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循经病理反应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循经病理反应

在体表上发生的具有循经特征的病理现象。它主要反映病理生理和经脉皮部之间的某些规律性联系。马王堆汉墓帛书和《灵枢》所载的经脉病候均有这方面的内容。后世的主要针灸著作,亦多有载述。循经病理反应有多种多样的表现,按其可见与否,自发还是诱发,以及具体呈现形式等又分感觉性循经病理反应(又称循经性感觉病)和可见性循经病理反应两种,详见各条。

循经病理反应

循经病理反应

循经病理反应,即循经病理现象,属于经络病理现象的一种,是指在体表上发生的具有循经特征的病理现象而言; 它主要反映了病理生理和经脉皮部之间的某些规律性联系。
循经病理反应和腧穴病理反应密切相关,有如整体和局部关系。它们的形成均以经络为基础,共同构成经络病理现象; 它们的不同点主要在于表现形式,前者以线状或条状形式出现,后者以点或小块形式出现。二者并非截然分开,常可互相转化。循经病理反应中,有的就是从腧穴病理反应开始和发展而来的; 腧穴病理反应中,有的就是循经病理反应在趋向恢复时缩小范围的结果。
现存古典医籍中,最早记载循经病理反应的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其“一本”里记述的“其病”几乎都带有明显的循经性特征。以足少阳脉的“其病: 病足小指次〔指〕废,胻外廉痛,胻塞,膝外廉痛,股外廉痛,髀外廉痛,胁痛,□痛,产(生)马,缺盆痛,痿,聋,𦝧痛,耳前痛,目外眦痛,胁外肿”为例(《五十二病方》)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这颇为详尽的描述,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循经性感觉病”完全吻合。关于循经病理反应,在以后历代主要的针灸医籍中,也都有所提及。
循经病理反应有多种多样的表现,按其可见与否,自发还是诱发以及具体呈现形式等可做如下分类:
1. 感觉性循经病理反应(又称循经性感觉病)
(1) 自发性循经感觉病
❶循经性疼痛

❷循经性异感
(2)诱发性循经感觉反应带
❶循经性感觉脱失带

❷循经性感觉异常带
2. 可见性循经病理反应
(1) 自发性——循经性皮肤病
(2)诱发性——可见性循经反应带
❶循经性立毛带

❷循经性发汗带

❸循经性充血带

❹循经性贫血带

❺循经性皮丘带

❻循经性出血带
感觉性循经病理反应 是循经病理反应中以感觉异常为表现形式的。其中以疼痛为主者又称为“循经性疼痛”;呈现疼痛以外的各种异常感觉者,如麻感、热感、冷感、酸重感、痒感、蚁走样感、跳动感、吹风样感或流水样感等,又称为“循经性异感”。
循经性感觉病,即指感觉性循经病理反应说的。这种病实际并非少见,只是常常不易为人们所注意。近些年来在循经感传现象研究的实践中,循经性感觉病才重新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1979年在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上,共报告了175例,其中男性为121例。循经性感觉病有自发和诱发两种;作为循经性感觉病来说,更主要强调的是自发的。循经性疼痛和循经性异感,均属自发性循经感觉病。自发性循经感觉病,多数具有发作性特点。发作的持续时间和间歇时间不定,以每日2~6次发作者居多。发作一般可持续3~5分钟,也有持续几个小时的。发作每从体表上恒定的一点开始(称“始发点”),以一定的宽度(1.5~3.0cm)和速度(10~40cm/s)循经走行。走行距离不等,有近半数例可达经脉全程。发作时可伴有循经所过肢体的不自主运动,或所过部位内脏的危象。共278经次的观察结果表明,循经性感觉病可以发生在任何经脉上,十二经脉上有,奇经八脉上也有,但大多数发生在膀胱经、胃经、大肠经、胆经、心包经与任、督二脉上。同一病既可以单经出现,也可在多条经脉上出现。不同病,有的在单侧经脉上出现,有的双侧对称出现,有的表里经或同名经同时出现。有68.8%的症例可出现压迫阻断现象。这种病人常伴有其它病候或临床症候群。兼症所在部位或所属脏腑,多与循经性感觉病所涉及的经脉呈相应的从属关系。有58.8%的症例在发作后遗留有循经感觉障碍带或多节段组合形式的感觉障碍区。这种感觉障碍带也出现在诱发性循经感觉病的患者身上,称为诱发性循经感觉反应带。诱发性循经感觉反应带又有循经性感觉脱失带和循经性感觉异常带之分。少数例自发性循经感觉病患者,在发作后继以沉睡或相应肢体的轻瘫。诱发性循经感觉病需和循经感传相区别。
循经性感觉病的实质还不清楚。循经性感觉病人中,有46.3%症例患有不同程度的器质性病变或有损伤性病灶存在,也有的患有神经官能症,或由于潮湿,劳累或精神创伤等因素影响而发病,多数具有抑制过程减弱,容易激动和情绪极不稳定等倾向。21.3%症例有脑震荡的既往史。其中有的,当病灶去除后,循经性感觉病也跟之消失。在发作间歇期查脑电图的13例中,有4例慢波活动占优势。口服抗癫痫药,或在始发点上用药物封闭,埋线治疗,对本病有效。所有这些情况提示,循经性感觉病可能与癫痫有关。
可见性循经病理反应 是循经病理反应中以皮肤发生可见性改变为表现形式的。其中自发性者,多为稳定性病理改变,故称“循经性皮肤病”; 诱发性者,多属于一过性反应,故称“可见性循经反应带”。
关于循经性皮肤病,早在《灵枢》经脉篇里就曾有过记载,如“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疣,小者如指痂疥”。但在以后历代针灸医籍中未能给以应有的注意,补充发挥者甚少。其实,皮肤病按循经特点分布者并非偶然,当然也就不会是少见的,只是容易被人们忽略。晚近从五十年代起,即见有专题报道。随着经络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循经性皮肤病的报道也日渐增多,并对其临床表现、病理改变、诱发条件、产生基础以及针灸治疗等都进行了某些探讨。截至1979年为止,从报道资料上见到的,就有132例之多,共179条经脉皮部循经分布着15种皮肤病。其中仅北京第六医院皮肤科李定忠医师一人,在自己二十几年临床实践中就积累了93个典型病例,共111条经脉皮部上循经分布着13种皮肤病(图1、2)。

图1 典型循经性皮肤病之一
赵××,女,26岁,右心经神经性皮炎(1974年初诊,病期2个月,皮损从胸部经极泉穴直达通里穴,不正常心电图)。(李定忠提供)


循经性皮肤病不同于可见性循经反应带。二者可能有共同的产生基础,但出现条件不同,所以表现的形式也不同。循经性皮肤病多属于自发的,多为我们所未知的某些因素所引起的; 可见性循经反应带多属于诱发的,其主要诱发条件是物理的或化学的刺激因素作用于腧穴。循经性皮肤病包括: 表皮及真皮乳头层发生病理变化的色素痣、疣状痣、神经性皮炎、白癜风、色素沉着、皮肤萎缩、湿疹、银屑病和扁平苔癣等;真皮血管扩张,或缺少,或出血,或胶元纤维变性的鲜红斑痣、贫血痣、紫癜和硬皮病等; 皮肤附属器官发生病理变化的皮脂腺痣和汗孔角化症等(图3、4)。可见性循经反应带包括循经立毛带、循经发汗带、循经充血带、循经贫血带、循经皮丘带和循经出血带等(图5)。产生可见性循经病理反应的共同基础是经络,是过敏性体质的人; 他们多有荨麻疹或食物、药物的过敏史等。

图2 典型循经性皮肤病之二
刘××,男,10岁,右心包经疣状痣(病期10年,皮损起于胸部正中,向外经腋前沿心包经走向手心,止于食、中指端)。(李定忠提供)


资料表明,同一病例可出现多经皮部发生病变或反应带; 多种病变或多种反应也可以在同一条经脉的皮部上同时出现。反应带可出现在任何一条经脉上; 而循经皮肤病可出现在十二经脉上的任何一条,也可出现在奇经八脉中的任、督、带三脉上。其中肾经为最多见,其次是大肠经、肺经和心包经。约20%症例,皮部病损同时出现在两条以上的经脉上。在各种经络现象中,循经皮肤病是最稳定的一种,它可以存在几天乃至于几十年。可见性循经病理反应客观而形象地反映了经络的循行路线,验证了经络的客观存在,对进一步探讨经络的实质有重要意义。

图3 典型循经性皮肤病之三
杨××,男,6岁,右膀胱经神经性皮炎(病期半年,苔癣化皮损从臀部向下经承扶穴,委中穴,直达昆仑穴)。(李定忠提供)

图4 典型循经性皮肤病之四
韩××,女,20岁,右心经皮脂腺痣(自幼发病,皮损起于胸部正中,向外上方经极泉穴、少海穴直达小指内侧)。(李定忠提供)

图5 典型循经性反应带
何××,女,22岁,肾经皮丘带(病人患肾下垂,以低频电脉冲刺激右少商穴,沿左肾经出现皮丘带,可重复出现)。(李定忠提供)

☚ 经络腧穴电特性   经络诊断 ☛
0000118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9:2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