弭兵之盟楚国与晋国关于休战缔和的盟约。因在宋都外举行,又有“宋之盟”之称。先后有两次:(1)又称“华元弭兵”。春秋后期,楚、晋两国国内矛盾上升,都感到无力与对方争衡;深受大国争霸之苦的中、小国家也盼望有一个和平的环境。弭兵条件成熟,宋国执政大臣华元利用与楚国令尹子重、晋国执政栾武子相好的关系,在中间积极撮合。楚共王十二年(前579)五月,晋大夫士燮与楚公子罢、许偃在宋国都城的西门外会盟,并签订了盟约,规定“凡晋、楚无相加戎,好恶同之,同恤灾危,备救凶患。若有害楚,则晋伐之。在晋,楚亦如之。”随后,晋郤至、楚公子罢相继互访,与对方国君订盟,确认弭兵之盟的内容。(2)又称“向戌弭兵”。第一次弭兵之盟后,晋楚之间的和平局面仅维持了3年,随着鄢陵之战的爆发,双方又处于战争状况。此后30年间,中原地区再度陷入晋楚争霸的战祸之中。频繁的战争,使两强元气大伤,中小国家更饱受战祸之苦。楚康王十二年(前548),晋执政大臣赵文子(赵武)率先提出弭兵。他在分析当时的形势时指出:齐国的崔氏、庆氏新近当政,“将求善于诸侯”。而他与楚令尹子木(屈建)友好,“若敬行其礼,道之以文辞,以靖诸侯,兵可以弭”(《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弭兵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楚康王十四年(前546),宋执政向戌正式向晋、楚等国提出举行弭兵盟会的倡议。他利用与晋、楚两国执政关系较好的条件,从中斡旋,征得多数国家的同意。是年七月,楚、晋、齐、鲁、蔡、卫、陈、郑、许、曹等国大夫会盟于宋郊。盟会确认了晋楚两国的霸主地位,规定从晋、从楚的盟国,必须同时向晋、楚朝贡,以晋、楚为共同的霸主。齐、秦与晋、楚的地位对等。事后、晋、楚互派使臣与对方国君设盟,确认盟会内容。此次盟会标志着楚晋争霸斗争的基本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