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心理学/康复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利用积极心理因素促进康复/脑机能康复 ☚ 影响药物作用的心理因素 康复心理学 ☛
康复心理学 康复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设施,协助残疾者、患者或老年人消除因残疾、病患或器官及功能缺陷等所造成的心理学问题,以便最大限度地恢复其适应能力的医学心理学分支。康复即恢复到原来正常的或良好的状态,英语为rehabilitation。中医传统理论历来十分重视综合治疗和康复心理工作,《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提出并强调不同病情应用不同的综合治疗手段,即所谓“故圣人杂合而治,各得其所宜”,《名医类案》中认为,治疗精神疾病应结合静坐沉思方可取得较好的疗效;还有许多对身心康复有明显效果的传统治疗方法,如气功、太极拳、八段锦等,均是康复医学取之不尽的宝库。国外将康复心理作为专门研究课题和工作任务的标志是:1898年,美国克利夫兰市成立克利夫兰康复中心。此后,美国专门为残疾者草拟了“国家职业康复计划”,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事情。1920年,美国国会为残废军人制定了一项特别职业康复法案,并于1954年进行修订,丰富了康复工作的内容,扩大了服务范围,它将职业康复、社会康复、心理康复及教育康复融为一体,使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也加入了康复医疗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康复医学和康复心理学的发展。以后又发展了许多形式的服务机构,如社区康复中心、康复医院、职业训练中心、监护工厂等,采用多种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技术,使患者、残疾者和老年人的有关心理问题得到改善或解决。十余年来,我国广大心理学工作者也十分重视康复心理学的研究,而且随着康复事业的发展,使康复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更为广泛和深入,其探讨的方面有: ❶制定医疗康复计划,一方面采用物理、工娱及体育疗法使病残者或老年人尽快恢复丧失的功能,另一方面积极给予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使其心理适应功能达到康复所要求的最佳心理状态; ❷对有潜在能力的残疾人给予适当的职业训练,这不仅改善了身心功能,而且也帮助他们获得独立生活的能力; ❸开办监护工厂,使康复对象在特殊照顾环境中从事集体生产劳动,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❹安排各种形式的特殊教育措施,以减轻康复对象的痛苦和困难; ❺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并将它作为康复心理的关键环节; ❻进行心理测验和鉴定,为康复对象提供指导和相应的措施。 ☚ 康复心理学 康复过程中的心理障碍 ☛ 康复心理学 康复心理学康复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康复领域中有关心理问题的学科,它是医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作为医学的分支,它主要研究康复医学中的心理学问题,特别是残疾者的心理现象; 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它把心理学的系统知识应用于康复医学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心理因素对残疾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作用等。因此,康复心理学是康复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残疾的发生常与意外事故或伤病有关,带有很大的突然性,其后果必然直接影响残疾者的健康、生活、学习、职业、家庭和经济收入等。上述因素的综合,将使残疾者带来各种精神创伤,使其产生各种心理需求。此外,某些由于脑损害招致的残疾,可直接引起心理异常现象。因此,检查、评价和矫治残疾者的异常心理现象和行为障碍,使他们重新保持个体心理与环境、社会之间的平衡,是康复医疗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来说,它将决定残疾者康复医疗的成败。 残疾者的心理改变,一般经历: 心理休克、期望恢复、悲伤、防御反应和适应等几个阶段。心理改变主要集中表现在对残疾的态度上。残疾者的心理改变程度,与环境和社会因素有关,也与残疾者的残疾前心理特征 (尤其是人格、情绪等类型)有关。常见的异常心理反应有: ❶抑郁: 对前途悲观失望,情绪沮丧,精神淡漠。对生活和周围环境缺乏兴趣,对康复医疗缺乏信心、自觉性和积极性。伴有失眠、体重减轻、便秘、食欲减退、性功能减退或丧失等。存有自卑、自责、自罪感,甚至产生绝望、自杀等消极心念。 ❷否认: 不承认残疾的存在和残疾对身体的影响,甚至极力证明自己是健康的。不承认面临残疾而引起的各种实际问题。不愿接受康复治疗,拒绝他人帮助。不愿按照康复的需要,实事求是地改变生活方式或进行生活和工作上的调整。 ❸焦虑: 除伴有植物神经症状外,还可表现为烦躁、沉思、楞神、惶恐、忐忑不安、不知所措和恐惧等。 ❹愤怒: 常以一些小事情发火,怨天尤人,认为自己的残疾或疾病是不公平的,对亲友、病友,甚至医务人员做毫无理智的发泄,性情乖戾,反复无常,对治疗不合作。 ❺依赖: 过分依赖别人帮助和照料,依赖社会福利的救济,缺乏自立、自强、自尊信念,无限制地向别人提出各种要求,不愿意通过康复锻炼来达到个人生活自理或减少对别人的依赖。 对残疾者进行心理测验,其意义在于: ❶评定残疾者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障碍的性质和程度,为制定心理康复医疗计划提供依据。 ❷根据残疾者在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及时制定和相应调整康复治疗的方式方法,以争取最佳的康复效果。 智力测验是最常用的心理测验,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以及学习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社会环境的适应力等方面内容。人格测验用以评定残疾者的个性特征。此外,还有行为测验、特殊能力测验、记忆量表、焦虑量表和抑郁量表等,用以检查有无知觉障碍(如错觉、幻觉)、思维障碍(如妄想、强迫观念、恐怖症、疑病等)、情绪异常(如抑郁、紧张、焦虑、惊恐、躁狂、敌意、孤独感等)、行为异常和特殊性格等。 心理治疗是指应用心理学的各种技术,通过康复专业人员的言语、表情或行为,或通过某些仪器以及一定的训练程序,使残疾者达到心理和生理功能的部分补偿,以减轻或消除症状,改善心理状态,适应家庭、社会和工作环境,保证康复计划顺利执行,达到预期效果。心理治疗的种类包括支持疗法、精神分析法、催眠疗法和行为纠正疗法等。从形式上来看,有个别治疗和集体治疗之别。 康复心理服务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受过充分训练的心理学专业人员来承担。康复医师和护士等其他康复专业人员也应懂得康复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能初步识别残疾者或患者的心理变化和障碍,及时将他们介绍到康复心理科会诊或咨询; 并对心理学工作者制订和实施康复心理治疗计划给予密切的配合。近年来,国外重视研究性功能对康复心理的影响,并把性生活咨询作为康复医学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康复机构可单独成立康复心理学科(室),聘用经过训练的心理学工作者。为了密切康复心理与临床康复的联系,康复心理学工作者可以参加各类疾病和残疾的康复专业治疗组,作为其中的一员,与组内其他康复专业人员配合,参与综合功能评定和制定综合的全面康复治疗计划。 ☚ 康复社会学 康复工程学 ☛ 康复心理学 康复心理学rehabilitation psychology研究残疾人和病人在康复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心理规律的学科。帮助残疾人和病人克服消极心理因素,发挥积极心理因素,唤起乐观积极的情绪,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发挥其机体的代偿能力,使其丧失的功能获得改善,心理创伤获得愈合,从而获得社会再适应能力。主要采用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方法,协助康复对象面对现实生活,重新适应社会。 ☚ 心理康复学 临床心理学 ☛ 康复心理学 康复心理学研究各种康复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问题的学科。主要采用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方法,协助康复对象面对现实生活,重新适应社会。 ☚ 咨询心理学 心理康复学 ☛ 000000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