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隆舞清代宫廷舞蹈。源于满族早期莽式舞,包括喜起舞 (文舞)扬烈舞(武舞)乾隆时命此名。用于宫中三大节、皇帝大婚等喜庆筵宴,多由王公大臣与同舞者共同起舞,规模浩大,常至百人。 庆隆舞清代宫廷舞蹈,包括喜起舞和扬烈舞,源于莽势舞。乾隆年间命此名。用于宫廷内元旦、万寿节、除夕及皇帝大婚等所举行的盛大筵宴上,多由王公大臣与司舞者共同表演。舞蹈规模颇大,包括乐器伴奏多达百人。 庆隆舞 ☚ 队舞 中国民间舞 ☛ 庆隆舞 庆隆舞清代宫廷乐舞,“清队舞”之一。主要用于皇帝宴享巡酒之时。初名 “蟒式舞”,亦称“玛克式舞”。乾隆八年 (1743年) 被更此名。庆隆舞是由 “扬烈舞” 和 “喜起舞” 两部分组成: “扬烈舞” 由32名演员扮作野兽,其中一半衣黄画布者,一半为衣黑羊皮者,在台上跳跃倒掷。另由8人扮成猎人,骑着 “禺马”,“介胄弓矢,分两翼上,北面一叩,共。周旋驰逐,象八旗”。表演中,有一个猎人射中了一只“野兽”,其余的 “野兽”见状,均被吓得表示驯服,以象征 “武功” 的胜利。该舞为武舞; “喜起舞” 则为双人集体舞,一般在大臣上寿时舞之,舞者着 “朝服仪刀入”,两人一上,舞毕三叩首而退。共22人依次轮换表演。一说为九对双人舞。另有13人伴唱,66人用琵琶、三弦、奚琴、筝、节、拍等乐器在一旁伴奏,总计137人。该舞为文舞。 ☚ 圣武舞 世德舞 ☛ 000038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