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 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 昏,不逮人也①;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 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②;吾材之敏,倍人也;屏 弃而不用③,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 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④,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 海⑤,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⑥?”曰:“吾一瓶一钵足矣⑦。”富者 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⑧,犹未能也⑨。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 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 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⑩?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 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 者也。 【注释】①逮:赶上,及。②倍:高出于常人。③屏:通“摒”,摒弃。④鄙:边 远的地方。⑤南海:这里指佛教圣地普陀山。⑥恃:倚仗,凭借。⑦钵:和尚盛食 物的碗,底平,口略小,型稍扁。⑧买:雇。下:顺江而下。⑨犹:还,尚且。⑩顾: 难道,反而。哉:语气助词,表反问,相当于“吗”。 【鉴赏】《为学一首示子侄》作于乾隆八年(1743),彭端淑有感于后辈 子侄不努力向学,不思进取,创作了这篇文章。文中虽无一处点出“示子 侄”的字眼,但读者 却能明白无误地体 会到作者是紧扣 “示子侄”之意在立 说的。这篇文章同 时具有普遍的教育 意义,文中陈述的 为学道理适用于任 何求学的人。 本文观点明 确,开篇就以“天下 事有难易乎?”设 问,并马上回答:“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指出,“为” 与“不为”是决定事物“难”与“易”的关键。为学之道亦是如此,客观天分 不甚要紧,要紧的是主观努力,因为愚蠢与贤明是可以转化的。“旦旦而 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坚持每天的学习,坚持 为学之道,愚蠢的人会变得聪明;但“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不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放弃学习,久而久之,则聪明的人也会变得愚蠢。 作者采用辩证的方法清楚地告诉人们:矛盾的对立面可以相互转化,关键 在于主观是否努力。 作者接着用例证法,论证为学之道,写了两个具体的事例。一是“圣 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的史实,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甚聪明的曾参传 下来的。证明了资昏材庸也能成功,原因在于主观非常努力。二是贫、富 两个和尚去南海的事例。富和尚条件优越,想去却没能付诸行动,而穷和 尚凭恃“一瓶一钵”东游南海而还。富者见难踌躇,贫者知难奋进,光立志 是不行的,付诸行动才重要。两个事例,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形象,在 委婉平静的叙述中寓含着谆谆教诲之情,不着一字褒贬,爱憎态度却昭然 若揭。 根据以上的论证,作者最后得出结论:“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 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 也。”即自己仗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那就是自毁前程的人。 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人但又不完全限制人;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 而努力孜孜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的努力学成的。与开篇的观点“为 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相呼应,结构严谨。 本文的教育意义很强,但没有板着面孔教训人,它通过生动的事例, 正反的对比,把为学的道理阐述得通俗易懂,让人信服。 李仲媚,汤克勤 汤克勤 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466-468页.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历来论学者都贵于勤,所谓“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学习须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能达到水到渠成的境界;如果一暴十寒,终将一事无成。所以,学习的成败往往不取决于聪敏与愚钝,而在于持之以恒的刻苦学习。《礼记·中庸》中就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就已道出了学之成败关键在于能否用功而不在于天资高下的道理。彭端淑这篇论学的文字也于此立论,辩证地论述了学问之难易、智愚、成败等问题,旨在劝诫子侄们勤学苦练,不要自恃聪敏,而结果反被聪敏所误。 文章一开头便从难易问题下手,作者认为天下之事的难易是相对的,“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学习也是如此,只要脚踏实地去学,没有掌握不了的学问;反之,不通过学习,就是极容易的事也会被视作十分困难。在说明了难易的辩证关系之后,作者便引出了智愚的问题。天资不高,才能平庸的人,只要勤于学习,久而久之,也能有所成就,摆脱昏与庸的境地;而天资聪敏,才能出众的人,如果自暴自弃,不学无术,也将与昏庸者为伍。相传孔子的学说由智能鲁钝的曾参传给了子思,再由子思之徒传给了孟子。所以作者说:“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因而作者认为昏庸与聪敏是相对的,关键是取决于个人的努力。这第一段完全以论述的笔墨出之,明白地摆出了自己对学问之道的看法。 文章的第二段则通过一个故事,也可以说是一则寓言,进一步说明难易与成败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有志者事竟成,只要能坚定地朝既定的目标走去,必定是可以达到终点的。四川的贫僧和富僧都想去普陀山朝圣,贫者凭着一瓶一钵和坚定的意志,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富者虽有足够的钱可雇船前往,但由于自己的犹豫畏缩,终未能达到目的。作者由此说明了“立志”的重要。所谓“立志”,不仅是要树立奋斗的目标,而且要有百折不挠、知难而进的精神,这正是学习中第一可贵的。这一段通过具体生动的记叙,设想出人物的语言神态,形象地揭示出立志的重要,犹如一则寓言故事,虽然平易简单,却寓有深刻的道理。 最后一段结论,还是归结到聪敏与昏庸的问题:聪敏不可恃,昏庸也不可限,关键在于能否力学不倦。作者强调了学习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摆脱了天赋决定论的成见,劝人以学,对于不同天资的人都有勉励的作用。他对聪敏“可恃而不可恃”,对昏庸“可限而不可限”的辩证认识无疑都是很有见地的。 全文始终用了对比的方法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一开始便从天下事“难”与“易”的不同落笔,指出在学习中“难”与“易”是相对的,可变的。接下来又从昏庸和聪敏及其与成败的关系立论,反复辨难,说理明白,使读者信服。蜀僧的一贫一富,贫者仅恃一瓶一钵,富者可以买船而下,结果贫者至南海而富者不能至,始终在强烈的对比中展开说理,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文中多用偶句,如:“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以及“吾资之昏”与“吾资之聪”两段,“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与“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两段等在句法上都两两相对,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文中并没有艰深的文词,只是娓娓道来,如一篇师长对晚辈的劝勉之词,语重心长,切合题旨。 〔注〕“圣人之道”二句:圣人,指孔子。鲁,迟钝,指孔子的学生曾参。《论语·先进》云:“参也鲁。”南海:指普陀山,在浙江省东北部莲花洋中,与五台、九华、峨眉合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