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外环境
建筑围护结构以外的室外生态环境。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外环境是人与自然交流的中界,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建筑外环境要素包含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加强建筑外环境建设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❶重建生态群落。植物群落能净化空气、水体,改善土壤、降低城市噪声,对建筑环境小气候中的温、湿、日照、风速、雨、雾等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在外环境设计的进程中,将生物作为环境的主体之一,为生物群落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
❷配置合理的人工生态结构需遵循两方面原则: 功能原则。合理的人工生态结构配置首先应考虑其功能性,即为人们提供休闲和身心再生的空间。在建筑外环境生态环境的塑造过程中不仅要增加绿地工程,更应提高枝叶茂盛的乔木数量和种类。乡土植物种植与生物多样性原则,乡土植物和乡土生物是经历多年,扎根于此的生物,其物种适应当地的气候,地理环境,极易生长,并能与周围的生物相互配合,和谐共生。从现实意义上讲,应强调乡土植物种植与生物多样性,而从建设投资的角度来讲,其价格也比较低廉,能节省日后的管理费用。
建筑需要持久的绿化外环境,这需要增加植物的多样性,首先植物多样性是丰富建筑园林景观的需要,四季变化,植物也因时而变,多样性植物使整个建筑外环境在季节中更替,产生高低错落的立体效果。其次培养多样性植物是搞好园林植保,维护生态系统的最好方式。“多样性导致稳定性” 是最基本的生态原理,自然界中单一植物组成的群落是稀少的,因此在居住区单一植林或种植草坪的设计是一种不良的种植方式,这种单一植被在失去人工养护时将难以保持。建筑的发展不可避免地破坏了自然,但只要在外环境建设过程始终以生态观点为出发点,通过利用和改造自然,就能达到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以遵循生态的观点来建设外环境是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