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廖仲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廖仲恺1877—1925

广东归善(今惠阳)人
同盟会员。国民党左派领袖之一,为我国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著名政治家。力赞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国民党改组后,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政治委员,先后兼任工人部长、农民部长、黄埔军校党代表等要职。中山先生逝世后,在广州被国民党右派暗杀。
原名:恩煦
字:仲恺
笔名:无首、渊实、屠富
别名:夹白、夷白、独夫

廖仲恺1877—1925

廖仲恺


民主革命家,原名恩煦,又名夷白,以字行,广东惠阳人。出生于美国华侨家庭。1893年回国。1902年赴日本留学,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1905年参加同盟会,任总部会计长,并被选为中国留学生会会长。1908至1909年,先后潜回天津和吉林开展革命活动。1909年回北京参加留学生科举考试,考中法政科举人。1911年武昌首义后,任广东军政府总参议,兼理财政。不久,被派为南北议和的南方革命政府代表。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随孙中山亡命日本。1914年任中华革命党财政部副部长。1916年回国,协助孙中山开展反袁、护法斗争。1919年和朱执信等创办《建设》杂志。1921年在孙中山的非常大总统府任财政部次长,并任广东省财政厅长。1922年受孙中山委托,到日本与苏俄代表越飞会谈,拥护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和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3年担任大元帅大本营财政部长和广东省省长。1924年国民党改组后,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政治委员会委员,并先后兼任中国国民党工人部长、农民部长,黄埔军官学校党代表,军需总监和大元帅大本营秘书长等职。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忠实地执行孙中山的遗言,坚决贯彻革命的三大政策。同年3月和5月,参加了讨伐陈炯明的东征战争和镇压杨希闵、刘震寰的叛乱。同年8月20日,在广州被国民党右派暗杀。1935年遗体移葬于南京紫金山孙中山陵侧。

廖仲恺

廖党代表纪念刊
追悼廖仲恺陈秋霖先生纪念册
蒋中正等
广东各界追悼廖、
陈先生大会编
黄埔军校1925年版54页
1925年版
廖仲恺先生哀思录 1925年版128页
廖仲恺先生哀思录仲恺先生纪念筹备
委员会
1925年11月版116页
廖仲恺先生传略
廖党代表仲恺先生殉难一周年纪念册
汪精卫
中央军事政治学
校入伍生政治
部编
1925年著者自刊
1926年版
廖公不死 上海市第一区全体党员追悼大会版8
纪念廖仲恺先生中国共产党广东区
执行委员会
广州国光书店1926年版18页
廖陈二公殉国周年纪念册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等编印1926年版
40页
廖仲恺先生纪念哀思录
廖仲恺先生传略(汪精卫先生演讲集附)
 仲恺先生纪念筹备委员会编印54页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委北京执行部辑印
1926年版84页
廖仲恺先生逝世周年纪念特刊乾甫等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1926年8月
版92页
廖仲恺哀思录
廖仲恺先生殉国三周年纪念册
 三民出版部1926年版130页
中国国民党浙江省党务指导委员会宣传部
编印1928年8月版70页
廖仲恺先生殉国四周年纪念刊 中国国民党浙江省党务指导委员会宣传部
编印1929年8月版19页
先烈廖仲恺先生殉国纪念日
朱执信、廖仲恺
民团周刊社编
何伯言
1939年4月版20页
重庆出版社1945年6月版54页,青年出
版社1946年版66页
回忆孙中山和廖仲恺何香凝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年版40页,三联书
店1978年8月版79页
廖仲恺传尚明轩北京出版社1982年8月版216页、1985
年7月版216页
廖仲恺先生殉难资料及哀思录 (台湾)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
第三辑(总25)影印本
廖仲恺传
国民党左派的旗帜——廖仲恺
纪念廖仲恺先生
历史转折年代的光辉形象——“五四”前后的廖
仲恺
朱星鹤
姜义华
何霜雪
陈旭麓 林炯如
(台湾)近代中国杂志社1983年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版141页
中央日报(武汉)1927年8月20日
文汇报1979年11月16日
民主革命家廖仲恺先生吴恩壮等羊城晚报1980年10月7日

廖仲恺尚明轩光明日报1981年10月25日,中华民国史
资料丛稿·人物传记第1辑第1页,民国
人物传第2卷第1页,星汉灿烂——周
恩来选集(上卷)中的烈士传略第1页
廖仲恺和首次国共合作
廖仲恺遇难当日见闻——记杨晓风老人的回忆
廖仲恺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功垂青史
省港大罢工中的廖仲恺先生
中国国民党革命派的光辉旗帜
廖仲恺被刺内幕
廖仲恺先生二三事
廖仲恺——同中国共产党人真诚合作的楷模
呜呼廖先生之死
尚明轩等
赵君谋等
张其光
胡应球
王昆仑
郑卓
尚明轩
赵润桥 阎树恒
邓中夏
人民日报1982年8月20日
羊城晚报1982年8月20日
南方日报1982年8月20日
广州日报1982年8月23日
团结报1982年8月28日
人民政协报1983年4月20日
华声报1983年10月9日
团结报1985年3月23日
工人之路1925年59期,邓中夏文集第
156页
悼廖仲恺先生代英中国青年1925年90期,恽代英文集(下
卷)第717页
廖仲恺先生殉难周年纪念特号
回忆我亲爱的父亲——廖仲恺
略论廖仲恺
廖仲恺、胡汉民、张人傑
撰写《廖仲恺先生年谱》引用的重要史料
狙击丧生廖仲恺
廖仲恺(1878-1925)
刘少奇等
廖梦醒
余炎光
雷啸岑
陈福霖
胡耐安
蒋永敬
工人之路1926年412期
中国工人1957年8期
历史教学1964年1期
*中外杂志1971年9卷2期
*传记文学1972年21卷6期
*中外杂志1975年17卷5期
*传记文学1975年27卷2期,*民国人物
小传第2卷第256页
廖仲恺传 *夏潮1977年2卷5期
革命理财家廖仲恺烈士
廖仲恺传略
廖仲恺与工农运动
简论廖仲恺
陈公博回忆录《苦笑录》选载:廖仲恺被刺
心园
尚明轩等
余炎光
黄海泉
*今日中国1979年97期
武汉师院学报1980年1—2期
学术月刊1980年3期
北方论丛1980年5期
书林1981年4期
“无产阶级的好朋友”廖仲恺
廖仲恺事略
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廖仲恺
孙中山的好助手廖仲恺
民主革命活动家廖仲恺
纪念廖仲恺先生逝世五十七周年特辑
尚明轩 王磊
丁身尊
王荣
吴恩壮等
黄史民
人文杂志1981年5期
中学历史教学1981年5期
教学与研究1982年1期
今昔谈1982年2期
历史知识1982年3期
*传记文学1982年41卷3期
廖仲恺与辛亥革命陈华新广州师院学报1982年3—4期,广东文博
1983年2期
廖仲恺和第一次国共合作
廖仲恺和何香凝(上、下)
略论廖仲恺及其政治思想
回忆廖仲恺
廖仲恺在平定广州商团叛乱中的革命立场和态
度初探
余炎光
慰南
须立
何香凝
李益然
暨南学报1982年4期
文物天地1982年4—5期
江淮论坛1982年5期
集萃1982年5期
江西社会科学1982年6期
廖仲恺与省港大罢工
廖仲恺和“三大政策”
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终生——寥仲恺何香凝革命
事迹述略
李益然
余炎光
余炎光
中学历史教学1982年6期
广东文博1983年2期
暨南学报1983年4期
我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廖仲恺传略
廖仲恺在吉林
廖仲恺与中国革命
廖仲恺与黄埔军校
廖仲恺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重大贡献
沈平整理
孟东风
余炎光
贺跃夫
尹书博
革命烈士传通讯1984年1期
史学简报1984年9期
暨南学报1985年1期
江西社会科学1985年2期
许昌师专学报1985年4期

廖仲恺是中国共产党人真诚合作的典范
论廖仲恺何香凝的革命情谊及其发展
廖仲恺与何香凝的战友情谊——纪念廖仲恺殉
难六十周年
阎树恒
尚明轩
尚明轩
东北师大学报1985年5期
天津社会科学1985年6期
中国建设1985年8期
廖仲恺、何香凝事略尚明轩历史教学1985年9期,双清文集(上册)第
1页
廖仲恺事迹记述龙裔禧 罗醒等广东文史资料孙中山与辛亥革命资料专辑
第164页
廖仲恺和国民党“一大”余炎光广东文史资料第42辑第279页,中国国民
党“一大”六十周年纪念论文集第137
页,中国国民党“一大”史料专辑第279
廖仲恺崔玉琴中外历史名人传略(中国近现代部分)第
380页
廖仲恺(1877-1925) 中共党史事件人物录第666页
廖仲恺(1878-1925)
廖仲恺
廖仲恺(1877-1925)
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廖仲恺
劝君莫惜头颅贵 留得中华史上名——杰出的
民主革命家廖仲恺何香凝夫妇
贾逸君
辛安亭
张敏孝
李益然
翟厚良
中华民国名人传(上册)革命先烈第102页
中国历史人物第362页
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人物简介第462页
中国近代史研究论丛第246页
中国近代爱国者百人传第322页
廖仲恺及其政治思想须立中国现代史学会第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
编第234页
“人生最重是精神”——寥仲恺和何香凝
廖仲恺传
新闻界名人介绍:廖仲恺(1877-1925)
王国荣
邹鲁
中国现代爱国者的故事第84页
中国国民党史稿第6册第1586页
中国新闻年鉴(1983)第576页
廖仲恺遇害事略及其感想——在国民党第二次
全国代表大会上讲话
何香凝双清文集(下册)第27页
廖仲恺之死因
廖先生被囚
廖仲恺(1877-1925)
廖仲恺
复兴党国的元勋廖仲恺
国民党改组前后的廖仲恺与孙中山
廖仲恺先生与工农政策
廖仲恺扶助工农运动
廖仲恺先生被刺前后
“无产阶级的好朋友”廖仲恺
廖仲恺——国民党的左派模范
革命风范启后人——辛亥风云中的廖仲恺、何
香凝
何香凝
何香凝
庄葳等
谭慧生
梁乙真
陈锡祺
刘少奇
罗醒
罗翼群
李志等
张太雷
近溪
双清文集(下册)第69页
双清文集(下册)第377页
古今中外三百名人第290页
*民国伟人传记第136页
民族英雄百人传第299页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论集第193页
刘少奇选集(上卷)第4页
全国文史资料选辑第85辑第1页
全国文史资料选辑第85辑第12页
近代爱国人物剪影第272页
张太雷文集第209页
辛亥风云第24页
廖仲恺(1878-1925)
廖仲恺与1924-1925年广东劳工运动
戴晋新
陈福霖供稿
江枫译
*环华百科全书第7册第167页
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5辑第266页
廖仲恺评传
廖仲恺与黄埔军校
廖仲恺
袁伟时
恽代英
岭南历代思想家评传第433页
恽代英文集(下卷)第830页
*革命人物志第7集第193页
廖仲恺(1877-1925)
廖仲恺传
沈平革命烈士传第1集第73页
*革命先烈传记第111页
廖仲恺
廖仲恺
廖仲恺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廖仲恺
胡遯园
余牧人
卫发洲
何香凝
*贤不肖传第12页
党国名人传第37页
黄埔军校名人传略第1卷第25页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黄埔军校第38页

廖仲恺(1877—1925)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5卷第305页
哀悼廖仲恺先生戴季陶*戴季陶先生文存第3册第972页

廖仲恺

廖仲恺和何香凝
孙中山、廖仲恺与中国革命
周兴梁
(美)陈福霖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311页
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324页
廖仲恺年谱(美)陈福霖 余炎
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454页
廖仲恺为振兴中华所建立的历史功勋——纪念
廖仲恺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蒙光励广东侨报1987年4月22日
廖仲恺与第一次国共合作
为中国民主革命献身的著名革命家——纪念廖
仲恺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蒙光励
张磊
羊城晚报1987年4月22日
羊城晚报1987年4月22日
促进国共真诚合作的光辉典范——纪念廖仲恺
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华声报1987年4月24日
我省各界昨日隆重集会,纪念廖仲恺先生诞辰
一百一十周年(附:杨尚昆讲话)
 南方日报1987年4月24日
功勋卓著,风范长存——纪念廖仲恺先生诞辰
一百一十周年
屈武团结报1987年4月25日
廖仲恺与罗翼群
在廖仲恺铜像揭幕典礼的讲话(一九八七年四
月二十三日)
罗冠群
屈武
团结报1987年4月25日
团结报1987年5月2日
廖仲恺与何香凝在东京
廖仲恺的富国裕民经济建设思想
廖仲恺先生的夫人何香凝在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一九五五年八月二十日)
吴恩壮
兴梁
华声报1987年5月12日
团结报1990年7月14日
新华月报1955年9期
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宋庆龄在廖仲恺先
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开幕词(一九
五五年八月二十日)
 新华月报1955年9期

中国共产党代表林伯渠在廖仲恺先生逝世三十
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一九五五年八月二
十日)
 新华月报1955年9期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代表谭平山在廖仲恺先
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一九五
五年八月二十日)
 新华月报1955年9期
廖仲恺
孙中山北上后的廖仲恺
廖仲恺与黄埔建军
沈平
王怀洲
王怀洲
中华英烈1986年1期
广州研究1986年10期
民国档案1987年1期,广州师院学报1987
年1期
《廖仲恺评传》选登(1—4)
二十世纪初廖仲恺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廖仲恺与《民报》
廖仲恺与第一次国共合作
廖仲恺是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最出力者
试论廖仲恺的社会主义思想
廖仲恺对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
廖仲恺与大革命时期广西统一
试论廖仲恺晚年思想的根本转变
廖仲恺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试论廖仲恺对民生主义的宣传、实践和发展
对民权主义的发挥与实施——《廖仲恺评传》选
登(五)
黄海泉
黄珩
陈华新
方式光
吴赐禄
冯鉴川
李益然
谭肇毅
陈璐等
陈华新 丁旭光
张作耀
黄海泉
北方论丛1987年1—4期
岭南文史1987年2期
广东社会科学1987年2期
广东社会科学1987年2期
广州师院学报1987年3期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3期
学术研究1987年4期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4期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4期
近代史研究1987年5期
近代史研究1987年5期
北方论丛1987年6期
廖仲恺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贡献
廖仲恺与国民党内的党争
略论廖仲恺与孙中山的关系
廖仲恺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廖仲恺与首次国共合作
日本学者在廖仲恺研究中的新发现
廖仲恺经济思想探析
廖仲恺辛亥革命时期的理财活动
廖仲恺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作用和地位
廖仲恺维护国共联合战线的努力与贡献
廖仲恺的爱国主义思想
廖仲恺与国共合作
论廖仲恺的政治思想
越飞、廖仲恺会谈时间考
孙中山给廖仲恺六封信质疑
论“五四”前廖仲恺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廖(仲恺)案之谜
廖仲恺1924年若干史实考
廖仲恺何香凝学术研讨会述评
廖仲恺与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
廖仲恺在工农两大会联合开幕式上演说考
论大革命时期廖仲恺的社会主义思想
廖仲恺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贡献
廖仲恺研究新见
廖仲恺经济思想初探
论廖仲恺爱国主义的内涵及特色
第一次国共合作初期的廖仲恺
廖仲恺与第一次国共合作
析廖仲恺与南社柳亚子的情缘
廖仲恺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作用
郑则民
贺跃夫
黄彦
余炎光
阎树桓
齐福霖
谢大伟
周兴樑
潘荣等
周兴樑
萸志斌
李梦堂
张光宇
王静
王耿雄
宋士堂
陶季邑
司马文韬
张磊
吴雁南
古贤
陶季邑
周兴樑
莫志斌
李敬晶
周兴樑
王怀洲
成国银
曾景忠
施家福
近代史研究1987年6期
广州研究1987年7期
广州研究1987年7期
岭南文史1988年1期
蒲峪学刊1988年1期
近代史研究1988年2期
佛山大学佛山师专学报1988年3期
贵州社会科学1988年8期
天津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2期
贵州社会科学1989年10期
衡阳师专学报1990年1期
历史教学1990年1期
武汉大学学报1990年1期
党史研究资料1990年5期
民国档案1991年3期
历史档案1991年4期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3期
近代史研究1992年4期
广东社会科学1993年5期
学术研究1993年5期
近代史研究1993年6期
广东社会科学1993年6期
贵州社会科学1994年1期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2期
北方论丛1995年3期
中山大学学报1998年2期
广东社会科学1998年4期
党史研究与教学1998年5期
广东社会科学1999年1期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2期

廖仲恺:喋血惠州馆
廖仲恺
民主革命家廖仲恺纪念诞辰120周年
廖仲恺(1877—1925)
廖仲恺被刺的前后
廖仲恺先生传略
国民党左派的旗帜——廖仲恺
回忆廖仲恺
廖仲恺(1877—1925)
孙中山革命志愿的继承者廖仲恺
文同主编
王怀洲
李维民主编
范济国
包惠僧
汪兆铭
尚明轩吴琴
何香凝
廖盖隆等主编
人类档案——中外名人之死第308互
中共党史人物传第36卷第233页
中国人物年鉴(1998)第368页
中国革命史人物传略第343页
包惠僧回忆录第178页
民国人物碑传集第157页
民国著名人物传第1卷第175页
回忆孙中山和廖仲恺第23页
现代中国政界要人传略大全第917页
振兴中华的先驱(第二辑)第303页

1

(词)清·廖仲恺

含笑东风侧,飘零一夕伤。

不防春燕与商量。

好藉衔泥随拾上雕梁。

芳意辞花萼,空铃护子房。

也知没分嗅余香。

任逐马蹄尘过别家墙。


1

(词)清·廖仲恺

许君志澄服官广州时,由余作伐与承麓侄女订婚。壬戌九月,余因事付日本,约与俱东,以十月二十四日在中国使署行合卺礼。赋此催妆,并祝偕老。

节楼天际。

挹尽风光丽。

丛菊笑,山枫醉。

秋色湛蓬莱,良夜谐人事。

劳月老,不辞红线牵千里。

璧合成双美,阿娇归学士。

瑶瑟弄,华堂启。

翩翩鸾凤集。

息息心情契。

齐按拍,高声为唱千秋岁。


1

(词)清·廖仲恺

万里长江排闼入,画帘高卷秋阴。

西风芦鲙耐人寻。

天涯呖遍,依旧故人心。

笛声频唱江南好,却怜景物萧森。

烽烟寂处漫登临。

吴山楚水,霸气易消沉。


1

(词)清·廖仲恺

迭阁层栏倚晚风。山上烟笼。

江上霞红。兴亡阅遍古今同。

文只雕虫。技只屠龙。

莫问当年旧主公。昔日名隆。

今日楼空。跳梁小鼠穴其中。

昼静潜踪。夜尽穿墉。


1

(词)清·廖仲恺

潇湘不到。

枫荻萧飕,天涯谁共清悄。

旧约重寻,几点低徊云表。

西风别情易冷,恁团圞、夜阑犹照。

平远处,认林疏濑浅。

烟苍波淼。

镇日横空绝叫。

且莫讯、前踪雪泥多少。

去为春残,来更月寒秋老。

相思寄将何所,早分付、水乡芦蓼。

关塞恨、一行行书也难了。


2

(词)清·廖仲恺

未合丹青老。

剧怜他铜驼饮泣,画才徒抱。

丘壑移来抒胸臆,错节盘根写照。

想握笔、愁肠萦绕。

国破家亡余墨泪,洒淋漓、欲夺天工巧。

缣尺幅,碧纱罩。

繁华歇尽何须吊。

且由他嫣红姹紫,一春收了。

地老天荒浑不管。

空谷苍松独啸。

经几度风狂霜峭。

如此江山归寂寞,漫题名、似哭还同笑。

诗四句,古今悼。

(词)清·廖仲恺

讽世依盲瞽。

一声声、街谈巷话,深然成趣。

香草美人知何托,歌哭凭君听取。

闻复瓿、文章几许。

瓦缶繁弦齐竞响,绕梁间、三日犹难去。

聆粤调,胜金缕。

曲终奚必周郎顾。

且仿来,蛮音鴃舌,痴儿騃女。

廿四桥箫吹明月,那抵低吟清赋。

怕莫解,天涯凄苦。

手抱琵琶遮半面,触伤心、岂独商人妇。

珠海夜,漫如故。


1

(词)清·廖仲恺

傍城根,倩痕纤影,亭亭初擢清渌。

针芒如许禁磨折,风雨晦明相属。

青簇簇。

便燕蹴莺翻,也衬松篁绿。

春浓野沃,想宝汉茶寮,北国酒肆,有客泛醽醁。

田间路。

到处疏篱断续。

依山邻结茅屋。

斜阳芳草无聊赖,静悄觑人耕读。

堪避俗。

祗燕子,殷勤归傍檐前宿。

生涯自足。

趁茗灶烟销,瓮窗日暖,一枕昼眠熟。


1

(词)清·廖仲恺

春归腊照惊孤凤。

年来年去愁迎送。

边冷雪如尘。

随风狂扑人。

拥衾寻梦睡。

梦也无寻处。

便许到家乡,楼头少靓妆。


1

(词)清·廖仲恺

燕钗蝉鬓重围绕,便值销魂。

不敢销魂。

留取心情付与君。

残红褪尽春犹炽,一度生嗔。

一度相亲。

一样欢怀未许分。


1

(词)清·廖仲恺

无言瘦损眉痕。

怨黄昏。

博得寒蝉偎抱死生亲。

莫系马,白门下,送行人。

已自不禁憔悴况销魂。


1

(词)清·廖仲恺

狎得风波浑自苦。

朝朝打桨乘潮去。

媚水蒹葭还故故。

烟和雨。

苍茫那是相思处。

散乱飞鸦凄告语。

宵来霜露凋秋树。

者里乾坤谁做主。

君莫诉。

芦中有士侪鸥鹭。


1

(词)清·廖仲恺

江南忆,十一载今朝。

画角吹残珠海月,战云荡漾汉江潮。

人尽识天骄。


1

(词)清·廖仲恺

尺方矾纸丹青染,居然岭东形势。

万壑龙绵,千寻练锁,谁遣江山如此。

苍茫眼底。

有多少荣枯,沧桑人事。

野绿畦黄。

依稀犹是太平世。

滔滔浊流注海,浪花淘不尽。

今古王气,日暝云寒,风翻叶乱,那更萧萧秋意。

孙郎去矣。

只目断鱼珠,几重烟水,天堑长存,恨阴霾未霁。

廖仲恺

廖仲恺

电影剧本。鲁彦周编剧。载《当代》1981年第3期。廖仲恺在1922年至1925年三年间,鼎力协助孙中山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与帝国主义者和反革命分子坚决斗争,为促成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在推进国民革命运动中,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剧本着重刻画了廖仲恺、何香凝的感人形象,气势宏伟、场面壮阔,具有强烈的历史感与时代感。根据该剧本拍摄的电影,获文化部1983年优秀影片二等奖。

☚ 没有航标的河流   第十个弹孔 ☛

廖仲恺

 国民党左派领袖之一。原名恩煦,广东惠阳人。出身于美国华侨家庭。1893年回国,1902年留学日本,1905年参加同盟会,任总部会计长。辛亥革命后,任广东都督府总参议,兼理财政,1921年任广东财政厅厅长,被人们称为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和“荷包”(钱袋)。1922年后,积极协助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4年国民党改组后,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并先后担任中华民国政府的广东省省长、财政部长、工人部长、农民部长以及黄埔军官学校党代表等职。廖仲恺真诚同共产党人合作,积极推动工农运动,他担任省港罢工委员会顾问,为罢工工人筹款,同英帝国主义者交涉,争取各界声援。孙中山逝世后,他坚决执行三大政策。1925年8月20日在广州被国民党右派暗杀。

廖仲恺 - 可可诗词网

廖仲恺

 广东归善(今惠阳)人。原名恩煦,又名夷白,以字行。生于美国,1893年(光绪十九年)回国。1896年赴香港攻读英语。次年与何香凝结婚。1902年留学日本。1905年参加同盟会,任总部外务部干事。是年被选为中国留日学生会会长。1911年武昌首义后,任广东省军政府总参议兼理财政,旋委为南北议和南方代表。宋教仁被刺后,投身讨袁斗争,亡命日本。1914年任中华革命党财政部副部长。1916年随孙中山回国。1919年与朱执信等在上海创办《建设》杂志,阐发和传播孙中山学说。1921年任广东军政府财政部次长。次年参加孙文越飞会谈,竭诚协助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3年任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筹划改组国民党。1924年国民党改组后,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政治委员会委员。历任国民党中央工人部长、农民部长、黄埔军校党代表,广东省省长、财政部部长、军需总监、大元帅大本营秘书长等职。孙中山逝世后,忠实执行三大政策,1925年8月20日被国民党右派暗杀。著作编有《廖仲恺集》。
廖仲恺

廖仲恺1877—1925Liao Zhongkai

国民党左派领袖。原名恩煦, 又名夷白,字仲恺。广东归善(今惠阳)人。出身旅美华侨家庭。少年就读于美国,1893年回国。1902年留学日本。1905年加入同盟会,任总部会计长。辛亥革命后,任广东都督府总参议兼理财政。1914年中华革命党在东京成立, 任财政部副部长。协助孙中山从事反袁、护法斗争。1919年与朱执信等在上海创办《建设》杂志。同年10月,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国民党, 任财政部主任。1921年任广东军政府财政部次长兼广东省财政厅长。1922年代表孙中山与苏俄代表越飞会谈,翌年发表了《孙文越飞宣言》。1923年任广东省省长、大元帅府秘书长、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积极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1924年国民党改组后,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并先后担任工人部长、农民部长、黄埔军校党代表、广东省省长、财政部部长、军需总监等职。1925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后,又兼任了国民政府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国民革命军总党代表等职。孙中山逝世后,坚决执行三大政策,同共产党亲密合作,支持工农革命运动。1925年8月20日,在广州被国民党右派暗杀。

☚ 汪精卫   林伯渠 ☛
廖仲恺

廖仲恺1877—1925Liaozhongkai

国民党左派。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原籍广东惠阳。1877年(光绪三年)4月23日出生于美国旧金山。1902年赴日本留学,先后入早稻田大学、中央大学攻读政治经济。1903年9月在东京拜会孙中山,随即参加民主革命运动。1905年参加中国同盟会,为最早的会员之一。辛亥革命后,任广东都督府总参议,兼理财政。1921年任广东财政厅厅长。1922年后,协助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4年国民党改组后,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并先后担任工人部部长、农民部部长、黄埔军校党代表、军需总监等职。孙中山逝世后,坚决维护三大政策。1925年8月20日在广州被国民党右派暗杀。著作编有《廖仲恺集》等。

☚ 珍妃   陈独秀 ☛

廖仲恺1877—1925

国民党左派领袖之一。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广东归善(今惠阳)人,出身于美国华侨家庭。1905年参加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任广东都督府总参议,兼理财政。1921年任广东省财政厅长。1922年后,积极协助孙中山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国民党改组后,被选为中央执委会常委,历任工人部长、农民部长、黄埔军校党代表、广东省长、财政部长、军需总监等职。孙中山逝世后,坚持三大政策,1925年8月20日在广州被国民党右派暗杀。

廖仲恺1877~1925

著名民主革命家。广东惠阳人。原名恩煦,1902年赴日留学。1905年参加中国同盟会,任总部会计长职务。1914年任中华革命党财政部副部长,参加反袁斗争。积极协助孙中山改组中国国民党,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4年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曾任黄埔军校党代表、广东省省长、财政部部长、军需总监等职。积极支持并领导了省港大罢工。是著名的国民党左派。1925年8月20日,被国民党右派暗杀于广州。

廖仲恺

廖仲恺1877—1925

近代民主革命家,国民党左派。原名恩煦,广东惠阳人。出身于美国华侨家庭,1893年回国。1902年赴日本留学,1905年参加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任广东都督府总参议,兼理财政。1921年任广州革命政府财政部次长,广东省财政厅厅长。1922年后,积极协助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3年任孙中山大元帅府财政部部长和广东省省长。1924年国民党改组后,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政治委员会委员,并先后兼任工人部部长、农民部部长、黄埔军官学校党代表、广东省省长、财政部部长、军需总监等职,坚决执行三大政策。1925年8月20日,在广州被国民党右派暗杀。遗著有《廖仲恺集》。

☚ 中国国民党   第一次国共合作 ☛
廖仲恺

廖仲恺1877~1925

原名恩煦,又名夷白,以字行。广东惠阳人。出生于美国旧金山。光绪十九年(1893)回国,后去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任总部会计长。以后在孙中山领导下,负责财政、经济、军需等工作。1925年被国民党右派暗杀。廖仲恺在1919年发表《钱币革命与建设》,次年又发表《再论钱币革命》,提出了关于货物本位的理论,指出纸币流通是社会进化的必然结果,但纸币应以重要货物为本位。重要货物包括贵金属与生活必需品。这些货物只用为准备,以同价额的钱币流通于市场。政府买卖准备货物,价低者多购,价高者少购,以维持货物之间的“平价”,还可以将在某地已经过剩的货物运到不足的地区销售。政府买卖准备货物的盈余,代表这种盈余的纸币可以用来发展生产。

☚ 蒋抑卮   秦润卿 ☛
廖仲恺

廖仲恺1877—1925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杰出政治活动家、宣传家。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广东惠阳人。出身旅美华工家庭,1893年回国,1902年赴日留学,1903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同盟会成立后,任该会总部执行部外务科负责人,中国留学生会会长,成为孙中山的亲密战友。以屠富、渊实、无首等笔名,为《民报》撰写了9篇文章,大多为译文,向读者介绍资产阶级经济学者关于土地问题的学说,介绍了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和无政府主义者的斗争,是中国最早热情介绍社会主义学说者之一。1908年潜回国内从事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后积极协助孙中山从事反袁、护法斗争,改组国民党,建立黄埔军校,担任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的财政部长、工人部长、农民部长、黄埔军校代表等职。1925年被右派指使暴徒暗杀。他坚决拥护和执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热情宣传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和国民党右派进行不调和的斗争,是国民党左派的旗帜。除《民报》外,他还为《建设》《星期评论》《民国日报》撰写过许多宣传三民主义,特别是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文章,是孙中山思想的热心宣传者,是一位勇于探索和勇于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资产阶级革命家。

☚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雍正初年“小抄”失实案 ☛
廖仲恺

廖仲恺1877—1925

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广东惠阳人。出生于美国旧金山。光绪十九年 (1893年) 回国。1902年赴日本留学,结交有志青年,萌发了反清的革命思想。辛亥革命后成为孙中山的得力助手。1919年在上海参加创办《建设》杂志,积极阐发和宣传孙中山的学说。1922年受孙中山委托,同苏联代表越飞会谈。之后,进一步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竭诚拥护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协助孙中山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反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右派。于国民党改组前后,在与中国共产党人的接触中,思想上深受影响,成为更加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孙中山逝世后继续坚持三大政策,与国民党右派展开了更加激烈的斗争,1925年8月被国民党右派指使的暴徒刺杀。著作有《廖仲恺集》。重视生产与消费关系的探讨,认为“原夫生产之事,结果由于人工,而目的在于消费”(《廖仲恺集》,《消费合作社概论》),既然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二者就必须相适合,即“使需要和供给相符” (同上书,《中国实业的现状及产业落后的原因》)。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与消费相背离的原因在于“资本家之生产,是为自己利益而生产的,至于消费者那方面之利害如何,他却不顾” (同上书,《各派社会主义与中国》序); 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是社会全体生产的,为消费而生产的,生产之利,不归一人,而归社会”,所以“无偏枯之病” (同上)。主张以振兴实业来解决中国生产不足和扩大消费能力,并建立消费合作社,为“趋于共产的社会主义” (同上书,《消费合作社概论》) 奠基础。认为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生产的增长,人口增加不会出现地不够养人的问题。承认中国存在民穷财尽的现状,但不归结于人满之患,认为既有政治和财产制度上的原因,也因为“人民没有移动的自由”,许多宝藏尚无人开发,“生产没有调剂的方便”,不能做到“有无相通”,未把“新思想灌输进一般的国民脑筋里” (同上书,《中国人民和领土在新国家建设上之关系》)。主张平均地权以消除民族工商业发展的障碍。把征收地价税作为整理税制的关键,认为征收地价税既可使国家获得稳定的税收,也可废除其他不良之税。主张废弃金银,实行纸币制度。针对当时“钱币制度不立,价格不一,其影响于国民经济及内外贸易者至巨”的情况,明确提出“货物本位”的概念和实施办法。认为钱币的作用其要有三,即“交易之媒介,价格之标准,购买力之贮藏” (同上书,《钱币革命与建设》)。比孙中山、朱执信更明白地指出货币本身实无值,货币价值也就是货币购买力。认为决定价格的要素,主观方面为效用,客观方面为供求关系和生产费用。把货币购买力的产生归结为公众的认定或国家钱法的规定,但也正确地将货币购买力视为历史的产物,认为金银价值变化大,不适宜作为价值标准,实行金币本位制难以适应流通的需要,主张建立货物本位钱币制度,即以各种货物作为钱币的本位,而以纸币代表流通。认为实行货物本位可以消除金属钱币作本位购买力高下不一的弊病。反复强调纸币的发行要与准备商品相适应,以同额之纸币出,即以同额之货物入,同额之准备货物减,同额之流通纸币消,务使纸币流通与准备商品达到均衡,纸币流通要与社会需要生产情况相适应,不能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和非生产性的消耗等。从理论上说,以多种货物作本位币,等于回复到扩大价值形态,价值形态还没有结晶,实际上就是取消货币; 从实践上说,则是复本位制的扩大形式。实行多种货物本位,其结果将更加造成币制的混乱。

☚ 朱执信   马寅初 ☛

廖仲恺1877—1925

民主革命时期著名政治家、国民党左派。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恺,笔名屠富、渊实。祖籍广东归善(今惠阳),1877年4月23日出生于美国旧金山。父竹宾是归善客家人,早年美国经商,后任职于美国旧金山汇丰银行。他少时在美国读书,十六岁时随母回国,入家乡私塾, 研读经史策论。1896年转赴香港, 攻读英语。1897年10月末,在广州与何香凝结婚。1902年去日本留学,先后入早稻田大学经济预科和中央大学政治经济科学习。次年9月在东京结识孙中山。1904年奉孙中山之命,潜回天津联络革命志士,筹设机关,进行秘密活动。1905年9月,经何香凝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担任同盟会总部外务部干事。同年,被选为中国留日学生会会长,从事发展革命力量的活动。1909年夏,在日本中央大学毕业后返回广州。同年,赴北京参加留学生科举考试,中法政科举人。后被清廷派赴东北,在吉林巡抚陈昭常幕下任翻译等工作。1911年武昌起义后,担任广东省军政府总参议, 兼理财政。不久,被南方革命政府派为南北和议会议代表。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随孙中山再度亡命日本。1916年回国,奔走于上海、广州等地,协助孙中山从事反袁、护法斗争。1919年与朱执信等在上海创办《建设》杂志,传播孙中山学说。1921年孙中山回粤就任中华民国政府非常大总统,他担任财政部次长、广东省财政厅长。次年6月,陈炯明叛变,被陈囚于广州西郊石井兵工厂,经何香凝营救,于8月脱险。9月,受孙中山委托,到日本东京与苏俄代表越飞举行会谈,为后来发表的《孙文越飞宣言》做好准备。1923年春, 孙中山重回广州就任陆军大元帅,他先后担任大元帅大本营财政部长和广东省长。国民党改组后,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政治委员会委员,除继续担任财政部长和广东省长外,还兼任国民党工人部长、国民党农民部长、黄埔军校党代表、军需总监、大元帅大本营秘书长等职。1925年8月20日遭国民党右派指使的特务暗杀。遗体于同年9月1日安葬在广州驷马岗朱执信墓左侧。1935年9月1日移葬于南京紫金山孙中山陵侧。

廖仲恺1877—1925

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恺,笔名屠富、渊实。广东归善(今惠阳)人。生于美国旧金山,少年就读美国。1902年赴日留学。1903年结识孙中山。1905年9月参加同盟会,任总部外务部干事。1909年回国后考中法政科举人,派作吉林巡抚陈昭常翻译等工作。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任广东军政府总参议,兼理财政。1914年参加组织中华革命党,任财政部副部长,主持部务。1919年12月参加组织中国国民党。先后任国民党财务部主任、大元帅府财政部长和秘书长、广东省省长、国民党临时中央委员。1924年1月国民党改组后,先后任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工人部部长、黄埔军校代理委员长和中国国民党党代表、大元帅大本营秘书长、军需总监、农民部部长。1925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后,任国民政府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国民革命军总党代表等职。1925年8月20日偕何香凝到广州惠馆国民党中央党部参加国民党常务会议时,被国民党右派指使的暴徒暗杀身死。

廖仲恺

廖仲恺

原名恩煦,广东归善(今惠阳人)人,1877年生。日本早稻田大学经济预科、中央大学政治经济科毕业。1904年在天津进行秘密活动。1905年9月加入中国同盟会,任总部外事部干事;同年当选为中国留日学生会会长。1908年在天津、吉林从事革命活动。1909年中法政科举人,后在吉林任职。1911年任广东省军政府总参议兼理财政。不久任南北议和南方代表。1913年二次革命后去日本。1914年任中华革命党财政部副部长。1916年4月在上海、广东等地,协助孙中山从事反袁活动。1917年7月参加护法运动;9月任军政府财政部次长。1919年8月与朱执信在上海创办 《建设》杂志,任编辑。1921年5月任中华民国政府非常大总统府财政部次长兼广东省财政厅长。1923年3月任大元帅大本营财政部部长; 4月任劳军使; 6月任广东省省长; 10月筹划改组国民党,后任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 11月任大本营参议,并至上海与国民党各省支部商讨改组问题,成立上海临时执行委员会,负责改组工作。1924年1月当选为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2月任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代委员长; 4月任法制委员会委员,续任广东省省长; 5月任黄埔军校党代表; 6月任财政委员会委员; 7月任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 8月任中央银行董事; 9月任财政部长兼军需总监;并兼广东省财政厅厅长,并先后任国民党工人部部长,国民党农民部部长;同年任镇压商团叛乱革命委员会委员。1925年6月任省港大罢工罢工委员会顾问;7月任广州国民政府委员兼财政部部长,军事委员会委员; 同月任广东省省务会议委员兼财政厅厅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党代表;同年8月20日与何香凝参加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在中央党部门前被刺杀。著作 《收入廖仲恺文集》 等。

☚ 廖正豪   廖运泽 ☛
0000566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0: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