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弓箭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弓箭 黄帝尧舜作,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 《易·系辞上》 [黄帝之臣]夷牟作矢。 《世本》 少昊生殷始作弓。 《山海经》 【评】弓箭的发明可追溯至石器时代,考古发现,在距今二万八千多年前的山西朔县峙峪旧石器晚期遗址中就己有石镞。因此,关于黄帝时代发明弧矢的传说并不为过。 予伯兄善射,自能为弓。其弓有六善:一者往[性]体少而劲,二者和而有力,三者久射力不屈,四者寒暑力一,五者弦声清实,六者一张便正。凡弓往[性]体少则易张而寿,但患其不劲。欲其径[劲]者,妙在治筋。凡筋生长一尺,干则减半。以胶汤濡而梳之,复长一尺,然后用则筋力已尽,无复伸弛。又揉其材令仰,然后傅角与筋,此两法所以为筋也。凡弓节短则和而虚(原注:虚谓挽过吻则无力),节长则健而柱(原注:柱谓挽过咳则木强而不来,节谓把梢,裨木长则柱,短则虚)。节得中和而有力,仍弦声清实。凡弓初射与天寒,则劲强而难挽;射久天暑,则弱而不胜矢,此胶之为病也。凡胶欲薄而筋力尽,强弱任筋而不任胶。此所以射久力不屈、寒暑力一也。弓所以为正者,材也。相材之法,视其理。其理不因矫揉而直,中绳则张而不跛,此弓人之所当知也。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一八 凡造弓视人力强弱为轻重:上力挽一百二十斤,过此则为虎力,亦不数出;中力减十之二三;下力及其半。彀满之时,皆能中的。但战阵之上,洞胸彻札,功必归于挽强者。而下力倘能穿杨贯虱,则以巧胜也。凡试弓力,以足踏弦就地,秤钩搭挂弓腰,弦满之时,推移秤锤所压,则知多少。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一五 凡造弓初成坯后,安置室中梁阁上,地面勿离火意。促者旬日,多者两月,透干其津液,然后取下磨光,重加筋胶与漆,则其弓良甚。货弓之家,不能俟日足者,则他日解释之患因之。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一五 凡成弓,藏时最嫌霉湿(霉气先南后北,岭南谷雨时,江南小满,江北六月,燕齐七月。然淮扬霉气独盛)。将士家或置烘厨烘箱,日以炭火置其下(春秋雾雨皆然,不但霉气);小卒无烘厨,则安顿灶突之上。稍怠不勤,立受朽解之患也(近岁命南方诸省造弓解北,纷纷驳回,不知离火即坏之故,亦无人陈说本章者)。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一五 凡造弓以竹与牛角为正中干质(东北夷无竹,以柔木为之),桑枝木为稍[梢]。弛则竹为体,角护其外;张则角向内而竹居外。竹一条而角两接。桑弰则其末刻锲,以受弦彄。其本则贯插接笋于竹丫,而光削一面以贴角。凡造弓先削竹一片(竹宜秋天伐,春夏则朽蛀),中腰微亚小,两头差大,约长二尺许,一面粘胶靠角,一面铺置牛筋与胶而固之。牛角当中牙接(北虏无修长牛角,则以羊角四接而束之;广弓则黄牛明角亦用,不独水牛也),固以筋胶。胶外固以桦皮,名曰暖靶。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一五 凡弓弦取食柘叶蚕茧,其丝更坚韧。每条用丝线二十余根作骨,然后用线横缠紧约。缠丝分三停,隔七寸许则空一二分不缠,故弦不张弓时,可折叠三曲而收之。……涂弦或用黄蜡,或不用亦无害也。凡弓两弰系彄处,或切最厚牛皮,或削柔木为小棋子,钉粘角端,名曰垫弦,义同琴轸。放弦归返时,雄力向内,得此而抗止,不然则受损也。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一五 凡牛脊梁每只生筋一方条,约重三十两。杀取晒干,复浸水中,析破如苎麻丝。胡虏无蚕丝,弓弦处皆纠合此物为之。中华则以之铺护弓干,与为棉花弹弓弦也。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一五 凡胶乃鱼脬杂肠所为,煎治多属宁国郡。其东海石首鱼,浙中以造白鲞者,取其脬为胶,坚固过于金铁。北虏取海鱼脬煎成,坚固与中华无异,种性则别也。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一五 凡箭,其本刻衔口以驾弦。其末受镞。凡镞,冶铁为之。北虏制如桃叶枪尖,广南黎人矢镞如平面铁铲,中国则三棱锥象也。响箭则以寸木空中锥眼为窍,矢过招风而飞鸣,即庄子所谓嚆矢也。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一五 凡箭笴,中国南方竹质,北方萑柳质,北虏桦质,随方不一。杆长二尺,镞长一寸,其大端也。凡竹箭削竹四条或三条,以胶粘合,过刀光削而圆成之。漆丝缠约两头,名曰“三不齐”箭杆。浙与广南有生成箭竹,不破合者。柳与桦杆,则取彼圆直枝条而为之,微费刮削而成也。凡竹箭其体自直,不用矫揉。木杆则燥时必曲,削造时以数寸之木,刻槽一条,名曰“箭端”,将木杆逐寸戛拖而过,其身自直。即首尾轻重,亦由过端而停均也。……凡箭行端斜与疾慢,窍妙皆系本端翎羽之上。箭本近衔处,剪翎直贴三条,其长三寸,鼎足安顿,粘以胶,名曰箭羽(此胶亦忌霉湿,故将卒勤者,箭亦时以火烘)。羽以雕膀为上(雕似鹰而大,尾长翅短),角鹰次之,鸱鹞又次之。南方造箭者,雕无望焉,即鹰鹞亦难得之货,急用塞数,即以雁翎,甚至鹅翎亦为之矣。凡雕翎箭行疾过鹰、鹞翎十余步而端正,能抗风吹。北虏羽箭多出此料。鹰、鹞翎作法精工,亦恍惚焉。若鹅雁之质,则释放之时,手不应心,而遇风斜窜者多矣。南箭不及北,由此分也。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一五 弓箭güng53jieng213[kyŋӠiεŋ]弹弓。 弓箭ɡōngjiàn古代武器,将箭搭在弓弦上,用力拉开弓弦后猛然放手,靠弓和弦的弹力将箭射出。 弓箭【同义】总目录 弓箭鞬弭 弓 弓弓(~背;画~;木~) 弨 弦木 另见:开弓 射箭 射击 目标 ☚ 弓 各种弓 ☛ 弓箭弓箭是黎族同胞打猎和出战时所用武器之一。弓是木制的,长159公分。箭有两种: 一种是射兽用的,全长79.5公分; 一种是射鸟和鱼用的。前者是双倒钩的箭镞; 后者是单倒钩的箭镞。箭镞都是活动的,与标枪的活动枪头原理相同。两种箭均无翎,箭身竹制。 弓箭 085 弓箭古代发射弹丸或箭的武器。发射弹丸的弓又称弹弓。早在2800年前,我国就发明了弓箭。弓箭最初作为原始狩猎工具,后来成为远射工具引入战争。箭由箭杆和箭镞两部分组成。箭杆有竹杆、木杆之分。箭镞最初为石制、骨制、角制,商周用青铜镞,汉代开始用铁镞。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箭头达4000多枚,式样多达几十种,这说明战国时期弓箭制造已十分发达。弩是有臂的弓,臂上有弩机,用以控制射击。弩比弓射得更远。春秋时代已有弩,战国时韩国的强弩能射600步(战国时1步约合1.2米)。汉代弩机上已有刻度,类似现代步枪上标尺作用。汉代弩有1石至10石(汉代一石约为31千克力)等8种规格,最常用的为6石弩。弓弩手用臂开弩,称臂张弩,还有用单脚开的蹶张弩以及双脚开弩、腰开弩。唐代出现绞车开的弩。绞车弩可射700步(唐代1步约合1.56米。北宋初魏丕改进的绞车弩(又称床子弩)射程为1556米。张弩人数有4人、7人、20人至百余人。各种强弩张力达15—30石 (宋代一石约合63.6千克力)。关于弓箭的制造在《考工记》以及多种兵书或兵器条例中均有记载。弓箭是机械方面最早的一项发明,我国又是世界上发明弓箭最早的国家。 ☚ 辘轳 秦始皇陵铜车马 ☛ 弓箭由弓和箭组成的一种弹射武器。弯曲具有弹性的长杆,在两端之间系弦,使之张紧即制成弓。弯曲的长杆称为弓臂,所拉之弦称为弓弦。手握弓臂中部,用力拉开弓弦,弓臂发生弹性变形,在放弦时,弓臂变形积聚的弹力势能突然释放,可将搭在弓弦上的箭射出杀敌。箭,又称“矢”。为一长杆,前端有刺杀敌人用的尖锐箭头(又称“箭镞”),后有保持飞行稳定的尾羽。箭杆一般为竹、木制品。箭镞由远古至战国,有石、骨、蚌壳、铜、铁等多种,形状也多样,有的带有逆刺,有的敷有毒药,有的挂有纵火物,目的在于增大杀伤破坏作用。中国古代军队非常重视弓箭使用,射艺一直是考核军人武艺和录用武官的主要科目。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