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广雅疏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广雅疏证》

训诂学著作。
❶20卷。清王念孙著。《广雅》向无善本,衍脱错误之处很多。此书以明代毕效铭刻本为底本,旁考诸书,订讹补缺,详加校正。勘订讹字578字,先后错乱者123字,正文误入《博雅音》内者19字,《博雅音》内字误入正文者57字,补脱文491字,删衍文39字。全书博引秦汉古训疏通证明《广雅》,根据古音以求古义,触类旁通,不限形体。以音同或音近义同之字相互比证,寻求同源关系。同时,总结了校勘学、训诂学一些重要的原则和方法,为清代训诂、校勘学之杰作。《广雅》经王氏疏证,价值更高,成为继《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后又一部重要的词义训诂著作。最后一卷为王引之续写。淮南书局单行本前有段玉裁序,有咸丰十年(1860年)补刊《皇清经解》本。《广雅疏证》刊行后,作者复加刊定,补正501则,成《广雅疏证补正》。有1929年《殷礼在斯堂丛书》本。
❷又称《广雅义疏》。20卷。清代钱大昭著。桂馥尝叹其精审,当与邵晋涵《尔雅正义》并传。此书重在疏解文字。1939年辅仁大学图书馆据清华大学图书馆藏钞本晒蓝,1940年日本东方静嘉堂文库据钞本影印。

广雅疏证

广雅疏证

训诂著作。清王念孙著。二十卷。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
❶博采古籍,疏通证明《广雅》。如《广雅·释诂》:“潜、丞、沈、溺、涅、湮、渨、沦,没也。”王念孙《疏证》:“潜者,《方言》:‘潜,沈也。楚郢以南曰潜。’涅者,《方言》:‘涅,㲻也。’㲻与溺通。 渨者,《说文》:‘渨,没也。’”
❷补充《广雅》未录的古义。如《广雅·释训》:“陆离,参差也。”王念孙《疏证》:“陆离,长貌。”
❸纠正前人的误解。如《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更名曰黔首。”《说文解字·黑部》:“秦谓民曰黔首。”王念孙《疏证》在《广雅·释诂》“黔首,民也”一条下引用《礼记》《战国策》材料,说明“盖旧有此称,而至秦遂以为定名,非始皇创为之也”。
❹校订《广雅》正文及曹宪的音释。如《广雅· 释诂》:“贰,盈也。”王念孙《疏证》:“贰,各本讹作贷。……今订正。”《广雅疏证》校订原文及音释共一千三百零八处。
《广雅疏证》注释的最大特点是突破字形束缚,以声音通训诂。如《广雅·释地》:“耦,耕也。”王念孙《疏证》:“耦之言偶也。”《广雅·释言》:“踌躇,犹豫也。”王念孙《疏证》:“此双声之相近也。踌、犹,躇、豫为叠韵,踌躇,犹豫为双声。夫双声之字,本因声以见义。”
《广雅疏证》内容广博,注释精审;以古音求古义,不限形体的方法,为训诂学开辟了一条途径。它的价值超过《广雅》本身。该书刊行后,作者又作《补证》,现附于《广雅疏证》之后。

☚ 博雅   埤雅 ☛

广雅疏证

训诂书。二十卷。清·王念孙著。着重以声音通训诂,因古音以求古义。一方面博采群书,旁收众说,校订《广雅》旧本,正其讹误,删其衍文,补其脱漏;一方面又详尽而精确地阐明内容,推演词义,说明词语的通转关系。不仅为后人提供了精博的参考资料,也提供了精确的版本及科学的研究方法,其实际价值超过了《广雅》本身,在训诂学上占有很高的地位。王引之评价此书: “校订甚精,援引甚确,断制甚明,尤善以古音求古义,而旁推交通,辟先儒之阃( kun )奥,作后学之津梁,为自来训诂家所未有。”(见《石臞府君行状》)今有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和1984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本,后附有王念孙《广雅疏证补正》及《词目索引》。

广雅疏证

221 广雅疏证

训诂专著。清代王念孙著。约成书于乾隆辛亥 (1791),刊于嘉庆元年 (1796)。20卷。博搜汉代以前经传,用以注解、证明魏张揖的《广雅》。并旁考诸书,订正《广雅》讹文脱字,标出字义脱漏者。考证精确,多有创见,为众口所誉。其所持“训诂之旨,本于声音”(自序语)的观点,是对重形不重音的旧训诂学的重大突破。由于“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同上),故而使古代经史子集中许多难懂的字都涣然冰释。此书将训诂学推向崭新的历史阶段,是中国语言学走上科学道路的里程碑。

☚ 读书杂志   经传释词 ☛
广雅疏证

《广雅疏证》guangyashuzheng

一部注解广雅的训诂书。清代王念孙编撰。作者用了10年功夫写成,共有10卷,其中第十卷是他的儿子王引之撰写。《广雅疏证》是我国训诂学的重要著作,它对训诂学的贡献比《广雅》本身还要大,可以和许慎的《说文解字》齐名,为当时人所推崇。
此书最大的特点是根据字、词的古音探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作者认为“声近义同,声转义近”。他就是用这种方法对《广雅》逐条进行疏证的。但是,不能把《广雅疏证》看成是依附于《广雅》的附属品,实际上王念孙是假借《广雅》来发挥自己的学术观点,因此,《广雅疏证》比《广雅》有许多发挥和独创的地方。
其次,《广雅疏证》既对曹宪的《博雅音》音释中的讹字、衍文、脱字作了校订,又对文字先后错杂的,正文误入音释,或音释误入正文的都加以改正,并广征博引,阐发了《广雅》的内容。因此《广雅疏证》的出现,不仅是使《广雅》有了较好的善本,而且还为《广雅》提供了精确的解说和丰富的材料。
此外,《广雅疏证》更大的价值是它把小学(语言文字之学)引入一个新的境界,给人们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做学问的方法,也就是说他以形、音、义三者互相沟通的方法来研究文字,运用古音来找出字的古义。他为训诂学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后人给予他极高的评价。

☚ 广雅   经籍纂诂 ☛
广雅疏证

广雅疏证

训诂学著作。十卷。清王念孙撰。王念孙(1744—1832),字怀祖,号石臞。江苏高邮人。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官至永定河道,数年罢归,以著述终老。少承家学,又受业于戴震,于声韵文字训诂之学造诣精深。撰有《读书杂志》等,与其子王引之(1766—1834)被世人称为“高邮二王”。
《广雅》是魏张揖所撰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增广《尔雅》所未备。初,《广雅》未能为世所重,只有隋曹宪为之作音释四卷,名《博雅音》(为避隋炀帝讳,改“广”为“博”)。至清代,《广雅》才受到学者重视。《广雅疏证》成书于嘉庆元年(1796),不久即刻行刊出,广为流传。王念孙著作这部书,“殚精极虑,十年于兹”,校勘正文,疏通古义,能够做到“引伸触类,不限形体”。可以说,这是一部集清代训诂学大成的力作。
王念孙的疏证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校补正文。“据耳目所及,旁考诸书,以校此本”,共校正讹字五百八十,脱者四百九十,衍者三十九,先后错乱者一百二十三,正文误入音内者十九,音内字误入正文者五十七。这种校补或校正虽不能说已恢复《广雅》的隋唐时面目,但较之原本可读性提高极大。二、博考群书,探求原书每字义训的凭据,均一一引证古代典籍。三、举出音同字异或声近(同)义同之字,比其义类,相互证发。作者主张“训诂之旨,本于声音”。所以,他除了字形外,更着重于以“声”求“义”。释双音词,作者也从“声”方面着手。
《广雅疏证》成书后,获得极大声誉,段玉裁在该书序中云:“怀祖氏能以三者(形、音、义)互求,以六者(古形、今形、古音、今音、古义、今义)互求,尤能以古音得经义,盖天下一人而已。”这种评价实不为过。
有嘉庆初刻本,淮南书局本,《皇清经解》本,万有文库本,四部备要本等。1983年5月中华书局据王氏家刻本整理影印。后附《博雅音》及《广雅疏证补正》。最后又有“索引”,便于检索。上海古籍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也曾先后重印。

☚ 尔雅义疏   释名疏证补 ☛
广雅疏证

广雅疏证

(清)王念孙撰。20卷,又补正1卷。作者校注《广雅》,包括:1. 校订明刻本《广雅》的谬误错乱;2.博考群书,探求原书每字义训的依据; 3.以音同或音近义同之字相互比证,寻求音义皆近字的同源关系。此书是《广雅》的最好校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据清嘉庆元年(1796年)初刊本影印、中华书局亦影印点校本(包括《博雅音》及补正)。

☚ 广雅   小尔雅 ☛

广雅疏证

训诂书。清王念孙撰。二十卷。广集汉以前古训,尤善以古音求古义,触类旁通,多所发明。《广雅》素无善本,又旁考诸书,订讹补缺,校勘甚为精确,在训诂学上具有很高的价值,是研究汉语词汇发展史的重要参考著作。

广雅疏证

二十卷。前十八卷为清王念孙著,后二卷署“引之述”,盖念孙存其子习业之说。王念孙(1744—1832),字怀祖,号石臞(又作石渠),江苏高邮县人。清代著名学者,精音韵、文字、训诂之学。乾隆四十年(1775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入四库全书馆,任篆隶分校官。累官至永定河道。少受业于休宁戴震。《广雅疏证》外,尚撰《毛诗群经楚辞古韵谱》二卷、《读书杂志》八十二卷、《说文解字校勘记残稿》二卷、《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疏证》若干卷、《别国方言疏证补》一卷、《释大》一卷、《王氏读说文记》等书,均传于世。王引之(1766—1834)字伯申,号曼卿。念孙子。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授编修,擢侍讲,官至工部尚书。卒谥文简。少受庭训,精音韵、文字、训诂之学。尚著《经义述闻》十五卷、《经传释词》十卷、《字典考证》三十六卷、《春秋名字解诂》二卷等,均传于世。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曰:“戴门后学,名家甚众,而最能光大其业者,莫如金坛段玉裁、高邮王念孙及念孙子引之,故世称‘戴段二王’焉。”阮元《王石臞先生墓志铭》曰:“先生初从戴东原氏受声音、文字、训诂,遂通《尔雅》、《说文》,皆有撰述矣。继而余姚邵学士晋涵为《尔雅正义》,金坛段玉裁为《说文注》,先生遂不再为之,综其经学,纳入《广雅》,撰《广雅疏证》”(《揅经室续集》)。是书写作始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完成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冬。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他又写作了著名的《广雅疏证自序》,对全书进行了总结。《广雅疏证》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对《广雅》的证发阐释,又有超出《广雅》范围者,清焦循《读书三十二赞》谓“高邮王氏,郑许之亚。借张揖书,示人大路”。《疏证》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对《广雅》做了精审校勘。《广雅疏证·自序》曰:“是书之讹脱久矣,今据耳目所及,旁及诸书以校此本,凡字之讹者五百八十、脱者四百九十、衍者三十九、先后错乱者百二十三、正文误入《音》内者十九、《音》内字误入正文者五十七,辄复随条补正,详举所由。”二、充实扩展了《广雅》的内容。《疏证》虽然是疏证《广雅》的,但其内容远非《广雅》所能包括,阮元曰:“此乃借张揖之书以纳诸说,实多张揖所未及知者”(《王石臞先生墓志铭》)。三、对《广雅》的错误,及通行之说的错误,时或加以匡正。四、揭示了《广雅》一书的部分体例。五、对《广雅》进行精审的疏通考证。王氏在疏通考证时,广泛搜集书证;对词义之间“相近”“相通”现象加以深刻阐发;并对语词相反为义现象提出新见解,认为反训原于“相反相因”;对连语的性质有所认识,一改前代训诂学者拆骈为单的传统,从语音入手,把双音连语看作不可分割的整体,认识到一个连语往往写法多种,对这类词审音则涣然冰释,泥形则诘屈难通;对某些事物称名的理据进行探索,提出若干很有价值的说法;王氏以声音通训诂,往往破字立训,申明通假关系,解决了很多疑难问题。如《释诂》:“轸㚜……,方也。”《疏证》曰:“轸与畛通,㚜与域通。”案:“轸”字,戴、段、姚诸人皆不得其解,至王氏破字立训方得确诂,“轸”为“畛”之借字,“畛”为“井田间陌也”(《说文》),引申为“田界”,再引申为“旁侧”之“方”也。 《广韵》中“㚜”“域”同音,“轸㚜”即“畛域”。畛域义为旁侧、边际,故《庄子·秋水篇》云:“泛泛乎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无所畛域”即“无穷”也。《广雅疏证》受到学者的极高赞誉,书还在撰写时,清代著名学者卢文弨就写信给王念孙,计划刊印已成的前几卷。书成之后,更是名满天下,许多人把它比作郦道元的《水经注》,认为《疏证》较《广雅》更有价值。段玉裁《广雅疏证序》云:“小学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六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五。……怀祖氏能以三者互求,以六者互求,尤能以古音得经义,盖天下一人而己矣。”为《广雅》作注是困难的工作,清桂馥曾经指出:“治《广雅》难于《尔雅》。《尔雅》主释经,多正训;《广雅》博及群书,多异义,一;《尔雅》有孙、郭诸旧说;《广雅》惟曹音,二;《尔雅》为训诂家征引,兼有陆氏《释文》;《广雅》散见者少,无善本可据,三也。此非专且久,不易可了”(《广雅疏义序》)。王氏在困难的情况下,所以取得卓越成绩,除了他个人深厚的学养外,采用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云:“然则诸公曷为能有此成绩耶?一言以蔽之曰:用科学的研究法而已。试细读王氏父子之著述,最能表现此等精神。”梁氏概括其治学之法为六步骤:一曰注意、二曰虚己、三曰立说、四曰搜证、五曰断案、六曰推论。王氏研究方法亦有不足之处,赵振铎《读<广雅疏证>》(《中国语文》1979.4)指出其缺点有三:一、术语含混,概念不明;二、缺乏用例,解说尚有不当;三、校勘补正,不尽中肯。《广雅疏证》于嘉庆元年(1796年)完成以后,不久即有刻本问世,先后有家刻、《清经解》、淮南书局、《畿辅丛书》等刊本;又有《四部备要》本,系以家刻本排印;《丛书集成》本,系以《畿辅丛书》本排印;中华书局有1983年影印本,是本据嘉庆年间王氏家刻本,参酌淮南书局和《畿辅丛书》本,由钟宇讯点较,并把王氏《广雅疏证补正》、曹宪《博雅音》附录于后。

广雅疏证

广雅疏证

(清)王念孙撰。山东友谊书社1991年10月出版影印本。2册。影印本系据清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初刊本影印。20卷,又补正1卷。为《广雅》最好的校注本。《广雅》,三国魏张楫撰。为增广《尔雅》之未备,故名。隋代避炀帝杨广讳,曾改名《博雅》,后复用原名。博采经书笺注及《三苍》、《说文》、《方言》诸书,训释名物语词2343条,仿《尔雅》体例编排。本书对明刻本《广雅》的缪误错乱和曹宪的音释作了认真的校订;广采群籍,对原书各条详加解说,探求每字音训的依据;以音同或音近义同之字相互比证,寻求音义皆近字的同源关系。为后人提供了明确的解说和丰富的资料。本书另有中华书局1983年点校本。

☚ 释名疏证补   广雅疏义 ☛
0000057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0:2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