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弈喻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弈喻》
钱大昕 予观弈于友人所(1)。一客数败(2)。嗤其失算(3),辄欲易置之(4),以为不逮己也(5)。顷之(6),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7)。甫下数子(8),客已先得手(9)。局将半,予思益苦(10),而客之智尚有余(11)。竟局数之(12),客胜予十三子。予赧甚(13),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14); 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15),平心而度之(16),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17),何暇论人哉? 弈之优劣,有定也(18)。一着之失(19),人皆见之; 虽护前者(20),不能讳也(21)。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22),各非其所非(23)。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 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 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已(24)! 〔注释〕(1)弈(yi): 下棋。所: 处,地方。(2)数: 屡次。(3)嗤(chi): 讥笑。(4)辄: 每每。易: 改换。置: 指下棋,布子。(5)不逮己: 不及自己。(6)顷之: 过了一会儿。(7)易之: 轻视他。(8)甫:刚刚。(9)得手: 占了上风。(10)思益苦: 越来越想不出应付的方法。苦:穷竭,艰难。(11)智:本领、智慧,此指下棋制胜的办法。余:余力。(12)竟局: 结局,局终。竟: 结束。局: 棋局。(13)赧(nan):因羞愧而脸红。(14)訾(zi): 诋毁。失: 过失,缺点。(15)易地: 换一下位置。处: 居。(16)度(duo):推测、估计。(17)不暇: 来不及。暇: 空闲,多余的时间。(18)有定: 有一定的客观标准。(19)一着:一步棋。着(zhao ): 下棋落子。(20)前: 指前此之失。他本或作“短”。(21)讳: 掩盖。(22)各是其所是: 前一个“是”字作动词用,即“以……为是”。(23)各非其所非: 前一个“非”字作动词用,即“以……为非”。(24)曾: 几乎,简直。不若: 不如。 〔鉴赏〕这是一篇寓意深刻的短文。作者抓住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生动地说明了一个警策的哲理。言简意赅,耐人寻味。 文章以“观弈”两字破题,要言不烦地介绍了一次观人下棋的经历: 看人下棋总觉得人不如己,但自己一动手,却发现己不如人了。故事很简单,也许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生活经验,甚至也有人会象作者一样,感到惭愧而脸红——“赧甚”,并吸取教训,以后观弈,决不指手画脚——“终日默坐而已”。但作者却比常人高明,他决不止于“赧甚” ,而是由此悟出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 首先,作者以读书、处世为例: 有些人,读古人书喜欢指摘古人的过失;与人相处,爱好数落人家的缺点。这说明人们往往容易看到他人的缺点,而看不见自己的短处。为什么人们会犯这种认识上的错误呢?作者指出,其原因在于不能“易地以处”——设身处地地为当事人着想; “平心而度之”——以心平气和的公允态度评价一切事物。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局者之所以迷,是因为他身处一定的环境、气氛之中,受到一定物质的或精神的条件制约,这就必然影响他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而旁观者则由于超脱于当事人所处的种种局限之外,有可能得出比较客观的认识。但是,旁观者毕竟也生活在这个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社会中,他也决不能象超凡脱俗的神仙一样,处处、事事都保持清醒。这就是作者接着要阐述的一层道理——“吾果无一失乎”——人不可能没有过失和错误。作者认为认识自己的缺点要比挑剔别人的过失困难得多,因此,他提倡,应当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检查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上去。作者的见解是深刻的,他已经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对一个古人来说,这是难能可贵的。 文章在论证了观人之失易,观己之失难以后,深入一层指出“彼此相嗤”——互相攻击,议论别人是非——实不可取。仍以下棋为例,作者以为,下棋的得失易见,而世事的是非难明,由于大家“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可供衡量,因而不必互相嗤笑,否则,只能是“无有已时”。这一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 当事物的发展还在朦胧之中未到达可以下结论的阶段,最好不要简单草率地发表意见,否定别人。在科学研究和探讨中,这可说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经验教训了。当然,这一观点对那些喜欢轻率地议论旁人是非的人,也是一个很有力的针砭。不过,作者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他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毕竟是可以靠实践的验证来辨识的,因而“是非之真”也是可以鉴别的。作者终究是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人,他的认识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我们不能苛求于他。 这篇短文以小及大地论证了一个深刻的哲理。说理层次清晰,逻辑性很强。文字简练精悍,读来给人以兴味与启迪。 字数:1981 朱杰人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577-1579页. 弈喻 予观弈于友人所。一客数败〔2〕。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3〕。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馀。 竟局数之〔4〕,客胜予十三子。予赧甚〔5〕,不能出一言。 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6〕;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 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7〕,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 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弈之优劣,有定也。 一著之失〔8〕,人皆见之;虽护前者〔9〕,不能讳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已! 〔1〕这是一篇寓意深刻的短文。钱大昕(公元1728~1804),字晓徵,一字辛楣,号竹汀,嘉定(今上海嘉定县)人。乾隆进士,官至少詹事。乾隆四十年以后,主讲钟山、娄东、紫阳等书院。 著有《潜研堂文集》等。 〔2〕数:屡次。 〔3〕逮:及。 〔4〕竟局:犹终局。 〔5〕赧(nan):因羞愧而脸红。 〔6〕訾(zi):诋毁。 〔7〕度(duo):推测,估计。 〔8〕著(zhao):“着”的本字。 〔9〕前:指前此之失。 本文以下棋作喻,生动地说明了生活中的一个哲理,即观人之失易,见己之失难。作者认为,只有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才能比较公允地评介一切事物。如果不管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甚至彼此相嗤,就会永远得不出正确的结论。文章以小及大,寓意深刻。说理层次清晰,逻辑性很强。文章以感叹作结,言已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 弈喻(《潜研堂文集》) 俗话说“看人挑担不吃力”,《弈喻》 中那个“予”即属此类。在观弈中,见一客数败,便嗤之以鼻,甚至欲取而代之。稍后,客请“予”对弈,“予”颇不以为然,谁料竟大败而归,此时方觉羞愧难言。“予”的窘相可想而知。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很多,但是否人人都象“予”这样在失败后有所醒悟呢?未必! 作者思路清晰,先以弈为喻然后便将笔端指向现实社会。如文中所言,人人都会“称人失”,但人人自身又“不能无失”。“称人失”固然容易,正如“予”讥笑“客”,“不能无失”亦是常事。但问题在于人们对于自己的过失往往不能认识清楚,这便是最大的失。倘若能认识自己的过失而加以改进,那便是得。因此作者提出“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的方法,也就是说要设身处地为人想想,如果我处在那个位置,会没错吗? 还是以对弈为例,假如“予”能理智地掂掂自己的份量,也就不会笑客,自然也不会陷于窘境了。 当然,弈之得失很快就能见分晓,而生活中的得失就远非那么容易认清了。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才说“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一个人能经常自我反省,必会有所长进。故文章结尾处道“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 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这是一个十分辩证的观点。 弈喻予观弈①于友人所。一客数②败,嗤其失算③,辄欲易置之④,以为不逮⑤己也。顷之⑥,客请与予对局⑦,予颇易之⑧。甫⑨下数子,客已先得手⑩。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数之(11),客胜予十三子。予赧甚(12),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13)古人之失; 与今人居(14),亦乐称(15)人失。人固不能为失,然试易地以处(16),平心而度之(17),吾果无一失(18)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19),何暇论人哉? 弈之优劣,有定(20)也。一着之失(21),人皆见之;虽护前者(22),不能讳(23)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24),各非其所非(25)。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已(26)。 (《潜研堂文集》) 注释 ①弈(yi)——下围棋。②数(shuo)败——屡次输棋。③嗤(chi)其失算——讥笑他没有算计。④辄(zhe)欲易置之——每每想替他挪动一下棋子。⑤不逮(dai)——不及。⑥顷之——过了一会儿。⑦对局——下棋。⑧予颇易之——我很轻视他。⑨甫——刚刚。⑩先得手——占了上风,取得主动。(11)竟局数之——局终(下完一盘棋)数数棋子。(12)予赧甚——我非常难为情。赧(nan):羞愧得脸红。(13)訾(zi)——诋毁。(14)居——相处。(15)称——说。(16)易地以处——换个位置来对待。(17)平心而度之——平心静气地想一想。度(duo):推测、估计。(18)果无一失——真的没有一点儿过失。(19)且不暇——还没有空闲。(20)有定——有一定的标准。(21)一着(zhao)之失——一着棋的失误。着,下棋落子。(22)护前者——回护以前的过失。(23)讳——隐瞒、掩盖。(24)各是其所是——各以其是为是。前一个“是”作动词用。(25)各非其所非——各以其非为非。前一个“非”作动词用。(26)曾观弈者之不若已——简直连那看下棋的人都不如了。曾:几乎、竟然。已:语气词,可译为“了”、“啦”。 赏析 看下棋的人,常常爱讥笑输棋的人走错了子儿,认为自己比人家高明。等到自己同人家对局,又常常招架不住,才知道自己还不如人家。大概每个人都有类似的生活经验吧?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不是“厚颜无耻”也定然会象作者那样,尴尬、难堪,因羞愧而脸红。也许从中汲取了教训,不再轻易逞能。能这样,当然十分可贵。但作者的可贵还在于不就此止步,更能从这种日常的生活经验中悟出一条深刻的人生哲理。 他以读书、处世为例,说明“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容易看到他人的过失。什么原因呢?不能“易地以处”。如果设身处地,“平心而度之”,就会认识到谁都有失误的时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训俗遗规》卷三)每个人做每件事都受到一定的环境、条件的制约和限制,必然会影响他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也就很可能在不自觉中失误。谁想一贯正确,除非什么也不做; 但不做则一事无成,是更大的错误。因此,他提倡: 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检查自己的过失上。这里,作者以辩证的观点说明: 真正的高明,不是没有过失,而是能从自我检查中达到高明; 不肯自我检查的人,永远不会有真正的高明。 既然如此,他又进一步指出: 为人处世不能“彼此相嗤”。他仍以下棋为例加以说明: 下棋有一定的规则、路数,“一着之失,人皆见之”,想掩盖也不可能。但是,世上的是非曲直往往不那么显而易见,就更应该谦虚谨慎。如果“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以至“彼此相嗤,无有已时”,那简直连善于接受教训的看棋人都不如。这篇杂文的好处就在于此: 设喻明理,化理入喻,条分缕析,深入浅出。作者以其观弈和对局的切身体会为喻,说明人生在世立身行事难免有这样那样的过失,所以不要“乐称人失”,“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 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应该养成“吾求吾失”的美德,改变“彼此相嗤,无有已时”的不良风气。比喻贴切,由浅入深,层层剥笋,说理深刻,读来给人以悠长的兴味和深沉的启迪。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