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延安时期的文学运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延安时期的文学运动

1936年11月,由丁玲、徐特立、成仿吾、陆定一、伍修权、李伯钊等发起,成立了陕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第一个文艺团体——“中国文艺协会”,推选丁玲为“文协”主任。毛泽东亲临成立大会并发表了讲话,称“文协”的成立“是近十年来苏维埃运动的创举”,号召文学家到前线去,发扬“民族革命战争的抗日文艺”。“文协”以文艺为武器,为推动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开展了各种活动:创办刊物,组织“苏区的一日”征文,编辑《长征记》文集;主动与西安、太原等地的文艺团体取得联系;举行集会;组织演出,其中戏剧活动和组织“西北战地服务团”(简称“西战团”)影响最大。“西战团”于1937年8月12日成立于延安,丁玲担任主任。为了宣传抗日,鼓舞群众斗志,“西战团”创作、排演了许多小型多样、通俗易懂的文艺节目,创作了许多报告文学和战地通讯,还由丁玲主编了10种丛书。由于丁玲率西战团随军转战,“文协”的活动逐渐减少,于1937年冬结束其使命。“文协”的活动对后来陕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同年11月,“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在延安成立,成仿吾、周扬、柯仲平等被推举为负责人。次年3月,在周恩来的领导下,由郭沫若、茅盾、丁玲等人在汉口发起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边区“文协”遂改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简称“文抗”。“文抗”出版了 《文艺突击》、《中国文艺》、《文艺战线》、《谷雨》、《诗刊》、《大众文艺》、《延安文化》等刊物,先后发动了“我怎样到陕北来”、“十年狱生活”、“五月的延安”写作活动,推动了解放区的文艺发展。1938年4月,“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在延安成立。毛泽东为之题词:“抗日的现实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鲁艺”大力推进文艺大众化,为解放区文艺运动培养人才,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同年,由田间、柯仲平首倡,在延安开展了“街头诗”运动,在大街小巷到处贴起了街头诗,宣称这是“使诗歌服务抗战,创造大众诗歌的一条大道”。1941年9月,林伯渠、谢觉哉邀请在延安的年逾60的老诗人董必武、叶剑英、朱德、续范亭、吴玉章、李木庵等10余人,成立了“怀安诗社”。历时8载,该社成员写诗2500余首,首见于延安《解放日报》。
由于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者大量涌入延安,其中大多数人的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立场、思想感情和文艺观,同根据地的新的环境、新的服务对象和革命要求,存在一定矛盾。特别是1941至42年,边区在蒋介石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下,一部分人经受不住考验,产生了不健康或不正确的思想情绪,在文艺思想上、创作上,出现了一些糊涂观念和消极倾向,甚至严重的小资产阶级情调。1942年5月,毛泽东邀请在延安的文艺工作者,三次召开座谈会,并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运用于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实践,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文献。《讲话》正确地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方向,解决了文艺如何为工农兵服务以及文艺与生活、文艺与群众、普及与提高等一系列问题,把革命文艺运动推向了新的阶段。伴随《讲话》的发表,“文艺整风”在延安展开。各文艺单位和许多作家都对《讲话》精神进行了认真学习,并检查了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开展了对王实味的深入批判和对革命队伍内部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极端民主化等不良倾向的严肃批评。
在《讲话》精神的指引和鼓舞下,延安文艺界以至各革命根据地文艺界,很快出现了一片新气象。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热情地下乡、下厂、深入连队,投入群众革命运动,与广大工农兵群众相结合,大力开展文艺普及工作,群众文艺运动蓬勃发展起来。各种形式的文艺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特别是新秧歌运动,标志着文艺与群众的结合。秧歌原是我国农村的一种载歌载舞、短小精悍、生动活泼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1943年元旦,“鲁艺”文工团利用陕北秧歌形式并加以改造和提高,演出了由王大化等创作的秧歌剧《兄妹开荒》,各艺术团体竞相效仿,掀起了秧歌剧创作热潮,并相继下乡演出。于是秧歌在边区很快得到普及。新戏剧、新诗歌、民间曲艺、美术、雕塑的创作,也有显著成绩。部队创办了不少文艺刊物,出版了有一百多首较好诗歌的《战士诗刊》。延安八路军留守兵团政治部还建立了“文艺运动研究会”,开办了“艺术工作训练班”。边区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贺敬之、丁毅执笔创作的大型歌剧《白毛女》是一部杰出的作品,是新秧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丁玲于1945年从延安前往华北解放区,在参加晋察冀地区土改工作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以纵横交错的结构、壮观宽阔的画面、生动的艺术笔墨,创作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反映了土改中农村各阶级、各阶层人物的精神和心理波涛。曾在“鲁艺”任教的周立波于1946年进入东北,在参加农村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素材,创作了长篇小说《暴风骤雨》,以宏伟的气魄,表现了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解放区农村翻天覆地的土地改革斗争。以上两部长篇小说,都在我国革命文艺运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欧阳山在延安创作的长篇小说《高干大》、柳青创作的长篇小说《种谷记》、草明离开延安后到达镜泊湖水电站创作的《原动力》,也都是优秀之作。延安文艺工作团的刘白羽相继创作了不少短篇小说和报告文学,后来收入《幸福》、《龙烟村纪事》、《历史的暴风雨》、《为祖国而战》等集子中。李季的长诗《王贵与李香香》则是当时延安诗坛的重要收获。田间的长诗《杨高传》、《赶车传》等也是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好诗。赵树理的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康濯的短篇小说《我的两家房东》、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浣》、阮章竞的长诗《漳河水》、华山的报告文学《承德撤退》、《解放四平街》、《踏破辽河千里雪》、《英雄的十月》……等等作品,都是在毛泽东《讲话》精神指引下,在延安文学运动的影响下所涌现的重要成果,标志着解放区文学运动的发展和水准。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1: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