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日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日食 惟时羲和,颠复厥德,沈乱于酒,畔宫离次,俶扰天纪,遐弃厥司。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①,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羲和尸厥官,网闻知,昏迷于天象,以干先王之诛②。 《尚书·夏书·胤征》 [注]①辰弗集于房:指阴阳相侵发生日食。②据现代天文学家陈遵妫统计,据有史记载迄止到辛亥革命前夕,我国古代日食纪事共有一千零四十二次。经他与《日月食典》相核对,基本上是符合的。这说明我国史志的记载是可靠的。另,因纪事太多,本书篇幅有限,仅选摘一些有特色的纪事,以飨读者。 【评】这条所载日食,梁代虞刊考证是在夏代仲康元年发生的。但由于夏代的历史还带有很大的传说性,仲康元年是什么年代尚难断定。加之有人认为《书·胤征》又是较晚的文献,所以这个结论还有争议。但据近代天文考古学家朱文鑫认为,这次日食是得到公认的,是世界上最古的记录。 不尽如钩,在亢二度,哺①时食从西北,日下哺时复。 《汉书·五行志》 [注]①哺:始于周代的时刻称谓,为今时十五至十七时。 【评】这是发生在汉征和四年八月辛酉晦(公元前八十九年九月二十九日)时的日偏食纪事。此纪事完整,说明了发生食时间、方位,过程及食时太阳在亢宿二度,其食分很大,离全食只差一个钩形。 日将蚀,诸方赤。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 【评】在日全食发生时,有日光为日食区域以外大气反射所成的淡红色光辉现象。古人在观测时,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并记载了下来。 日食lítsít日常饮食:~食好,恰赢食补lítsít ziáh hǒ,kāh ynáziáhboǒ(日常饮食好胜过吃补品)。《战国策·赵策四》:“日食飲得無衰乎?”宋·欧阳修《送唐生》诗:“日食不自飽,讀書依主人。” ![]() ![]() 日食rìshí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的中间,太阳光被遮住的现象。 日食(反)月食 古代名物 > 天象類 > 天體部 > 其他 > 日食 日食 rìshí 亦作“日蝕”,亦稱“日虧”。月球運行至地球和太陽之間,太陽部分或全部被月球所遮没之天象。有全食、偏食和環食三種,皆發生於農曆初一。古人或以爲是不祥之兆。《左傳·昭公七年》:“四月甲辰朔,日有食之。晉侯問於士文伯曰:‘誰將當日食?’”《史記·天官書論》:“蓋略以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間,日蝕三十六。”《漢書·鮑宣傳》:“今日蝕於三始,誠可畏懼。小民正月朔日尚恐毁敗器物,何况於日虧乎? ” 月食←→日食yuè shí ← → rì shí月食: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亮中间时,太阳光被地球挡住,不能射到月亮上去,因此月亮上就出现黑影,这叫月食。 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兴居 居处 起卧 动止 日食 闲 ☚ 生活 维生 ☛ 日月亏缺的现象 日月亏缺的现象食(食相;偏~;全~) ☚ 自然现象 怪异现象 ☛ 日食月球挡住了太阳。由于月球绕地球运动轨道(称为白道)与地球绕太阳运动轨道(称为黄道)不在同一个平面里(有5°多的交角),所以不是每个月的农历初一(朔)和十五(望)都发生日食。但是,每年至少发生日食2次,最多可有5次。就全世界范围来说,平均每100年发生日食236.7次,其中:日偏食82.5次,日全食67.2次,日环食82.2次,日全环食4.8次。具体到某一地点,平均每3年可以看到1次日食,300多年才能看到1次日全食。日食有周期性,古巴比伦人发现18年零11天的周期(约合223个朔望月,称为沙罗周期),中国汉代人发现了135个朔望月的周期。《春秋》一书记载的37次日食,绝大多数已被证实。 日食 日食rishi耀眼发光的日面在短时间内部分或全部被遮住,这就是日食。日食发生的原因是在新月时(朔),地球、月球、太阳位置接近同一直线,月球影子扫过地球表面,以致地球上的观察者部分或全部看不到日面。当观察者位于月球的本影区,看到日面部分被食,叫日偏食; 观察者位于月球的本影区,看到日面全部被食,叫日全食;观察者位于伪本影区,看到日面周围呈一环状而日面中心被遮叫日环食(图1)。月球有绕地球的公转,地球有自转,共同运动的结果,月影是自西向东扫过地面,从地球上看去,月球首先从日面西边遮挡。日全食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图2): 图1 日食的产生 (a)日全食(b)日环食 图2 日全食的五个阶段 月球不大而离地球距离有远近变化,所以月球本影扫到地球上只有200公里左右宽,有时才几十公里宽,能看到日全食的地区面积很小,即便看到也只有20秒~7分钟的时间。而通过观察日全食可以得到日冕等太阳高空大气的情况和其他平时难以得到的宝贵资料。特别对于业余爱好者,这种观测时机是不可多得的。根据计算,一年最少发生2次日食,最多发生7次日食和月食。但对某一地区来说,发生日食,特别是日全食就很罕见了,类似的交食要经过约18年零几天即6585.32日才重复一次,这个周期叫沙罗周期。下表列出1992年至2010年我国能见到的日食: 我国能见到的日食表(1992—2010) *我国只见偏食。 ☚ 月球 月食 ☛ 日食 日食rishi太阳被月球全部或部分遮掩的天文现象。月球在绕地球运行过程中,有时会走到太阳和地球中间,若月影掠过地球,在影子里的观测者就会看到太阳被月球遮住,这就是日食。图1示日食的形成。月球的影子可以分成本影、半影和伪本影三部分。由于月球绕地球的轨道和地球绕太阳的轨道都是椭圆,所以日、月和地球的距离时远时近。在日食时,地球上的观测者可能处于月影的本影区,可能处于半影区,也可能处于月影的伪本影区。处于本影区内的观测者看到日面完全被月球遮住,称为日全食;处于伪本影区内的观测者,看到月球只遮住了日面的中间部分,在其边缘留下一圈光环称为日环食。而处于半影区内的观测者看见月球只遮住日面的一部分称为日偏食,且距本影区越近所见日面被遮部分越大,即偏食越大。此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日全环食,它发生在地球表面正处于本影和伪本影交界附近,由于地球本身为球面,因此在日全食发生的开始和最后可见环食,仅在中间极小的地区能见到极短暂的日全食。本影或伪本影扫过地球表面的狭长区域称日食带,本影扫过的区域为全食带,伪本影扫过的区域为环食带,随地月距离的变化,食带宽一般为几十至300千米。全世界每年最多可发生5次日食,最少也要发生2次,但对于某一地点来说,平均3年可以见到1次日偏食,300多年才能看到1次日全食。 图1 由于月球每日向东移动速度大于太阳每日向东移动的速度,因此,日食时是月球追上太阳,月球的东边缘最先接触太阳的西边缘,所以日食总是从日面的西边缘开始。一次完整的日食过程可分为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五个阶段。如图2。日环食没有食既和生光,而有环食始和环食终。日偏食只有初亏、食甚和复圆。日食的程度常以食分表示,日全食的食分定义为,月球视直径与太阳视直径的比。因此,日全食的食分大于1或等于1,日偏食和日环食的食分小于1。一般讲食分越大交食的时间越长,对于同一次日食,不同地区所见食分不同。 图2 每当朔日(农历初一)月球就会走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但由于月球与太阳运行的轨道不在同一个平面上,两个轨道平面有约5°9’的夹角,因此在一般的朔日,太阳、月球和地球并不正好处于一条直线附近,而不能发生日食。只有当朔日,月球和太阳都运行到两个轨道交点附近时,才能发生日食。由于月球,太阳都是有视面的天体,只要日月视面相切就意味着可能有日食发生。实际上在朔日,太阳只要在两个轨道交点15°4’以内就一定能发生日食,在交点18°5’以内就可能发生日食。因为地球绕太阳和月球绕地球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因而日食的发生也有规律性。月球绕地球的朔望周期平均为29.53天,而太阳连续两次过两轨道的同一交点的时间间隔平均为346.62天。因此,日食重现的周期应为它俩的最小公倍数,古代巴比伦人很早就发现了日食具有223个朔望月的周期,即19个交点年为6585.78天,223个朔望月为6585.32天,二者相差不多。此周期为回归年的18年11.3天或10.3天,称沙罗周期(沙罗即重复的意思)。但因沙罗周期有一个0.3天的尾数差,因此下次日食来临时,地球在0.3天里又多转了100多度,因此日食发生的地点、时刻、食分就与上次大不相同。我国古代也曾提出过好几种类似的日食规律,如汉代《太初历》就记载了日食具有135个朔望月的周期。近代,美国天文学家纽康从天体力学理论出发,总结出了著名的358个朔望月,即10571.95日的“纽康周期”。 ☚ 河外星系 月食 ☛ 日食 日食Rishi太阳被月球遮掩的一种自然现象。月球在绕地球运行过程中,走到日地之间,月球的影子落到地球表面上,这时,位于影子内的观测者可能短时看不到太阳或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这就是日食(见图)。由于地球轨道和月球轨道间存在5°09′的夹角,因而不可能月球每绕地球一周,就发生一次日食。日食的产生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必须在朔日;二是太阳——月球——地球要靠近同一直线,即同时经过黄白交点附近。日食分为三种:即日全食、日环食和日偏食。月球比太阳和地球小,其影子分为本影、伪本影和半影三部分。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及它们间距离的变化,决定本影、伪本影和半影所扫过地区的位置,从而决定着日食的种类。日食时,地球上处于本影范围内的观测者,会看到太阳被月球全部遮住的现象,即日全食;处于伪影内的观测者,会看到月球只遮住太阳的中央部分,周围仍有一个光亮的圆环,即日环食;处于半影范围内的观测者,可看到一部分太阳被月球遮挡的现象,即日偏食。而处于本影和伪影交界区的观测者,则可在日食发生的开端和最后阶段看到日环食,中间阶段看到日全食。(见图1)。日食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1)初亏此时月球圆面东缘刚与太阳圆面西缘相外切,日偏食开始。(2)食既这时月球和太阳两圆面的东缘相内切,日食开始。(3)食甚这时月球圆面中心和太阳圆面中心最近。(4)生光此刻月球和太阳两圆面的西缘相内切,日全食结束。(5)复圆这时月球圆面西缘与太阳圆面东缘相外切,日偏食结束(见图2)。只有日全食才具备以上五个阶段;日偏食只有初亏、食甚和复圆三个阶段;环食没有食既和生光,而有环食始和环食终。日食之时,是人们研究太阳的好时机。观测日食,可以用肉眼看到“日饵,”即太阳的热的氢气层的运动,还可看到“日冕”即太阳最外层的大气。全世界每年最多可发生5次日食,最少2次日食。由于投到地球上的月球影子只能遮掩地表局部地区,一次日食中只有昼半球的小部分地区可观测到。因而,就地球上某一点而言,偏食平均每三年可看到一次,而全食则平均需三百多年才能见一次,日全食是很罕见的。 日全食照片 图1 日食的产生 (a) 日全食 (b) 日环食 图2 日全食的五个阶段 ☚ 日晷 太阳黑子 ☛ 日食 日食Rishi太阳被月球遮蔽的现象。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的中间,月球的影子落到地球表面上,以致太阳似乎全部或局部失去光明。当观测者位于月球影子的本影(中心部分和主要部分)范围内,看到太阳全部被月球遮住, 称日全食; 位于月球影子的伪本影(本影的向后延伸部分)范围内,月球不能完全遮住太阳,见到太阳边缘剩下一圈光环,称为日环食;位于月球影子的半影(边缘部分和次要部分)内,见到太阳的一部分被月球遮住,称日偏食。日食必定发生在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道与白道的交点附近期间的农历朔日(初一)。本影与伪本影在地面扫过的区域,叫日食带,宽度一般为几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全世界每年最多可发生五次,最少也有二次,对某一确定地点来说,平均每三年左右有一次日偏食, 三百多年才能有一次日全食。 ☚ 太阳系 日月潭 ☛ 日食地球上看到的月球遮蔽太阳的现象。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朔日),如果日、月、地三者恰好或几乎成一直线(即月球位于黄道和白道的一个交点附近),则月影会投到地面上,在月影扫过地区的观测者便可看到日食。有全食、偏食、环食三种。全球每年日食2—5次;对一确定地点,平均每3年左右一次日偏食,每300多年一次日全食。日全食和日环食只能在地球上宽约几十到几百公里的窄带内看到。中国古代到清朝,除甲骨文外,史书中共有1000多次日食记载。《尚书》载有:“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是世界最早的日食记录。 日食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三者大致可连成一条直线时,太阳的光被月球挡住,不能射到地球上来的现象。日食都发生在农历初一朔月时,但农历每月初一并不一定都发生日食。日食每年最少2次,最多可达5次,但见到日食的地方只有很小的地带。日食按其掩食情况的不同,又可分为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3种。 日食 日食朔日时,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中间,若月球掩蔽太阳,称为日食。古齐鲁文化典籍中有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尚书·胤征》中记载了夏朝第四个王——仲康王时代的一次日食:“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gu,瞎。古以瞽者为乐师)奏鼓,啬夫驰,庶人走。”是说日食时,乐师敲鼓,管理庶人的官(啬夫)乘车马奔逃,从事农业劳动的庶人四处躲藏。这是四千年前发生的一次日食,发生的年代,据推算是公元前2165年。另说是公元前1948年。《春秋》一书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间的37次日食,其中33次是可靠的。其数量之多和准确程度,当时在世界上无双。 ☚ 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 公孙卿 ☛ 日食solar eclipse;eclipse of the sun 日食solar eclips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