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性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性格;性情xìnɡɡé xìnɡqínɡ【同】 都是名词;都可以指从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性情xìngqíng性格;脾性 性情xìngqíng❶ 〈名〉性格,脾气:性情温顺︱性情懒散。 性情xìngqíng脾气,性格,也指思想感情。 性情(同)性格 性情xìng qíng天性;性格:那仙姑知他天分高明,~颖慧,恐把仙机泄漏,遂掩了卷册。(五·110)就只是他的~爽利,口角锋芒些,究竟也不曾得罪你们。(七七·1908) 性情xìng qíng〖名词〗 性情❶ 人的禀性气质。《庄子·缮性》:“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而复其初。” 孤峭/俊迈/磊落/俊逸/兰石/宝唾/质直/炮筒子/豁达敏慧/伉爽不羁/器宇不凡/蕙心兰质/雅人深致/林下风气/秀外惠中/宅心仁厚/学人心性/文质彬彬/旷达放怀/川泽纳污/高睨大谈/柔心弱骨/剑胆琴心/温文尔雅/雍容闲雅/气吞山河/气贯长虹/气冲霄汉/气高志大/气冲斗牛/处世接物,坦易乐与/意韵盘旋,体察入微/情心之细,细如毫发 ☚ 爱夫为夫烦,爱妻为妻苦 孤峭 ☛ 性情/秉性/脾气/本性/禀性 ☚ 愚顽 性情 ☛ 性情 性情性(性子;性儿;性地;性怀;性灵;气性;心性;脾性) 脾气 脾味 脾胃 态度 生相 情心 情涂 心源 另见:性格 脾气 ☚ 性情 秉性 ☛ 性情xìng qíng❶本性,本质。《庄子·缮性》:“无以反其~~而复其初。” 性情(一)中国古代伦理范畴。儒家认为,性是仁、义、礼、智、信五德,是“与生俱生”的。情是人的感官接触外物之后而生的,其内容是喜、怒、哀、惧、爱、恶、欲。《礼·乐记》载:“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情之欲也。”韩愈《原性》说:“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唐代孔颖达在《周易注疏》中解释“利贞者,性情也”时说:“性者天生之质正而无邪,情者性之欲也,言若不能以性制,使其情如性,则不能久行其正。”意思是说“性”天生就是纯正无邪的,如果不用性来控制情欲(广义的),那就会产生不道德的行为。唐代李翱在韩愈性情学说的基础上,主张“性善情恶”论,认为去掉七情才能恢复善性,说:“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复性书》)“妄情灭息,本性清明”(同上书)。北宋周敦颐认为人的气质之性有善有恶,性中有恶是由于情欲动。主张修养的根本途径是“主静”,“主静”的关键是“无欲”。张载把“性”分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提出“性二元论”以分别性情。性情学说经过二程、朱熹等的继承和发展,性情关系被视为“天理”与“人欲”的关系,从而形成了宋明道学中天理之“性”与人欲之“情”的对立,“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二)指本性,人的禀赋和气质。在通常情况下有与“性格”、“脾气”等相近的涵义。《易·乾》载:“利贞者,性情也。”《庄子·缮性》载:“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后来此语多指性格,如《儒林外史》第一回:“况你的性情太高傲,倘若弄出祸来,反为不美。”从性情的形成上看,它的自然基础是与人的气质类型相联系的;从社会基础上看,性情是与社会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教育熏陶、自身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世界观、道德观相联系的。所以,性情是个性本质的特征之一。(三)书名。北宋王安石撰。收入《王文公文集》卷27。其内容主要是论述性、情及其关系,批判李翱的性善情恶论。认为喜怒哀惧爱恶欲之未发于外为性,已发于外则为情,“性、情之相须,犹弓矢之相待而用”,二者之间是体用关系,性通过情来表现。指出李翱的性善情恶论只强调情动“不当于理”的一面,而无视情“动而当于理”的一面,最终也就无法说明性究竟何以为善。 性情xìng qíngtemperament 性情亦称“情性”。中国伦理范畴之一。指人的内在本质与外在情感之间的关系。“性”、“情”的范畴起源效早,其联称始见于《荀子·性恶》。汉代开始形成学说。西汉董仲舒认为“人之情性有由天者矣”(《春秋繁露·为人者天》),天有阳有阴,人也有性有情,并解释“性者,生之质也;情者,人之欲也”(《贤良对策·一》),但质未必全善,欲未必都恶,而是“贪仁”并存,可善可恶的。刘向更明确提出性有善恶,情亦有善恶,“性情相应,性不独善,情不独恶”。此说为唐韩愈所继承,并把“性”和“情”分为互相对应的上、中、下三品(见《原性》)。李翱始提出“性善情恶”说,认为“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者;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并把“情”说成是使火光不明的烟雾,使河水不清的泥沙,主张灭情复性。宋代理学家对性情的看法,不外于性情性恶一致或性恶情恶论两说,但其论性情时提出的“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等思想,与前人已大不相同,对后世影响甚大。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