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彭泽民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彭泽民1877—1956广东四会人 彭泽民1877—1956广东四会人,侨居马来亚。早年加入同盟会,团结侨胞,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1926年回国,被选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坚持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1927年曾任武汉国民政府海外部长,反对蒋介石、汪精卫的反革命政变。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后去香港,以行医为生,开展爱国民主活动,参与组织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中国农工民主党前身)。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1956年在北京病逝。 彭泽民
彭泽民
彭泽民 彭泽民字锦泉,广东本会人,1877年生。1906年参加中国同盟会,任吉隆坡支部书记。1911年任吉隆坡中国青年益赛会副会长、会长。1915年9月任中华革命党雪兰峨副支部长。1919年参与国民党芙蓉总支部工作,发起创办吉隆坡 《益群报》。1925年11月任广州国民政府参事。1926年1月当选为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兼海外部部长; 9月任广州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委员。1927年3月任武汉国民政府委员,被推为财政委员会委员;8月参加南昌起义,被推为革命委员会委员,起义失败后寓居香港。1928年2月被国民党开除党籍。1930年参加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当选为中央干部会干事。1933年参加福建人民政府,失败后去香港。1935年与章伯钧等在香港召开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第二次代表会议,并将该会改名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任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38年在香港创办 《抗战华侨》 杂志。1941年3月参加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抗战胜利后,任民盟南京总支部主委和反战大同盟常委。1947年2月,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改名为中国农工民主党,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 4月当选为民盟南方总支部主任委员。1948年12月去哈尔滨。1949年9月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任,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会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1956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 ☚ 彭位仁 彭学沛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