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应激性和兴奋性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应激性和兴奋性

应激性和兴奋性

自从Glisson十七世纪提出应激性,Brown十八世纪提出兴奋性概念以来,二者是同一的或是各自有其独立的特性,到目前为止还有不同看法。我们认为,可以接受刺激的特性就是应激性; 接受刺激后能产生兴奋的特性称兴奋性。
兴奋过程发展阶段论 Mongold(1926)为了论证应激性、兴奋性的可分,曾从理论上将从接受刺激到产生兴奋这一过程分成接受刺激及领受刺激阶段。Hodgkin(1938)及Grundfest(1954)根据电现象把它分成电紧张变化、局部反应及锋电位三个阶段。锋电位可以肯定是兴奋过程,但前两阶段是应激是兴奋,只从电现象来看是难以得出结论的。作者(1963)分析Weiss式之后,又把刺激发展过程同兴奋发展过程结合起来考虑,把从刺激开始到产生兴奋这一过程分成b阶段及I阶段。在I阶段,强度I同持续时间t结合起来形成It才产生刺激作用,只有强度没有持续时间不能成刺激。所以在这个阶段中,应把I和t结合起来考虑,作者观察到I阶段又分为It是在刺激持续时间很短的情况下,由于不受b的影响才好用;Nassonov用i大到可以忽视b的电流强度作为指标,才能较为正确地反映兴奋性。作者提出的标准时值也是由于去掉了b才好用。上述三项工作都说明只要从i中去掉b,剩下的I才是正确反应兴奋性的,而b不是。从这一论证来看,从i中去掉b所余的I所反映的阶段是兴奋阶段,b是反映产生兴奋之前的阶段,可以叫做应激阶段(就是Hodgkin所说的被动过程阶段)。I所反映的兴奋阶段又可分为It应激性和兴奋性 如上所述,从刺激到兴奋可以分为应激阶段和兴奋阶段,所以有充分理由承认应激性和兴奋性是可分的,也就是应激性是反映应激阶段性质的,而兴奋性是反映兴奋阶段性质的。应激阶段即所谓接受刺激阶段,是由于电位b所引起的电紧张电位的作用(被动过程),开始为钠通道开放作好准备。电刺激达到I阶段,就进入兴奋发展阶段,在It不断增长中引起越来越多的钠孔道开放,局部反应不断增大。刺激电流强度一旦达到It=a后还要经过一个暂短时间(延搁时间),之后钠电流才激增而产生锋电位。延搁时间等于从潜伏期减去利用时的时间,约为1ms。在此期间钾电流和钠电流斗争,钠电流胜,则产生锋电位。这就是狭义的兴奋,即兴奋过程的本质阶段。
正确反映兴奋性的指标 电量达到It=a时就产生锋电位。说明电量a是引起兴奋的动力,它的大小是从数量上反映兴奋性高低的。兴奋性越高,a越小。命名为标准电量。实验证明,它是正确地反映兴奋性的指标,作者(1957)曾提出用标准时值Ti作兴奋性指标,现在从Weiss式分析来看,它是从It=a移项而演变出来的,从式中可以看出,a既然是常数,时间t必然要随I的大小而变化的,因此必须记入这个T是在什么强度I下测定的。所以用Ti表示标准时值。T是测得的时间,i是测得T时所用的电流强度I,二者相乘等于a。从这种记录办法看,说是测标准时值,实际上还是测It=a。既然确定了a反映兴奋性,b反映应激性,所以Lapicque提出的时值是a/b=τ由于受b的影响 (侯宗濂,Nassonov,Schriever),不会正确反映兴奋性; 例如在神经受到麻醉时或在阴极抑制情况下,由于兴奋性降低而a增大,但b增大得更为显著,结果应该延长的时值反而缩短。此时不但没有正确地反映兴奋性的降低,反而表达着兴奋性是在升高。所以时值是不好用的。从Weiss式的分析来看,Lapicque假定i=2b,得出a/b=τ;作者则并不采取任何假定,而是按照平常用的数学演算来分析该式,求得i=I+b及It=a,二者对比可以看出,用后一办法所得结果反映着该式的一般规律,而Lapicque则是假定i=2b时的特殊情况,所以有时就不好用。从数量上看求得时值时所用的电流强度确实是i=2b,但从强度-时间曲线(参见“刺激三要素”的图1)上看,实质上不是2b而是I+b,因为此时从数量上b=I,但从性质上看I反映兴奋而b不是,所以a/b=τ不能代替a/I=t,也就是b的变化不能代替I的变化。这就是说时值受b的影响,不能正确反映兴奋性的实质。
自从Lapicque提出时值可作为兴奋性指标以来(1909),流行于世几十年,三十年代以后由于它不能正确反映组织的兴奋性及其变化情况而受到严厉批判,渐渐很少为人们所应用。但是近年来,好多教科书中还记载了时值,又有复兴之势。这是因为在受到各种影响时,有时a变而b不变,在这种情况下,它就会正确地反映兴奋性的变化,也还有时a变化的程度大于b变化的情况;以及a增大而b反而减小的情况,在这两种情况下它都可以反映兴奋性变化的方向。但a不但从方向上而且从数量上可以反映兴奋性变化,所以它应当受到重视。刺激电量达到a时,局部反应迅即发展成为锋电位。亦即电量a决定锋电位——兴奋本质阶段的产生,它的大小决定兴奋阈的高低,所以用电量a的大小判断兴奋性的高低是极为恰当的。

☚ 刺激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生物电现象 ☛
应激性和兴奋性

应激性和兴奋性irritability and excitability

Glisson 17世纪提出应激性,Brown 18世纪提出兴奋性概念,二者是同义的,但各自有其独立的特性。到目前为止,仍有不同看法。我国著名生理学家侯宗濂教授提出兴奋过程发展阶段论,认为可以把从刺激到兴奋分为应激阶段和兴奋阶段,应激性是反映应激阶段的,而兴奋性是反映兴奋阶段的。应激阶段即接收刺激阶段,受刺激部位膜出现部分去极化,为钠通道开放作好准备。当膜电位降低到阈电位水平时,即进入兴奋阶段,钠通道开放,钠内流激增而产生动作电位。所以,他认为应激性和兴奋性反映了兴奋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可以接收刺激的特性就是应激性;接收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动作电位)的特性称兴奋性。

☚ 自律性的稳定性   兴奋 ☛
0001151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2:3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