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张瑀文姬归汉图卷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张瑀文姬归汉图卷金代绘画,吉林省博物馆藏。绢本,设色,纵29、横127厘米。东汉末年,文学家蔡邕之女蔡文姬,战乱中被南匈奴虏去,嫁南匈奴左贤王,留居匈奴十二年。建安十三年(208)曹操遣使以金璧赎回。此图画文姬归汉途中在漠北大风沙里顽强挺进之情景。画面12人,分四组: 前驱者1人,骑老马引路,旁有马驹相随;稍后数步为画卷中心人物蔡文姬,头戴貂冠,身着胡装,脚登皮靴,骑在马背,手扶鞍桥,目视前方,威仪端庄,其坐骑左右由两位步行的汉人马夫牵引着,显得格外骠骏;文姬身后是7名骑在马上护送的汉胡官员和侍从;殿后者1人,为右手持鹰、左手执缰骑于马上的武士,马旁有猎犬伴行。用笔简练而富有变化,构图错落有致,疏密得当,相互呼应,人物和坐骑,神态真切生动,画出了长途行旅的气氛。技法和风格,均与唐宋绘画如出一辙。此图卷原题笺作“宋人文姬归汉图”,画面后端款署“祗应司张瑀画”。按《金史》所载“祗应司”为金代设置的机构,而《宋史》则不载,故可认定此图为金人所作。张瑀画史无记载,其生平行事不可考。清初王士祯有《题文姬归汉图诗》(见《渔洋山人精华录》卷三)。画上钤有明万历“皇帝图书”、“宝玩之记”、“万历之玺”,清乾隆、嘉庆、宣统及梁清标诸鉴藏印。《石渠宝笈续编》著录。此图卷原藏清内府,清亡,溥仪携出宫外,辗转藏于长春伪满洲国帝宫内,1945年8月散失民间,1962年5月从长春市一群众手中征集,始归国家珍藏。 张瑀文姬归汉图卷 张瑀文姬归汉图卷金。张瑀绘。绢本设色。纵29厘米,横129厘米。吉林省博物馆藏。张瑀,画史无传,生卒籍贯不详。此卷绘东汉末年文学家蔡邕之女蔡文姬归汉的故事。蔡文姬生于东汉末年,战乱中被匈奴掳去,八年后在曹操帮助下得归故国。图中队伍前一人骑马负旗而行,为全队的先锋,图中蔡文姬身着胡服,双手持缰,目光凝视前方。马前两名胡兵挟马而行,一队士人紧随文姬身后,前面头戴帻巾、手持团扇遮面、身着汉服者为曹操使节,其旁边一人为匈奴官员,其他五人神态各异,但都藏头缩身,似在躲避扑面寒风,队伍后跟随胡人,左手持鹰,右手持缰。此画用笔雄健刚劲,挺拔流畅而又富于变化,人骑疏密错落,真切描绘出长途跋涉的艰辛和朔风凛冽的塞外环境。金代绘画作品十分少见,但此幅水平很高。画左上方署款“祗应司张□画”。“祗应司”为金代设置的机构,可证其为金代作品。“张”下一字模糊不清。经郭沫若先生诠定为“瑀”字。 ☚ 绘画 何澄归庄图卷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