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稱“聚肉”。傳說中異獸名。其肉割掉而復生。其說始見於先秦。後傳相類之獸甚多。《山海經·大荒南經》:“赤水之東,有蒼梧之野,舜與叔均之所葬也。爰有文貝、離俞、𩿨久……狼、視肉。”又《海外南經》:“狄山,帝堯葬于陽,帝嚳葬于陰。爰有熊、羆、文虎、蜼、豹、離朱、視肉。吁咽、文王皆葬其所。一曰湯山。一曰爰有熊、羆……𩿨久、視肉。”郭璞注:“聚肉,形如牛肝,有兩目也;食之無盡,尋復更生如故。”郝懿行箋疏:“《初學記》(卷二十六)引《神異經》云:‘西北荒有遺酒追復脯焉,其味如
,食一片復一片。’疑即此也。《博物志》云:‘越巂国有牛,稍割取肉,牛不死,經日肉生如故。’又《神異经》云:‘南方有獸,名無損之獸。人割取其肉不病,肉復自復。’已上所說二物,義與郭近而形狀則異。”袁珂校注:“《蜀典》卷九‘稍割牛’條引《涼州異物志》云:‘月支有羊,尾重十斤,割之供食,尋生如故。’均郭說視肉類也。”晉·郭璞《山海經圖讚·視肉》:“聚肉有眼,而無腸胃。與彼馬勃,頗相髣髴。奇在不盡,食人薄味。”參見本類“無損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