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希·拉格纳1895~1973Frisch,Ragnar
挪威当代经济学家,经济计量学的先驱者,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生于挪威奥斯陆一个小手工业者家庭。曾在金银首饰店当学徒,在当学徒的同时就读于奥斯陆大学经济系,1919年获经济学学士学位。20年代前半期先后留学法、德、英、美、意等国,研究经济学和数学。1925年起执教于奥斯陆大学,并于1926年获该校哲学博士学位。曾于1930~1931年担任美国耶鲁大学客座教授。从1931年起回奥斯陆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并担任该校新成立的经济研究所所长至1965年退休为止。1930年在美国参与发起和创建了经济计量学协会; 1933年该协会会刊 《经济计量学》 创刊后,他担任该刊主编达22年之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任联合国的经济顾问、经济与就业委员会主席等职,并在印度和埃及担任顾问工作多年。1965年退休后仍继续从事经济学问题研究和写作,直至1973年逝世为止。由于其在经济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应用方面作出的贡献而于1969年与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 (J. Tinbergen) 一起被授予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弗里希主要著作包括: 《测量边际效用的新方法》 ( “New Methods of Measuring Marginal Utility”,1932);《运用完全回归系统的统计合流分析》 ( “Statistical Confluence Analysis by Means of Complete Regression System”,1934); 《生产理论》 ( “Theory of Production”,1965); 《经济计划研究论文集》(“Economic Planning Studies: A Collection of Essays”,1976)。重要论文包括: 《论纯粹经济学问题》 ( “Sur un probleme d'economie pure”,1926);《经济理论中的静态学与动态学》 (“Statics and dynamics in economic theory”,1929); 《动态经济学中的扩散问题和冲击问题》 ( “Propagation Problems and Impulse Problems in Dynamic Economics”,1933) 等。
弗里希是西方经济学中将数学和统计方法应用于经济学研究的先驱者,是经济计量学的奠基人。他首先提出了经济计量学的定义和界说,并第一个运用经济计量学的方法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波动,首创描述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数学模型,最早把导致经济波动的因素区分为扩散作用和冲击作用两大类,将两者结合起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从而为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周期理论奠定了重要基础。他在把经济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社会经济活动方面,也做出了许多贡献。
弗里希1926年在 《论纯粹经济学问题》一文中首先创造并使用了 “经济计量学”(Econometrics)一词。他认为,以往的经济学理论有很多含混不清和模棱两可之处,为把经济学变成类似自然科学的学科,使之具有明晰的量的关系,就要把数学和统计方法引进经济学中。他在1933年《经济计量学》 杂志创刊号社论中写道: “经验表明,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这三方面对真正了解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数量关系来说,每一方面都是一种必要的但本身并非充分的条件,把这三者结合起来,才是强有力的研究方法,正是这种结合构成了经济计量学。”
弗里希早在1923年起就开始了对效用测量的研究,并在1932年所发表的 《测量边际效用的新方法》 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测定货币边际效用的理论和方法。根据边际效用论的原理,一定收入用于购买每一商品所支付的最后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均应相等。此边际效用被称之为收入的边际效用。如果将两个收入不同的人的边际效用之间的关系加以测度,即可得出边际的弹性,或者将一个人在不同时间的不同价格和不同收入情况相对比,也可得出边际效用的弹性,据此原则,他从巴黎大公司的统计资料中选出有关资料来计算其边际效用的弹性,亦即边际效用的相对变动和收入的相对变动两者之比值,再根据这些比值描绘出构成一定商品的需求曲线,并由此而引伸出供给曲线。总之,他是运用统计资料计算出来的大致数值来衡量其边际效用。
弗里希在《动态经济学中的扩散问题和冲击问题》等论文中率先提出完整的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数理模型,将造成经济波动的因素区分为扩散作用和冲击作用。前者指经济体系内部的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经济变动,即所谓加速原理。后者指外在因素对经济体系的冲击引起的经济变动,即所谓或然因素的冲击作用。并把两者结合起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从而为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周期理论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这种观点和方法被公认为是现代经济周期分析上的最佳原理。
静态与动态的区别虽不是由弗里希所创,而他给二者所下的定义却常为人们所习用。他在 《经济理论中的静态和动态》论文中作了如下的解释: 静态分析的方法是考察经济体系的要素——如商品的价格与数量之间在一定时点上的关系,例如,供求关系,并假定在此一瞬间内不考虑其他事件的影响。但是,在一定时点上的经济体系的要素,显然既与前一时期的结构有关联,也要受到人们怎样预期未来结构的影响。因此,人们就得考虑所研究的要素的过去的结构,也得考虑未来的值、序列、变动率、累积量和预期等等; 对经济体系要素,从事于这样的研究即为动态分析。
弗里希除了对经济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做出多方面的贡献外,他还在把这些理论方法应用于“经济计划”方面做出了许多贡献。弗里希在经济计划方面的研究,概括起来说就是,政府如何有效地干预经济活动。他在这方面的主要观点有: 首先,通过计划过程把社会最重要目标的实现过程公式化,使得早期的计划问题得到结构明晰的阐述。其次,他并不主张取消市场机制,而是提倡对市场机制进行有效的测量并作为经济政策的反馈信息; 第三是所谓“专家治国论”,即建立强有力的国家协调机构,使经济专家和政治家在政治优先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从50年代后期起,弗里希的主要兴趣转向指导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搞 “经济计划”,他不相信穷富国家之间的现有差距是长久的,为此他贡献了晚年的智慧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