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丝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丝瓜 中药名。 见《滇南本草》。别名:天丝瓜,绵瓜,布瓜,天罗瓜,水瓜,缣瓜。 为葫芦科植物丝瓜或奥丝瓜的鲜嫩果实;或霜后干枯的老熟果实(天骷髅)。 ❶ 丝瓜Luffa cylindrica(L.)Roem.一年生攀援草本,幼时全株密被柔毛,老时近于无毛。 茎长可达7~10米,圆形,常有角棱,幼茎绿色,被稀疏柔毛,卷须通常分歧,具柔毛,长4~9厘米;叶片圆心形,长8~25厘米,宽15~25厘米,掌状3~7裂,裂片常呈三角形,先端渐尖或锐尖,边缘具细齿,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幼时具有刺毛,老时粗糙无毛,主脉3~7条。花单性,雌雄同株。雌花单生,具柄,雄花为总状花序;花萼5深裂,裂片绿色,卵状披针形,外面被细柔毛;花冠黄色、淡黄色或近白色,呈5深裂,裂片阔倒卵形,长3~5厘米,宽2.4~4.5厘米,边缘波状;雄蕊3~5,花药2室,多弯曲似“S”形,花丝分离,基部膨大,被柔毛;子房下位,圆柱形,3室,胚珠多数,柱头3,肥厚,各2裂而外展。瓠果常下垂,长圆柱形,长18~60厘米;幼时绿带粉白色,有深绿色纵纹,老熟时成黄绿色或绿褐色;果肉内生坚韧的网状纤维。种子长方卵形而扁,黑色,边缘有翅。花期5~7月。 果期6~9月。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❷ 奥丝瓜Luffa acutangula Roxb.形与上种相似,不同点为:叶掌状浅裂;雄蕊2~3枚;瓠果较短小而有明显的棱角。栽培于广东及广西等地。 嫩丝瓜于夏、秋间采摘。老丝瓜(天骷髅)须于秋后采收。味甘,性凉。入肝、胃经。清热化痰,凉血解毒。治热病身热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崩带,血淋,疔疮,乳汁不通,痈肿。内服:煎汤,9~15克(鲜者60~120克);或烧灰研末。外用:捣汁涂或研末调敷。 为末,以猪胆、鸡子清及香油和调贴之,收上乃止(《孙天仁集效方》)。 ❺ 治天疱湿疱:丝瓜汁调辰粉频搽之(上方出《本草纲目》)。 ❻ 治白崩:棕榈(烧灰)、丝瓜。上各等分,为细末。 空心酒调下(《奇效良方》)。 ❾ 治干血气痛,妇人血气不行,上冲心膈,变为干血气者:丝瓜1枚,烧存性,空心温酒服(《寿域神方》)。 ❿ 治下痢便血腹痛,或如鱼脑五色者:于丝瓜1枚,连皮烧研,空心酒服6克,一方煨食之(《经验良方》)。⑾治乳汁不通:丝瓜连子烧存性,研,酒服3克、6克,被覆取汗(《简便单方》)。 ⑿治风虫牙痛:经霜干丝瓜烧存性,为末擦之(《仁斋直指方》)。丝瓜的果实含皂甙,丝瓜苦味质,多量粘液与瓜氨酸。籽苗含葫芦素。丝瓜的汁液含皂甙、粘液、木聚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C、B。 奥丝瓜全植物有杀昆虫作用。果实对鱼毒性很大,未发现有鱼藤酮,但含有氢氰酸。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