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弗里德里希·包尔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弗里德里希·包尔生1846—1908Friedrich Paulsen德国哲学家、伦理学家和教育家。生于施勒斯维的一个农民的家庭。他的一生主要是在柏林大学从事教学和著述活动。主要著作有《伦理学体系》、《哲学导论》、《教育学》、《哲学史》等。包尔生认为,伦理学是一门实践的科学,并且居于各种实践科学之首。伦理学的职能是双重的:一是决定人生的目的和至善;二是指出实现这一目的方式和手段。前者,即对最终目的和至善的确立是属于善论的事情;后者,即展开通过什么样的内在品质和行为类型可以达到至善,这是属于德论的事情。包尔生的整个伦理思想体系,都是从伦理学的这两种职能来构建的。在什么是善的问题上,他试图解决目的论和形式论两种意见的对立,既兼采两家之优长,又力求避免其不足。他赞成目的论,认为道德是完善人生的一种手段,效果应作为评价善恶的重要根据;但同时又对目的论有所保留,认为在道德判断中应当把人的判断和对事的判断区别开来。前者关系到意向、动机,后者关系到行为的倾向、效果;前者的标准是良心和义务,后者的标准是目的和效果。包尔生还提出了何种品质和行为类型可以引导我们达到至善,即达到完善的生命意义。他认为,这实际上是关于人的意志应具有何种能力的问题。他以康德的理性意志论为基础,博取各家之长,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德论体系。认为尽管实现完善的生活是意志自身的一般趋向,但是意志并不是本身就具备了指导人们达到这一目标的那些品质和能力,意志的这些品质和能力是通过培养而获得的,德性本质上是在意志的作用下后天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包尔生和许多希腊思想家一样,也把精神上的安宁视为真正幸福的永恒特征。并且认为自我控制德性是使我们保持精神上的安宁的最可靠的保证。在如何培养德性的问题上,包尔生一方面强调个体的心理经验,另一方面又十分强调环境的作用。他认为,德性的培养主要是意志教育和情感的训练。前者旨在使意志获得对本能冲动的控制能力;后者旨在达到合乎理性的情感状态。童年、青年时期,人主要是接受长者和教育者教育,以后才在道德上独立并主要地通过自我教育来培养德性。因此,包尔生特别强调青少年时期的社会教育对培养人的德性的极端重要性。包尔生的伦理思想在德国和欧美都发生过重要影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