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性情学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性情学说 212 性情学说古代伦理学中研究论述人之“性”与“情”善恶及对道德影响的学说。“性” 一般指人性,“情”一般指人的感情。《礼·乐记》首次指出 “性”与“情”之区分;“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情之欲也”。先秦儒学对“性”“情”多有论述,后世儒家学者均较重视“性”“情”问题,遂成为儒家伦理学说中一个重要问题,另释学也曾谈及“性”“情”问题,因而形成古代伦理学中影响较大的学说。性情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首先,性情之根源与性质。儒家学者均接受《礼·乐记》的观点,认为“性”是先天具有的,“情”是人的感官接物而生的;如韩愈在《原性》中所言“性也者,天之性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其二是性情的内容。儒家一般主张“性”是仁、义、礼、智、信五德,“情”是喜、怒、哀、惧、恶、爱、欲七情,佛教则认为情是喜、怒、忧、惧、爱、恶、欲七情。其三是性情善恶。在“性”的善恶问题上,先秦有性善说、性恶说,性有善有恶说、性无善无恶说,秦汉以后又有性善恶混说,但以主性善说居多。在“情”善恶问题上,董仲舒首倡情恶说,王弼强调圣人无“情”说,李翱也主情恶说,韩愈认为“情”分三品,上品合道德,下品的 “情”的发动不合道德,朱熹认为“情”是性之动,仁义礼智是性,恻隐、羞恶和是非、辞让是本体发用的情,情有善有不善,但七情中的人欲是绝对恶的。其四是性情对道德修养的影响。董仲舒、李翱等主张性善情恶者均认为,应以善的性控制恶的情,甚至去情复性; 王弼则主张应以性制约情、统率情,即 “性其情”,使“情动于中”,佛教则认为,情是危害人的 “佛性”的,要想成佛,就要清除一切感情、欲望;宋明理学大多把人的性情附合于“天理”、“人欲”,在“存天理,灭人欲”的基本主张中,就包括存性灭情之意。韩愈则主张要保持性与情均合乎中道。至近代以后,传统的性情说逐渐衰落,在伦理学上,性情通常成为一个统一的概念,用来指 “性格”、“脾气”等含义。 ☚ 体用之辩 全盘西化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