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仪器诊断
心脏活动时产生电流、机械性活动及音波,均可用仪器记录下来,以判断心脏与大血管的解剖或功能,这种诊断方法称为心血管仪器诊断。其中以心电图的应用最为广泛,已成为临床常用的诊断技术。1887年,Waller用毛细管静电计及前后胸导联在人体进行心电图的研究。1903年,Einthoven发明弦线式心电图机,并提出Einthoven三角的概念,使心电图学的发展向前跨出了一步。1930年到1940年间,Wilson逐步发展了单极导联概念。1913年,Einthoven等开始测定额面的心向量,以后经过Fahr、Mann、Shellong及Duchosal等人的研究,逐渐形成了心向量图学的概念。在1950年前后用阴极管直接展示心向量环所用的都是根据Einthoven等边三角形概念设计的惯用导联体系,其中以Grishman的立方体体系为代表。1960年前后,根据Burger不等边三角形概念设计的校正导联体系问世,其中有代表性的是Frank导联体系和Schmitt与Simonson的SVEIII导联体系。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在研究心律失常的高潮中又发明了His束电图,使人们能更深入地研究各种传导阻滞。
心电图及心向量图都是从体表记录下来的心脏产生的电流活动。心电图是心电数量(标量)变化的记录;心向量图则是心电数量与方向两者变化的记录。用连接人体表面的双极导联所获得的心电图,反映人体某两点间的电位差;而用单极导联所获得的心电图,根据Wilson的单极导联概念,则是代表探查电极部位的电位变化,图形为波状。心向量图则是每个瞬间心电综合向量在空间运行的轨迹,图形为环状。如用心向量图学的概念来解释心电图,则各导联所获得的心电图,不过是在单个平面上心向量环在不同导联轴上的投影。
心电图可用来判断左、右心室肥大,左、右心房增大,左、右束支传导阻滞,非特异性ST-T变化,心肌梗塞及心律失常等。对于诊断心肌梗塞及分析心律失常,心电图已成为临床上必不可少的、迅速的诊断方法。心电图运动试验现已广泛地用于诊断冠心病。但是,由于心电图只能判断病理或生理改变,而不能做出病因和病理解剖的诊断,因此,有时心电图正常不一定表示心脏无器质性病变; 心电图异常也不一定表示有器质性病变。故心电图必须与临床密切结合,才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心向量图的应用范围与心电图大致相同。对判断预激综合征、肺心病及隐性冠心病有一定帮助。
除常规(体表)心电图外,特殊性心电图有:
❶His束电图。将特制的心导管经静脉放置在三尖瓣口,以记录His束电波。对诊断房室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及鉴别一个宽的QRS波群是源于室性还是室上部位极有帮助。也可用非侵入性方法记录体表His束电图。
❷食管导联心电图。本法能很好地显示P波,对区别房性与室性心动过速,极为有用。
❸人工心脏起搏心电图。是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者,当人为的脉冲刺激心脏搏动时所记录的心电图。人工心脏起搏心电图对判断起搏效果和发现起搏故障有帮助。
❹正交心电图。用校正的导联体系如Frank体系记录的正交心电图,所获得的资料较常规心电图正确,现正在研究中。
将心脏的机械活动,转变为电能记录下来,供分析研究的有收缩时间间期测定和心尖搏动图。收缩时间间期是从同步描记的心电图、心音图及颈动脉搏动图上测量计算出来的心脏各部分机械收缩期的各个间期的时间。是反映左心室功能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心尖搏动图是将心脏搏动在胸壁产生的振动转为电能后记录下来的图形,能反映心脏周期活动的情况,也可间接反映左心室功能。心音图是将心脏在收缩期及舒张期中产生的声音转为电能后所记录下来的图形,将心音图象化后,可与听诊对照,以弥补其不足。
此外,尚有心脏等电位标测图、心磁图、指端光电容积描记图和心阻抗图等,这些都是以不同的原理从某一方面来研究心血管活动的方法,有的已应用于临床,有的尚在继续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