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张东荪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张东荪1886—1973

浙江杭县(今杭州)人
1932年,与张君劢等组织国家社会党,发行《再生》月刊。曾任光华大学文学院院长,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任常委。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著有《新哲学论丛》、《道德哲学》、《现代伦理学》、《知识与文化》、《思想与社会》等。
原名:万田
字:圣心
笔名:东荪

张东荪

时人汇志——张东荪 国闻周报1933年10卷6期
张东荪先生的思想
怀念张东荪先生
评张东荪反马克思主义的三次挑战
张东荪(1887-1973)
新闻界名人介绍:张东荪(1887- )
林布
谢扶稚
胡啸
张敏孝
时与文1947年1卷12期
*传记文学1976年29卷6期
复旦学报1983年2期
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人物简介第232页
中国新闻年鉴(1984)第666页
忆燕园诸老——张东荪先生
张东荪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张东荪
张东荪
陈熙橡
魏桥等
周末报编委会
读者出版社
*学府纪闻·私立燕京大学第161页
浙江人物简志(下)第159页
*新中国人物志(上)第93页
新政协重要人物志第9页

张东荪

张东荪传
论张东荪
张东荪哲学思想剖析
张东荪多元认识论简析——兼述张东荪对康德
认识论的倒退
左玉河
俞颂华
向 宁
李景林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470页
人物杂志(上海)1947年6月1日
中国哲学史研究1985年4期
中国哲学史研究1986年2期

五四时期的张东荪、梁启超不是地主买办阶级
代表
赵景峰党史研究1987年1期
张东荪哲学思想简论
试析张东荪“社会主义的民主主义”理论
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与实用主义中国化——以张
东荪、胡适、陶行知为例
张慧彬
左玉河
黄岭峻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1期
史学月刊1995年2期
安徽史学1997年2期
试论张东荪的“社会文化层”理论
“化冲突而为调和"40年代张东荪的中西
文化观
王瑞芳
左玉河 王瑞芳
中州学刊1997年2期
安徽史学1997年4期
试析五四时期张东荪关于发展中国实业的思想
张东荪与中国价值哲学
重新认识张东荪
五四时期张东荪的中西文化观
张东荪“社会主义”思想述论
张东荪与五四时期的社会主义思潮
从“民盟秘书长”到“为和平解放北平立功”的哲
学家张东荪以“通敌有据”而终的悲剧
阎润鱼
王国银 牟永生
王桧林
左玉河
邱若宏
涂志明
王海波
民国档案1997年4期
人文杂志1997年5期
史学月刊1998年1期
历史研究1998年3期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1期
党史研究与教学1999年2期
*传记文学1999年74卷2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党、政、军领导人:张东荪中国人物年鉴社编
中国人物年鉴(1999)第28页
张东荪(1886—1973)汪新主编中国民主党派名人录第183页

张东荪

 浙江杭县(今余杭)人。原名万田。早年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后回国,任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府秘书。后在上海主编《时事新报》:并任中国公学大学部部长兼教授。1919年在北京创办《解放与改造》杂志。1920年与梁启超等成立讲学社,鼓吹基特尔社会主义理论,从此发生社会主义问题论战。1927年参与创办我国第一本专门性哲学杂志《哲学评论》,并在燕京大学任教。1931年与张君劢等发起组织再生社,出版《再生月刊》,1934年改组为中国国家社会党,鼓吹国家主义。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北平(令北京)被日军拘禁。获释后从事著述,继续反对马列主义。1944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务委员。抗战胜利后,出席政治协商会议,鼓吹“中间路线”。1946年退出民社党。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充当美特情报机关人员。1951年6月被破获,旋被撤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常务委员等职务。1973年6月在北京病故。

张东荪1886—1973

中国现代哲学家、伦理学家。浙江余杭人。日本东洋大学哲学系毕业。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秘书、《时事新报》主笔、中国公学大学部学长兼教授、国立政治大学、私立光华大学、燕京大学等校教授和广东学海书院院长。“五四”时期为“宪法研究会”重要成员。1934年组织国家社会党。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解放战争时期为“第三条路线”的代表人物之一。建国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等职。1973年在北京逝世。建国前,张参与了社会主义问题、科学与人生观问题、东西文化问题、唯物辩证法问题、“第三条道路”问题等几次大的文化论战,构成他学术生涯的一个重要侧面。主要伦理学著作和论文有:《人生观ABC》、《道德哲学》、《现代伦理学》、《价值哲学》,《由自利的我到自制的我》、《兽性问题》、《宇宙观与人生观》等。张东荪的哲学体系以综合折衷西方哲学特别是康德主义、层创进化论、柏格森主义和实用主义等为其基本特征,伦理思想是其重要方面。他认为,中外古今的伦理学说虽然派别众多,但不外自然主义和理性主义两大潮流,他的伦理思想即是对这两者“较公平而不失偏颇”的综合。人性是人“在文化层以前的原性”,即本能或人欲,是“生命的冲动力”,人性本身无所谓善恶。纵主义、禁欲主义、节欲主义都不甚妥当,正确的方法应当是“化欲主义”或“移欲主义”。化欲的基础就是人有“理智”。理智是人生的精华,“唯有理智可称为‘真我’”,唯有理智能够改造万物和自我。道德是超越现实生活的理想,超越之路无穷,道德发展无限。道德可以区分为“实际道德”和“道德本身”,前者是有起源、有发展、有变化的,后者则无所谓始终。道德的发展有三个时期,即习俗道德、个体道德和反复思考的道德。张东荪还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进行了攻击,认为经济结构决定道德、阶级社会道德有阶级性以及“道德革命”学说都是错误的,表现了他的哲学的唯心主义实质。

张东荪

105 张东荪1886—1973

现代学者,哲学家。字圣心。浙江余杭人。早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回国后曾任中国公学大学部学长兼教授,国立政治大学、私立光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秘书,主编《时事新报》和《解放与改造》杂志。1934年与张君劢等创建中国国家社会党,任中央总务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等。“五四”时期曾参加“社会主义论战”,主张教育、实业救国,宣扬基尔特社会主义。30年代参加“唯物辩证法论战”,主张认识世界的方法只能以形式逻辑为依据。哲学上信奉新康德主义,提出“多元认识论”的哲学主张,认为认识是“一个最复杂的东西”,它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其中“有幻影似的感相;有疏落松散的外在根由;有直观上的先验格式;有方法上先假设的设准。”而这些又“都是就一个人心为本位而言的”。主要哲学著作有《新哲学论丛》、《认识论》、《道德哲学》、《多元认识论重述》、《唯物辩证法之总检讨》等。

☚ 熊十力   丁文江 ☛

张东荪

140 张东荪

现代思想家。自称他的伦理观是“综合的伦理学”,力图调和伦理学领域一系列相互对峙的观念。认为道德、教育、法律、经济“犹耳目口鼻手足之在一人之身”(《道德哲学》)。宣称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既不是纯粹的自然主义,又不是孤悬的人本主义”;“既不是主张无道德的随便主义,亦不是主张有万世不变的道德的道德主义”;“既不是个人主义快乐观,又不是普遍主义克己论”;“既不是乐观论,又不是悲观论”(《人生观ABC》)。自称持反极端的“第三种态度”。对道德来源持不可知论。主张凡事都采取进化的态度,提出实现“真我”的理想境界说。认为创造就是生活的意义,人生价值的不朽应以“我”为出发点,避免个人痛苦是人生的基点,把陷入“我的丛念”中的“伪我”救出来,实现“无我”到“真我”的进化。提出“理性道德”是由群体道德和个人道德进化而来的最高道德,认为真正的道德是兼容习俗、个人、理性三种道德,并视“诚”、“仁”为基本道德。他提倡个人享受最低、对社会贡献较高的做人之道。反对马克思主义伦理观,认为“唯物史观的学说是根本不成立的”(《人生观ABC》); “劳动阶级所需要之道德即正为资产阶级所需要之道德”(《道德哲学》)。主张道德是超阶级的,认为诚实、自尊、爱人、廉洁、公平、勤勉、慷慨等,是各阶级通用的道德。

☚ 鲁迅   李大钊 ☛

张东荪1886—1973

现代学者。字圣心,浙江余杭县人,一说江苏吴县人。早年留学日本,返国后任教于中国公学、北京大学等。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内政部秘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等职。哲学上提出“架构论”、“多元认识论”等学说。五四时期曾宣传基尔特主义,参与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持不同意见。著作有《新哲学论丛》、《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之总检讨》、《阶级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讲社会主义》。参见“伦理学”中的“张东荪”。


张东荪

中国现代资产阶级伦理思想家。其伦理思想自称为“综合伦理学”。提出“以我为出发点”的“创造进化”人生观;认为道德起源不可知,而其进化则可分为三个时期:即习俗道德、公民道德和理性道德;三者从进化过程看是前后相继,以理性道德为最高,从趋势看又是同时并存,真正的道德必兼容三者。参见“哲学”中的“张东荪”。

张东荪

张东荪1886—1973

现代学者。字圣心。浙江杭州人,早年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内政部秘书,主编《时事新报》和《解放与改造》杂志。历任中国公学大学部学长,政治大学、光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1934年与张君劢等组织国社党(后改名为民社党),任中央总务委员。抗战期间留在北平燕京大学任教,在敌人的利诱和苦刑下,不变其节操,拒绝接受伪职。1946年以中国民主同盟代表的身份出席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建国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常委等。毕生译介西方哲学,并自创哲学学说。曾译柏格森《创化论》、《物质与记忆》和《柏拉图五大对话》,又据数十种西方伦理学名著,著成《道德哲学》。对于实用主义、新实在论、批判的实在论、层创论、新唯心论等,都有所介绍,并结集为《新哲学论丛》。对于康德及认识论颇有研究,糅合各家学说,撰成《认识论》和《多元认识论重述》。认为认识之所以可能,是由于感相及其背后的条理、格式、设准、概念等所构成。“认识的多元论以条理认为真的外界,则势必谓外界只是空的架构丽无实值。” (《认识论》)30年代初,曾著《唯物辩证法之总检讨》等文批驳唯物论辩证法,并与人合编《唯物辩证法论战》。

☚ 陈独秀   李达 ☛
0000376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0: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