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心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心斋

元张游道室名。心斋,谓摒除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庄子·人间世》:“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元程文海(钜夫)为作《心斋铭并序》:“郭德基为张游道求‘此心斋’扁,余作‘心斋’二字遗之,铭以申其义:人惟一心,何彼何此。天飞渊沦,匪尺伊咫。此之名立,物我对峙。是非善恶,相挺而起。有斋翼翼,昭晰表里。专名曰心,自我更始。心耶斋耶?心即斋已。回不违仁,知者夫子。如愚坐忘,孔庄异指。体认少差,毫厘千里。吾克吾己,吾复吾礼。归视吾斋,灵台止水。”(见《雪楼集》卷二三)
[附目]宋家铉翁为李茂实作《心斋说》(见《则堂集》卷三),明王艮著有《心斋约言》,清任兆麟著有《心斋集诗稿》、文稿。

心斋

张钦,字敬之,号心斋,又号震斋,明人,自署潞郡人。正德六年进士,官至工部左侍郎。撰有《正德大同府志》十八卷。
陈汝咸,字莘学,别字悔庐,号心斋,清浙江鄞县人。顺治十五年生,康熙五十三年卒。康熙进士第一,授漳浦令,累官大理寺少卿。著有《兼山堂遗稿》。
沈涵,字度汪,号心斋,晚号彖余居士,清吴县人。顺治八年生,康熙五十八年卒。康熙进士,仕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督学福建。著有《赐砚斋诗存》。
沈尚忠,字剑南,号心斋,清人,籍贯不详。善画山水,工诗文,书兼篆隶。
张潮,字山来,号心斋,清歙县人。文学家。顺治七年生,卒年不详。曾任翰林院孔目。能词。以刊刻丛书为当时所知。刻有《昭代丛书》、《檀几丛书》,辑有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作有《心斋聊复集》、《花影词》、《幽梦影》等。
钱恕,字达中,号心斋,清江苏南通人。善画山水,有《马头云起图》,作于乾隆三十一年左右,今藏南京博物院。
颜崇矩,字运生,号心斋,清山东曲阜人。乾隆三十五年举人,官江苏知县。喜考订金石,兼有墨癖,工书。
郑尚忠,字一庵,号心斋,清浙江嵊县人。恩贡生。善画水墨葡萄,兴至即画。或挟金以求,辄拒之。
纪复亨,清乌程(一作归安)人。见“心庵”条。

心斋xīn zhāi

(号)见剑南。


心斋xīn zhāi

(号)见莘学。


心斋xīn zhāi

(号)见敬之。


心斋xīn zhāi

(别字)见山来。


心斋xīn zhāi

(号)见度汪。


心斋xīn zhāi

(号)见汝止。


心斋xīn zhāi

(别字)见文田。

心斋

心斋

见“蒋智由”条

☚ 心青   心越 ☛
心斋

心斋

与诗学有关的文论概念。语见《庄子·人间世》:“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这是庄子用来表示获得内心空明虚静的概念,它与一般祭祀的斋戒不同,是针对内心精神状态而言的。庄子讲天地之大道自然运行,人须达到与宇宙生命相契合的境地才获致自由,其途径即是“心斋”:排除杂念,专一心志,不拘泥于耳目之类感官知觉,不拘泥于心智之理性思虑,而是与空明之气相感应,因虚空而能容受万物,通于大道,获得吉祥。这也就是《知北游》中所谓“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击而知”的方法。庄子这一思想继承了老子“涤除玄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思想。除道家外,当时的诸子百家,也有近似的说法。如荀子说过:“治之要在于知道。人何以知道? 曰心。心何以知? 曰虚一而静。”(《解蔽》);韩非亦云:“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之正。”屈原《远游》:“漠虚静以恬愉写,淡无为而自得。”由“心斋”而得的“虚静”的精神状态,庄子以“坐忘”名之:“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大宗师》)即摆脱了感官拘束,抛弃机心智性,浑然与大道相通的境界。“心斋”不仅有助于获致宇宙大道,于工艺创作也是相通的。《庄子·达生》就有梓庆对创作前心境准备的自述:“未尝敢以耗气也,必斋以静心。斋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斋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斋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富于哲学意义的“心斋”移入文艺领域,成为创作中以虚静空明之心观照、容纳审美对象的重要理论,论析者如陆机《文赋》:“伫中区以玄览”、“罄澄心以凝思”,“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南朝宋宗炳主“澄怀观道”(《宋书·隐逸传》)、“澄怀味象”(《画山水序》);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讲“物我两忘,离形去智”;宋朱熹《清邃阁论诗》:“若虚静而明,便识好物事,虽百工技艺,做得精者,也是他心虚理明,所以做得来精。”等等。总之,“心斋”概念对文艺创作意义重大。作为文艺创作主体的心斋虚静而明,在创作过程中极端重要。诗人进入审美观照时,以主体摆脱杂事欲念为前提,而专心一致于创作。因为心斋的虚静而明,为审美主体的自由观照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心境愈自由,愈能获得美的享受。

☚ 物化   坐忘 ☛

张潮1650—?

字山来,号心斋、心斋居士、三在道人。歙县(今安徽歙县)人。清代文学家。岁贡生,曾官翰林院孔目。有《心斋聊复集》、《花影词》。另辑有《虞初新志》二十卷、《昭代丛书》一百五十卷、《檀几丛书》五十卷。
索引:张潮,山来,心斋、心斋居士、三在道人。

心斋

心斋

排除一切思虑和欲望,保持心境的清净纯一。语出《庄子·人间世》:“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 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文)

☚ 无忧   冲虚 ☛
心斋

心斋

一种心志高度集中,屏除一切杂念的精神修养方法。《庄子·人间世》:“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郭象注“虚其心则至道集于怀也”。认为只有保持“心”的虚静,方能得妙道,所以“虚”,就是“心斋”。后来宋儒也用以形容一种修养境界。

☚ 心意长寿功   存养 ☛

心斋

明代医生、僧人。金溪(今属江西)人,驻龙兴寺。精外科,宿瘤如杯或毒痈满背者,多能疗治。门人周、李二僧皆得其传,有医名。

心斋

庄子用语。指一种排除思虑和欲望的修养方法,或一种摒除情欲,保持虚静的精神状态。《庄子·人间世》载,颜回向孔子请教游说专横独断的卫国国君的方法,孔子叫他先做到“心斋”,并指出这不是祭祀之斋,而是精神上的斋戒,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西晋郭象注:“虚其心则至道集于怀也。”就是说,只有保持心境的空虚宁静,才能得到妙道。庄子认为,绝技奇巧、五声六律、仁义礼智都是败坏人的自然本性的东西,人们只有彻底摒弃它们,不争货利功名,不计较是非得失,保持心灵的虚静恬淡,才能不遭忧患,延年益寿。“心斋”这种修养方法,是要引导人们超脱世俗,成为与道为一 、精神绝对自由的“真人”、“至人”。后世道教将“心斋”作为其“斋法”的一种。宋儒也以此形容一种物我两忘的修养境界。苏轼《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何当危坐学心斋。”

心斋

032 心斋

心中的斋戒,即清除心中的杂念。词出于《庄子·人间世》:“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大意是说,如能心志专一,作到对外界事物能不用耳去听,而是用心去体察,再进一步能作到不用心去察,而是用气去感应。耳的作用止于聆听外物,心的作用止于感应现象。气则是虚柔善感能容万物的,它最易集于虚静空明的心中。静虚其心,使心境空明,精气充盈,就作到了 “心斋”。(参见“坐忘” 条)

☚ 胎息   坐忘 ☛

心斋

庄子提出的道德修养方法。《庄子·人间世》:“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精神活动;斋,斋戒。即通过精神活动,屏除情欲,达到空虚宁静、物我两忘的境界。心斋既是修养方法,又是修养达到的境界。

心斋

purifying the heart

心斋

庄子用语。《庄子·人间世》:“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指排除心中欲念的过程。庄子所说的心斋,实质上是今天所说的作气功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做到“一志”(即使心志纯一)、运气(“听之以气”)、养心(“心止于符”即“心”停止与外界接触),这正是气功所遵循的基本方法。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4:3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