马扬起的飞尘,诗中代指战乱。“汉月”,故乡之月。月圆,在华夏民族的文化心理中,历来是亲人团聚的象征。期待月圆,也即盼望着与家人相聚。就诗而言,这位女子的不幸,不仅仅是远适他乡,而且由于战乱的阻隔,她根本没有可能返乡,这就在思乡之情中又添了一种绝望之叹。
 末二句写由思乡之绝望而引起的悲苦。“此曲”,指这首《怨歌行》。“心随断弦”,即弦断心碎。内心的悲苦哀怨并未能在歌曲的吟唱中得以排解,相反,曲调的幽怨,歌词的凄苦,更使她感到哀从怨生,悲由凄来,令人几乎不能承受。
 庾信本为吴(今江苏苏南一带)人,却带着亡国的巨痛,羁留北朝,耻受伪职。仕北之后,尽管爵高禄丰,但心理的倾斜,使他时时感到“倡家遭强聘,质于值仍留”(《拟咏怀》其三)的耻辱。这首乐府诗,即借远适他乡女子的伤嫁,抒发了自己屈节仕北,思念故国的复杂心情。
 六言诗体,是本诗形式上的一大特征。六言诗的产生,似从原始诗歌的二言形式连续相叠而成。《史记·佞幸传》就保留了“力田不如逢年,善任不如遇合”两句六言谚语。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文人六言诗是孔融的三篇作品。此后曹丕等人也写过一些六言诗,但句数多寡不等。南北朝时期,最早以整齐的八句形式出现的六言诗即是庾信的《怨歌行》和《舞媚娘》。这两首诗,和汉魏六言诗相比,每首句数固定,对仗意识较强,虽不尽合律,但也无犯律之大忌。因此,它们在唐代六言近体诗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诗词《怨歌行》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注释】 ①裂:截断。指布织成匹时从织机上扯下来。齐纨素:齐地所产的纨素,当时质量最好。素:生绢;纨:素之精细者。鲜:一作“皎”。②合欢扇:一种绘有象征和合欢乐之意对称图案花纹的双面团扇。团团:圆貌。一作“团圆”。③飚:疾风。④箧笥(qie si怯伺):盛衣物的箱子。
 
 【译文】 新截下一块齐地出产的丝绢,就像霜雪一般鲜亮皎洁。裁来做成一把合欢扇,又团又圆就像天上的明月。成天在夫君的怀袖中拿进拿出,一摇一动发出宜人的微风习习。常常担心秋天突然降临,呼呼的北风一下吹走夏天的炎热。扇子被丢进墙角的衣箱中,好端端的情分就这样半路断绝。
 
 【集评】 梁·钟嵘:“《团扇》短章,词旨清捷,怨深文绮,得匹妇之致。”(《诗品》卷上)
 明·许学夷:“托物兴寄,而文采自彰。冯元成谓‘怨而不怒,风人之遗’,王元美谓‘可与《十九首》、苏李并驱’,是也。”(《诗源辨体》卷三)
 清·王夫之:“说到‘常恐’便止,但堪作今人半首古诗耳。汉人有高过国风者,此类是也。”(黄节《汉魏乐府风笺》引)
 清·成书倬云:“清婉秀弱,想见柔肠百结。”(《多岁堂古诗存》)
 清·沈德潜:“用意微婉,音韵和平,《绿衣》诸什,此其嗣响。”(《古诗源》卷二)
 清·陈祚明:“虑远之词,音节宛约。”(《采菽堂古诗选》卷三)
 清·张玉谷:“此通首用比诗也。前六总言纨扇之盛:首二质之美,三、四制之工,五、六则当时用事也。点逗‘君’字,写得旖旎。后四转到恐扇之衰,从秋飚夺热,引入捐弃情绝,隐起赵氏;而仍意婉音和,不流噍杀。”(《古诗赏析》卷五)
 
 【总案】 这首诗在《乐府诗集》中属《相和歌辞·楚调曲》。《文选》、《玉台新咏》及《乐府诗集》等均谓汉成帝班婕好所作,但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即有“见疑于后代”一说,至《文选》李善注引《歌录》则明确云为“古辞”,今人多信从其说。严羽《沧浪诗话·考证》更有“《乐府》以为颜延年作”一语,但不知何据,信者盖寡。诗通篇以扇为喻,描写女子因内美外修而得宠,但在得宠时却担心色衰爱弛,被弃如敝屣,就像秋凉后的扇子一样,反映了古代妇女“百年苦乐由他人”(白居易《太行路》)的悲剧命运。诗篇构思精巧,层层寄寓,情致哀婉,词采绮丽,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古典文学作品《怨歌行》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2〕,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3〕,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4〕。弃指箧笥中〔5〕,恩情中道绝。

 〔1〕本篇在《乐府诗集》中属《相和歌辞·楚调曲》。旧谓汉成帝班婕好所作,后人怀疑西汉时很难产生如此完整的五言诗,故断为汉魏无名氏作品。
 〔2〕新裂:刚从织机上截断下来。纨素:丝绢。齐国所产纨素最为有名。
 〔3〕合欢:古代一种象征和合欢乐的图案花纹。
 〔4〕飚:疾风。
 〔5〕箧笥(qie si):竹箱。
 这是一首王侯贵族姬妾担心被遗弃的怨歌。以色事人,色减宠衰,是这些王侯姬妾共同的命运。因此,本诗被后代评论家称为后世官词之祖。诗中名为咏扇,实则借扇抒情。虽有深沉的怨愤,但表达时却含而不露,深得古人温柔敦厚之旨。
怨歌行

怨歌行

汉班婕妤的乐府诗。见《文选》卷二十七。《玉台新咏》题作《怨诗》。诗曰: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班婕妤,班彪姑母。汉成帝时选入宫为婕妤,得到宠幸。后赵飞燕宠盛,婕妤被谮而失宠。《玉台新咏》: “昔汉成帝班婕妤失宠,供养于长信宫,乃作赋自伤,并为怨诗一首。”作者在诗中以团扇自比,反映了君王对她“恩情中道绝”的现实,表现了她的怨情。妇女在当时社会上的地位决定了班婕妤的命运。对班婕妤,人们多持同情态度,加之一些文人借以自况,以此为题材的诗作不少。

☚ 长杨赋   两都赋 ☛
怨歌行

怨歌行

汉班婕妤的乐府诗。见《文选》卷二十七。《玉台新咏》题作《怨诗》。诗曰: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班婕妤,班彪姑母。汉成帝时选入宫为婕妤,得到宠幸。后赵飞燕宠盛,婕妤被谮而失宠。《玉台新咏》: “昔汉成帝班婕妤失宠,供养于长信宫,乃作赋自伤,并为怨诗一首。”作者在诗中以团扇自比,反映了君王对她“恩情中道绝”的现实,表现了她的怨情。妇女在当时社会上的地位决定了班婕妤的命运。对班婕妤,人们多持同情态度,加之一些文人借以自况,以此为题材的诗作不少。

☚ 长杨赋   两都赋 ☛
怨歌行

怨歌行

一作《怨诗》,又名《团扇歌》,西汉班婕好(约前48—约前6)作。班婕妤为著名史学家班固的祖姑,扶风 (今陕西咸阳东北)人。据徐陵《玉台新咏序》载,班氏少有才名,汉成帝时被选入宫,立为婕妤,后为赵飞燕所谮,失宠后居长信宫,作赋自伤,并为怨诗。“怨诗” 即是《怨歌行》,是一首咏扇子诗,五言十句。全诗字字言扇,句句不离扇: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如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置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但联系作者的经历、身世,此诗实际是借咏扇子而自伤身世和遭遇。诗中写扇子为 “君”所用至 “恩情中道绝”,也写出了自己从受宠至失宠的经历,写出了封建社会中一个被玩弄而遭遗弃的妇女形象,秋扇见捐的比喻概括了封建社会中受损害受污辱的千千万万妇女的悲惨命运,因而成了历代诗人经常引用的典故。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 《诗品》 中说,此诗“辞旨清捷,怨深文绮,得匹妇之致。”确是一语中的的评价。

☚ 羽猎赋甘泉赋   归风送远操 ☛

《怨歌行》yuan ge xing

Song of Complaint,→Unknown

怨歌行

乐府诗。始见《玉台新咏》,题为班婕妤作。《乐府诗集》载入《相和歌辞·瑟调曲》。李善注《文选》引《歌录》云:“《怨歌行》古辞。”今人逯饮立《汉诗别裁》断为魏代高等伶人所作。此诗为完整的五言诗,以扇喻人。扇动而发微风,以减酷热,故出入于人怀袖中“出入君怀袖,动摇发微风”,及夏去秋来,炎暑已去,“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不复关顾。批判了男权社会中视妇女为玩物的不合理现象。此诗为咏物诗,咏物诗有寄托象征的艺术特色,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诗人的主观情感。青春少女,为人所宠,一旦色衰,弃如弊屣,有如此扇,钟嵘《诗品》认为“辞旨清捷,怨深文绮,得匹妇之致”。张玉穀《古诗赏析》说:“此通首用比诗也。前六总言纨扇之盛:首二质之美,三四制之工,五六当时用事也。点逗‘君’字,写得旖旎。 后四转到恐扇之衰,从秋夺热,引入捐弃情绝,隐起赵氏;而仍意婉音和,不流噍杀。”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8: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