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张东荪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张东荪1886—1973浙江杭县(今杭州)人 张东荪
张东荪
张东荪 浙江杭县(今余杭)人。原名万田。早年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后回国,任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府秘书。后在上海主编《时事新报》:并任中国公学大学部部长兼教授。1919年在北京创办《解放与改造》杂志。1920年与梁启超等成立讲学社,鼓吹基特尔社会主义理论,从此发生社会主义问题论战。1927年参与创办我国第一本专门性哲学杂志《哲学评论》,并在燕京大学任教。1931年与张君劢等发起组织再生社,出版《再生月刊》,1934年改组为中国国家社会党,鼓吹国家主义。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北平(令北京)被日军拘禁。获释后从事著述,继续反对马列主义。1944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务委员。抗战胜利后,出席政治协商会议,鼓吹“中间路线”。1946年退出民社党。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充当美特情报机关人员。1951年6月被破获,旋被撤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常务委员等职务。1973年6月在北京病故。 张东荪1886—1973中国现代哲学家、伦理学家。浙江余杭人。日本东洋大学哲学系毕业。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秘书、《时事新报》主笔、中国公学大学部学长兼教授、国立政治大学、私立光华大学、燕京大学等校教授和广东学海书院院长。“五四”时期为“宪法研究会”重要成员。1934年组织国家社会党。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解放战争时期为“第三条路线”的代表人物之一。建国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等职。1973年在北京逝世。建国前,张参与了社会主义问题、科学与人生观问题、东西文化问题、唯物辩证法问题、“第三条道路”问题等几次大的文化论战,构成他学术生涯的一个重要侧面。主要伦理学著作和论文有:《人生观ABC》、《道德哲学》、《现代伦理学》、《价值哲学》,《由自利的我到自制的我》、《兽性问题》、《宇宙观与人生观》等。张东荪的哲学体系以综合折衷西方哲学特别是康德主义、层创进化论、柏格森主义和实用主义等为其基本特征,伦理思想是其重要方面。他认为,中外古今的伦理学说虽然派别众多,但不外自然主义和理性主义两大潮流,他的伦理思想即是对这两者“较公平而不失偏颇”的综合。人性是人“在文化层以前的原性”,即本能或人欲,是“生命的冲动力”,人性本身无所谓善恶。纵主义、禁欲主义、节欲主义都不甚妥当,正确的方法应当是“化欲主义”或“移欲主义”。化欲的基础就是人有“理智”。理智是人生的精华,“唯有理智可称为‘真我’”,唯有理智能够改造万物和自我。道德是超越现实生活的理想,超越之路无穷,道德发展无限。道德可以区分为“实际道德”和“道德本身”,前者是有起源、有发展、有变化的,后者则无所谓始终。道德的发展有三个时期,即习俗道德、个体道德和反复思考的道德。张东荪还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进行了攻击,认为经济结构决定道德、阶级社会道德有阶级性以及“道德革命”学说都是错误的,表现了他的哲学的唯心主义实质。 张东荪 105 张东荪1886—1973现代学者,哲学家。字圣心。浙江余杭人。早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回国后曾任中国公学大学部学长兼教授,国立政治大学、私立光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秘书,主编《时事新报》和《解放与改造》杂志。1934年与张君劢等创建中国国家社会党,任中央总务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等。“五四”时期曾参加“社会主义论战”,主张教育、实业救国,宣扬基尔特社会主义。30年代参加“唯物辩证法论战”,主张认识世界的方法只能以形式逻辑为依据。哲学上信奉新康德主义,提出“多元认识论”的哲学主张,认为认识是“一个最复杂的东西”,它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其中“有幻影似的感相;有疏落松散的外在根由;有直观上的先验格式;有方法上先假设的设准。”而这些又“都是就一个人心为本位而言的”。主要哲学著作有《新哲学论丛》、《认识论》、《道德哲学》、《多元认识论重述》、《唯物辩证法之总检讨》等。 ☚ 熊十力 丁文江 ☛ 张东荪 140 张东荪现代思想家。自称他的伦理观是“综合的伦理学”,力图调和伦理学领域一系列相互对峙的观念。认为道德、教育、法律、经济“犹耳目口鼻手足之在一人之身”(《道德哲学》)。宣称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既不是纯粹的自然主义,又不是孤悬的人本主义”;“既不是主张无道德的随便主义,亦不是主张有万世不变的道德的道德主义”;“既不是个人主义快乐观,又不是普遍主义克己论”;“既不是乐观论,又不是悲观论”(《人生观ABC》)。自称持反极端的“第三种态度”。对道德来源持不可知论。主张凡事都采取进化的态度,提出实现“真我”的理想境界说。认为创造就是生活的意义,人生价值的不朽应以“我”为出发点,避免个人痛苦是人生的基点,把陷入“我的丛念”中的“伪我”救出来,实现“无我”到“真我”的进化。提出“理性道德”是由群体道德和个人道德进化而来的最高道德,认为真正的道德是兼容习俗、个人、理性三种道德,并视“诚”、“仁”为基本道德。他提倡个人享受最低、对社会贡献较高的做人之道。反对马克思主义伦理观,认为“唯物史观的学说是根本不成立的”(《人生观ABC》); “劳动阶级所需要之道德即正为资产阶级所需要之道德”(《道德哲学》)。主张道德是超阶级的,认为诚实、自尊、爱人、廉洁、公平、勤勉、慷慨等,是各阶级通用的道德。 ☚ 鲁迅 李大钊 ☛ 张东荪1886—1973现代学者。字圣心,浙江余杭县人,一说江苏吴县人。早年留学日本,返国后任教于中国公学、北京大学等。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内政部秘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等职。哲学上提出“架构论”、“多元认识论”等学说。五四时期曾宣传基尔特主义,参与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持不同意见。著作有《新哲学论丛》、《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之总检讨》、《阶级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讲社会主义》。参见“伦理学”中的“张东荪”。 张东荪中国现代资产阶级伦理思想家。其伦理思想自称为“综合伦理学”。提出“以我为出发点”的“创造进化”人生观;认为道德起源不可知,而其进化则可分为三个时期:即习俗道德、公民道德和理性道德;三者从进化过程看是前后相继,以理性道德为最高,从趋势看又是同时并存,真正的道德必兼容三者。参见“哲学”中的“张东荪”。 张东荪 张东荪1886—1973现代学者。字圣心。浙江杭州人,早年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内政部秘书,主编《时事新报》和《解放与改造》杂志。历任中国公学大学部学长,政治大学、光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1934年与张君劢等组织国社党(后改名为民社党),任中央总务委员。抗战期间留在北平燕京大学任教,在敌人的利诱和苦刑下,不变其节操,拒绝接受伪职。1946年以中国民主同盟代表的身份出席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建国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常委等。毕生译介西方哲学,并自创哲学学说。曾译柏格森《创化论》、《物质与记忆》和《柏拉图五大对话》,又据数十种西方伦理学名著,著成《道德哲学》。对于实用主义、新实在论、批判的实在论、层创论、新唯心论等,都有所介绍,并结集为《新哲学论丛》。对于康德及认识论颇有研究,糅合各家学说,撰成《认识论》和《多元认识论重述》。认为认识之所以可能,是由于感相及其背后的条理、格式、设准、概念等所构成。“认识的多元论以条理认为真的外界,则势必谓外界只是空的架构丽无实值。” (《认识论》)30年代初,曾著《唯物辩证法之总检讨》等文批驳唯物论辩证法,并与人合编《唯物辩证法论战》。 ☚ 陈独秀 李达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