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作“彈棊”。遊戲名。古以棋相擊之戲。始於漢代,盛行於魏、唐,後世漸衰。其具有局、有棋。局,爲方形,中心高,周圍低,四角微突。初多以石製作,後有以木爲之者。棋,初爲六白六黑,至魏有十六枚,唐增至二十四棋。其法爲二人對局,相互擊觸,詳不可考。《西京雜記》卷二:“成帝好蹴踘,群臣以蹴踘爲勞體,非至尊所宜。帝曰:‘朕好之,可擇似而不勞者奏之。’家君作彈棊以獻。帝大悦。”《後漢書·梁冀傳》:“〔梁冀〕性嗜酒,能挽滿、彈棊、格五、六博、蹴踘、意錢之戲。”李賢注引《藝經》曰:“彈棊,兩人對局,白黑棊各六枚,先列棊相當,更先彈之。其局以石爲之。”唐·柳宗元《彈棋序》:“得木局,隆其中而規焉,其下方以直。置棋二十有四,貴者半,賤者半,貴曰上,賤曰下,咸自第一至第十二……既而抵戲者二人,則視其賤者而賤之,貴者而貴之。其使之擊觸也。”宋·沈括《夢溪筆談·技藝》:“彈棋,今天罕爲之,有譜一卷,盡唐人所爲。其局方二尺,中心高如覆盂。其巔爲壺,四角微隆起。李商隱詩云:‘玉作彈棋局,中心最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