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两个人的车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两个人的车站 【片头介绍】: 1982 彩色片 126分钟 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摄制 导演:艾利达尔·梁赞诺夫 编剧:艾利达尔·梁赞诺夫 艾米利·布拉金斯基 摄影:瓦吉姆·阿里索夫 主要演员:柳德米拉·古尔钦珂(饰薇拉) 奥列格·巴西拉什维里(饰普拉东·格洛莫夫) 尼基塔·米哈尔柯夫(饰安德列依) 诺娜·莫尔久阔娃(饰“米沙大叔”) 本片获1983年全苏联电影节最佳男女演员奖,苏联《银幕》杂志读者评选为当年最佳影片 【剧情简介】: 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劳改营里列队检查人数刚刚完毕,值勤教官就把一个文质彬彬的中年犯人普拉东·里亚比宁留了下来,告诉他:他的妻子跋涉了几千公里来看他来了,她在附近的村子里租了一间房,等他去会面。 教官准予他连夜进村,顺便到车站附近的一家修理部把修好的手风琴捎回来,并让他第二天早上八点钟早点名以前一定要归队,否则以逃跑论处。 普拉东在茫茫雪原上迈著艰难的步伐,他真不想去见妻子,如果不是为了她,他怎么会来服苦役呢?这一切往事,伴随著寂寞的旅程,又浮现在他的眼前了: 那是一个有雾的夏季的早晨,钢琴家普拉东乘坐的从莫斯科开往阿拉木图的列车在扎斯吐宾车站停车20分钟。旅客们都涌进车站餐厅去用餐。普拉东望了望难以下咽的快餐,起身就往外走,女服务员薇拉拦住他,非让他交钱不可,两人争吵了起来,薇拉叫来了警察,普拉东没有用餐,也被迫交了钱,而且他乘坐的那趟火车也开走了。 他又饿又累,只好再到车站餐厅去用餐,仍然是薇拉给他开票,她端来的鸡硬得没法吃。 普拉东走出餐厅,到电话亭给莫斯科的妻子打电话,他让妻子给住在戈里保耶多夫市的父亲打个电话,说他因误了火车,要到第二天早晨才能到达。 普拉东打电话的内容,凑巧让薇拉偷听到了。 普拉东只好等晚上八点钟那班车,他坐在餐厅厨房窗口外的站台的长椅上等候著。 从塔什干开往莫斯科的列车进站了,列车员安德列依拎著两个大皮箱下了车,薇拉急忙从厨房的窗口跳出来,迎著他跑来,与他热烈拥抱接吻。安德列依把两只鼓鼓囊囊的箱子交给普拉东照看,还问普拉东要了身份证作抵押,随后就和薇拉一起上了火车,把车厢的窗帘拉上,在里面谈情说爱了。不一会儿,薇拉下了车,列车随即开动。安德列依在车窗口嚷著告诉薇拉:这两个大箱子里装著的甜瓜要卖三个卢布一公斤。 安德列依带走了普拉东的身份证,要两天后才能回来,这可害苦了普拉东。普拉东又给妻子打电话,询问有关一个死者的情况,并让她打电话告诉父亲,他去戈里保耶多夫市的时间又因故推迟了。薇拉再一次偷听了他的电话,但她似乎已知道普拉东遇到了什么不幸的事情,她内疚地向他表示歉意,并答应要帮他的忙。 夜晚,普拉东到餐厅去等候薇拉陪他找住所。 他坐在一旁,看看薇拉如何与醉汉等形形色色的顾客周旋,这才体会到她这一天的工作也很不轻松。好容易等到顾客们都尽兴地走了,薇拉和餐厅的工作人员以及钢琴师一起站在一张长桌周围,共同瓜分厨房剩余的美酒佳肴。 薇拉知道旅馆不接待没有身份证的人,她就想通过熟人关系把普拉东安排到车站的外宾招待所去,没料到熟人怕领导发现,砸了饭碗,没同意。普拉东只好到车站候车室的长椅上躺下了。 薇拉没赶上末班车回家,也来到了候车室,两人头顶头地蜷曲著身子躺在长椅上。 闻到了从薇拉的提包里散发出的瓜分来的佳肴的香味,普拉东馋涎欲滴,薇拉请他一起美美地饱餐了一顿。交谈中,普拉东知道薇拉也是个不幸的女人:三年前丈夫有了外遇,他们离婚了,儿子留在薇拉身边,丈夫的母亲也和薇拉住在一起,她支持薇拉。 深夜,普拉东和薇拉头顶头地在候车室的长椅上入睡了。 清晨醒来,普拉东发现他的钱包被偷,仅有的30卢布也没有了。他没有身份证,没有钱,完全陷入了困境。 薇拉带普拉东到一个外号叫“米沙大叔”的胖女人家里去兜售甜瓜,她是专做投机买卖的,家里阔气得让普拉东开了眼界。“米沙大叔”说,她的大批苹果还没销完,无法接纳甜瓜,她建议让普拉东冒充从中亚来的集体农庄庄员,到农贸市场摆摊替薇拉去卖甜瓜。普拉东被迫这样做了,他以1卢布50戈比一公斤的价钱把全部甜瓜脱手了。 送薇拉回家的路途中,普拉东与薇拉约好:晚上他到薇拉工作的餐厅去请薇拉吃饭。 在餐厅里,薇拉替东道主普拉东夹菜,她关照服务员所有的酒菜都要货真价实的,不能像对待别的顾客那样掺假。 普拉东向薇拉倾吐了他的不幸:他的妻子是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她无照驾驶汽车撞死了一个阿尔及利亚人。 事情发生后,她担心自己再也不能上电视屏幕了。普拉东主动为妻子承担了法律责任,他打算到戈里保耶多夫市去与父亲见一面后,就回莫斯科去接受审判。 当餐厅的乐队休息时,普拉东取代钢琴师演奏了顾客指定的许多乐曲,显示了他作为一个钢琴家的才艺,他从挣来的钱中只取了宴请薇拉所需的费用,剩下的都给了钢琴师。这一夜,薇拉把普拉东带到了国际列车的空车厢里,他们领略到了爱情的甜美。 第二天中午,安德列依回来了,薇拉明确告诉他:她已爱上了别人,并且再也不愿意帮他做投机买卖了。普拉东也指责他,他把普拉东打得鼻青眼肿。 普拉东取回了身份证,拿到了车票,和薇拉噙著泪水告别了。 薇拉望著徐徐远去的列车,转身迈著坚定的步伐消失在人群中,她似乎相信他们还会再见面的。 凛冽的寒风把普拉东从回忆中拉了回来。当他走进那间农家小木屋后,意外地发现来的不是他妻子,而是薇拉。薇拉给他带来了很多美味的食品,这正是他此刻最需要的。他们在一起度过了美好的一夜。醒来时已经是差20分7点了。他们在茫茫雪原上奔跑,几次跌倒了又爬起来。已经能望见劳改营的围墙了,但普拉东精疲力竭地坐在雪地上,失去了能按时返回的信心。 劳改营里开始点名了,几次念到普拉东的姓:里亚比宁。 薇拉急中生智地叫普拉东快拉手风琴,她用脊背支撑著普拉东,不让他倒下来。薇拉叫他拉得响一些,再响一些。终于,劳改营的中尉听见了,他欣慰地说:“他在这里,他回来了!” 在朝阳照耀下的雪原里,普拉东和薇拉对未来满怀著希望!。【鉴赏】: 本片情节性很强,有一般情节剧的因素,却又不像一般情节剧那样具有较大的假定性。 影片十分注重环境的真实性,因为它在表现主人公命运的同时,充分表现出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 和梁赞诺夫过去影片不同的是:过去的主人公多是教师、医生、工程师、侦察员、机关工作者和照相师等知识分子,而本片中的人物则除普拉东是钢琴家外,其他都是基层社会的人:餐厅服务员、列车员、搬运工、警察、投机倒把者、流氓、小偷以及劳改营的犯人……如果没有环境的真实感,也就不可能有人物性格的真实性。影片开头的劳改营那场戏就是实拍的。梁赞诺夫说他第一次带著摄制组人员到劳改营去的时候,看到犯人们剃著光头,穿著黑棉衣棉裤,戴著冬帽的那副样子,他感到害怕,好像自己被什么东西烫了一下似的。 劳改营的每一个外景,摄影师阿里索夫都是在北方耀眼的阳光的背景上拍摄的,给人们造成一种寒冷、被人抛弃、远离人群之感。而且,阿里索夫总是把摄影机对著劳改营的光线强烈、光秃秃的电灯泡,突出一种不舒适之感,使观众也产生痛苦凄凉的情绪,就像梁赞诺夫初次见到生活中悲惨一面时的感受那样。 影片的大部分剧情都发生在车站及车站附近地区。因而编导始终没有忘记表现这个环境的嘈杂、忙乱和人来人往的流动性。 影片的音响处理方面是很成功的,同期录音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主人公在讲话的时候,背景中的广播声,各种嘈杂的声音从来没有间断,这就使人相信这是一个真正的车站。 编导不光是把镜头对准主人公,而且还表现了与剧情不相干的餐厅里一般的顾客,这就增加了影片的生活气息。环境的真实感使本片有可能在广阔的社会生活的背景上来展现主人公的个人生活,赋予了影片鲜明的时代感。 梁赞诺夫影片中的人物,一般不是一眼就能看透的,随著剧情的发展,主人公似乎是脱下了一层层的外衣,把自己真实的性格展现了出来。薇拉最初给人的印象并不好。 她粗鲁、无礼、漫不经心,甚至还有点幸灾乐祸,但渐渐地,观众发现她心地善良、真挚,向往著美好的未来,具有献身的精神。普拉东和薇拉都是生活中不幸的人。 普拉东的妻子极端自私,薇拉的丈夫对她不忠。因而,他们从互相关心、同情到产生爱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影片令人信服地表现了他们从争吵到相爱的过程,也随著剧情的发展,从动态中步步深入地揭示了他们的生动而多色彩的性格。 本片不仅反映了男女主人公在一个小车站上的邂逅相遇,它通过“相遇”这条主线还展现了苏联宽广的社会生活面。苏联影片一般不表现监狱等场面,但本片的开头和结尾都正面出现了劳改营和犯人。编导认为生活中既有值得歌颂的一面,也有必须揭露的一些方面。 只能歌颂,不准揭露是不全面的。梁赞诺夫在本片中掀开了社会中阴暗的一角。 他说,正是因为他对祖国和人民怀著深厚的爱,他才如实地在银幕上表现了生活中的某些疮疤。外宾招待所的值班姑娘玛丽娜这一笔,插入得很有意思。玛丽娜得意地告诉薇拉,她的婚期虽已确定,但新郎尚未选好,因她同时在两个居民区与不同的两个人申请登记结婚,她认为两人各有短长,她难以抉择。这一笔反映出了苏联社会上一部分青年在婚姻爱情等问题上的价值观念。餐厅服务质量低下,份饭难咽,走后门之风盛行等等,这些观众熟悉的现象在影片中都以一笔带过的方式很自然地表现了出来,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和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普拉东和薇拉在茫茫雪原中跑回劳改营这场戏处理得很有激情:精疲力竭的普拉东拉起手风琴的时候,是薇拉用脊背支撑著他,不让他倒下去,这场戏表现出了男女主人公对未来充满著信心,似乎有一种崇高的感情力量在鼓舞著他们。 《两个人的车站》是一部主题多义的影片,它既歌颂了中年男女的美好爱情,又反映了复杂的社会生活的一个横断面,影片的容量和信息量是很大的。它时而令人发笑,时而催人泪下,是一部独特新颖的悲喜剧。 情节性强,人物性格鲜明,心理刻画细腻。所以,它是一部深受各阶层观众喜爱的、雅俗共赏的影片。 它通过社会地位悬殊的男女主人公坎坷的个人命运,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立体画卷。 导演梁赞诺夫生于1927年,是俄罗斯联邦共和国人民艺术家。 1950年毕业于苏联电影学院导演系。1956年因拍摄喜剧片《狂欢节之夜》而成名。这部影片突破了一般喜剧片的模式,在表现手法上,梁赞诺夫把音乐片、抒情喜剧片等手法都恰当地运用进去了,而且很注意影片的气氛和节奏。梁赞诺夫认为:喜剧与其他样式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有利于更全面、更令人信服和更有成效地去反映生活的多样性,更深刻地去思考并分析生活中的问题。《两个人的车站》是他拍摄的第15部喜剧片,它与前此拍摄的《命运的嘲弄》、《办公室的故事》等两部影片一起被称为反映中年人爱情生活的三部曲。他的影片深受观众喜爱。 他曾说:随著年龄的增长,他的影片越拍越悲,从喜剧到悲喜剧,现在已拍了好几部悲剧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