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广济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广济寺 座落在芜湖市赭山风景区西南麓。原名永清寺,又称广济院。始建于唐乾宁年间,唐光化年间署名水清寺。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改名广济寺。明清两朝均有修葺。清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光绪年间重建。广济寺依山构筑,殿殿相接,层层高叠。全寺有殿堂四重,自下而上有天王殿、药师殿、大雄宝殿、地藏殿。最上一重主殿——地藏殿,系仿九华山肉身殿而建。殿前有一株银杏树,相传宋代所植,高五六丈,两人围抱,叶茂枝繁,华盖浓荫。寺内有大小佛像75尊。相传唐永徵四年(公元653年),新罗王金乔觉云游中华,先抵芜湖赭山,后定居九华,世称金地藏,肉身仍在九华。后人为纪念他,在赭山建造广济寺。凡去九华朝拜进香,必先至广济寺进香,以求一路平安。故广济寺又称“小九华”、“九华行宫”。历代佛教圣地,香火旺盛。世传寺内藏有金印,价值连城,系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为纪念金地藏而用砂金铸成。历代俗人欲入佛门修行,除削发受戒,获得官发牒度外,还必须盖有此印,方被认可为僧。寺内有赭塔,寺旁有滴翠轩遗址。今广济寺系1984年按清光绪年间形制所重建,1983年被列全国重点寺庙。 〔古诗文赏析〕 广 济 院
“岩壑晴尤好,芳菲春更繁。”广济寺依山构造,背山面湖,居高临下。特别是晴日,红岩烁烁,更增添了佛门圣地的庄严和肃穆。当春天来临,更是林木蓊郁,遮天蔽日,芳草菲菲,翠微环合。“岩壑”表明广济寺居高临下的气势。“繁”则使人联想到广济寺在浓阴覆盖下,在绿树掩映中的悠静和深邃。红岩绿树相间,色彩对比浓郁又强烈,浑厚的岩石,古朴的寺庙,这些都如一幅油彩画,留给人无穷的品味。 “塔高平野迥,寺废故基存。”登上寺边的赭塔可望见远处陇畴阡陌;看山下云气腾涌。镜湖上万道金光闪烁,云天相接处则是点点帆影,万千气象尽收眼底。虽然眼前的古寺有点衰败,然而它那壮观的风貌依然可见。诗的前四句好比一幅画的底蕴,奠定了广济寺作为历代佛教圣地所具有的独特的气派。 “好鸟啼烟树,飞花袭酒尊。”寺院周围的树上鸟儿啼啭,随风飘落的残红时时遮盖了饮者的酒樽。有林才有鸟,花多才能盖。这一“啼”一“袭”既有声音又有动作,形象而又具体地写出了广济寺树高花茂,鸟语花香的景观。 “踏青惟尽醉,回首欲黄昏。”在这样的地方游春,能不使人流连忘返吗?游者尽情地沉迷在浓浓的春意中。一个“惟”表达出作者不愿负春光的心态。不觉已是日暮西山,日落影斜,晚霞催归的时候了,最后两句道出游人沉浸在美景中忘乎归宿,那依恋不舍又无可奈何的情态。 全诗语言清新,情景交融,色彩鲜明,诗味隽永。 (叶庆华) 〔民间文学〕 芜湖广济寺珍藏的一枚“九龙背纽金印”乃是小九华镇山之宝。要得知它的来历,那就要从地藏王肉身菩萨谈起。传说:金地藏是新罗国的皇族近亲,他打算在中国选择一块龙脉之地,修仙成佛,特地来到江南。发现芜湖赭山有一条“龙脉”,经地藏王试坐,认为此山难以承受佛座之基。当时,芜湖广济寺的住持,被远来的客人真心修仙成佛感动。他陪同地藏王来到青阳境内,举目远观,山峦叠翠、云雾缭绕;九座山峰犹如九龙腾飞。二人徒步登山视察,地藏一看,果真是九龙在此显灵,顿时喜出望外,就此决定在此奠基建庙。住持完成心愿,要告辞地藏归乡。临别之际,地藏王对住持说:一旦我在此山修仙成佛,我将随身的一枚金印赠予你,为芜湖广济寺镇山之宝。数年后,地藏王终于修仙成佛。当天夜里,广济寺的住持梦见地藏菩萨,叫他到江边接印。次日凌晨住持来到江边,见一巨龟驮着金印向岸游来,将印交给了他。住持取印一看,原是八斤半砂金铸成。印文上刻有“地藏利成印章”的字样。此字文笔清晰,苍劲有力,印柄上有九龙环绕之图案。九龙雕刻精巧,神姿各异,栩栩如生。住持得此金印感慨万千,为了对佛爷表达衷情,将芜湖赭山广济寺,按九华山模式,建筑了“一天门”“二圣殿”“八十八踏”“地藏殿”等等。又命名为“小九华”。从此,这枚稀世之宝就成了广济寺的小九华镇山之宝。 (李维强 整理)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上) > 僧院名刹部 > 名寺 > 弘慈廣濟寺 > 廣濟寺 廣濟寺 guǎngjìsì “弘慈廣濟寺”的省稱。 广济寺 广济寺佛寺名。在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东口。寺约建于金末元初,原名西刘村寺。历代均有修建,明天顺元年 (1457) 重建,成化二年(1466) 御赐名 “弘慈广济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乾隆十八年 (1753) 都曾奉敕重修,御制碑文勒石殿外,并有多尊佛像颁赐寺中 ( 《北京市志稿·宗教志》)。但几经火灾损失惨重,1934年大火烧毁正殿、后殿,还有明代经典及国外进贡的白檀木释迦立像等珍贵文物。建国后曾两次大规模修缮。寺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阁等。西院建有戒坛,由三层汉白玉石筑成。寺内还保存有大量佛教文物及经典。现为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 ☚ 法源寺 隆兴寺 ☛ 广济寺 广济寺位于县城西门内,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明清重修。大雄宝殿为寺内主体建筑。殿前耸立八角尊胜陀罗尼经石幢一座,高4米,上刻狮、佛等。经幢所刻文字虽已漫漶,但仍可见书法颇有唐风。大雄宝殿为元代遗构,采用减柱法建造,空间宏敞。前后各有砖台一座。殿内正面置佛、菩萨像,背面为三大士塑像,两侧塑有十八罗汉。 ☚ 9. 五台县 尊胜寺 ☛ 广济寺 广济寺位于古塔区。又名大佛寺。创建于辽代,清道光九年(1829)重建。建筑布局呈长方形,有佛殿、关帝殿、天王殿、碑亭及配殿等。主要建筑为佛殿,重檐歇山顶式大木架建筑,上下檐用三翘七踩斗栱,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檐柱及额枋上均有精美的雕饰。寺西有后天宫、正殿,七间,硬山式,前院有东西廊房14间,山门左右为钟鼓楼,广济寺居中,东为昭忠祠。昭忠祠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为纪念中日甲午战争中牺牲的烈士所建。祠前立有中日甲午战争纪念碑,介绍了清军抵抗外敌侵略的英雄事迹。广济寺现为锦州市博物馆和辽沈战役纪念馆馆舍。 ☚ 1. 锦州市 锦州辽塔 ☛ 广济寺 广济寺位于赭山南麓。始建于唐乾宁年间(894—897),名永清寺。宋改名广济寺。清光绪年间重建。1984至1985年重修。依山建造,殿宇相接,层层高出而参差错落。第一重为天王殿。第二重为延寿殿。第三重为大雄宝殿。第四重为地藏殿,因此殿仿九华山肉身殿建造,又称“九华行宫”。相传唐永徽五年(653),新罗僧人金乔觉曾在此开坛讲经,后定居九华山,世称金地藏。寺内至今藏有唐代所铸传世金印,重7斤,砂金铸成,刻阳文“地藏利成方印”及“唐至德二年”字样。此印为佛门镇山之宝,每逢农历七月三十地藏王生日,以此印为香客的香袋盖一次。地藏殿后山腰有宋建赭塔。寺旁有桧轩阁,后更名滴翠峡,相传为宋诗人黄庭坚读书处,壁间嵌其石刻像。元代翰林学士欧阳元有诗:“山分一股到江皋,寺占山腰压翠鳌。” ☚ 翠明园 李阳冰谦卦碑 ☛ 广济寺 广济寺在北京西城区阜城门内大街东口。金代为中都北郊的西刘村寺,元代曾改建,明天顺元年(1457)重建,改名弘慈广济寺。明成化二年(1466)、万历十二年(1584)、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都有扩建,曾历经三次火灾,解放后几经修缮。寺占地35亩,座北朝南、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圆通殿)、藏经阁(舍利阁)等,西路院内有三层汉白玉石筑成的戒坛。寺内藏有大量佛教文献和历史文物,现为中国佛教协会会址。另以广济为名的寺还有几处,如山西五台县的广济寺、辽宁锦州市古塔区的广济寺(即大佛寺)、安徽芜湖市镜湖区的广济寺等,各有特色。 ☚ 西藏黄教四大寺 灵隐寺 ☛ 广济寺 广济寺位于衡山风景名胜区龙凤乡北禹王城,居祝融、紫盖峰麓峡谷平地。原名清凉寺。又名毗佛洞。明万历二十五年 (1597) 由无碍和尚创建。寺内曾供毗卢遮那佛像一尊。清顺治十五年 (1658) 改现名。康熙五十七年(1718)重修。占地面积475平方米。坐南朝北,两进,前为大雄宝殿,后为禅房、客房,两庑为斋堂、厨库,砖木结构,花岗岩石柱,建筑古朴典雅。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构架,琉璃瓦硬山顶,前后出廊。寺前护龙桥边岩壁上有“寿”、“忽然广博”、“洞水逆流”等石刻。寺后有一片原始次生林,生长着枫、栎、楠、松等树木,枝叶繁茂,是南岳的重点风景林区之一。 ☚ 禹王城 龙凤潭 ☛ 广济寺 广济寺初名永清寺,又名广济院。在安徽省芜湖市赭山西南麓。始建于唐乾宁年间(894-897年)。相传唐永徽四年(653年)新罗国王太子金乔觉到芜湖,定居九华山,人称金地藏王菩萨。为纪念他建造此寺。寺依山构接,有天王、延寿、大佛、地藏诸殿,殿殿相接,层层高出,后殿比前殿高出10米,共88级。寺后有赭塔,为芜湖八景之一。地藏殿上刻“九华行宫”四字,又称小九华,香火旺盛。寺内藏传世金印“地藏利成金印”,用砂金铸成,重3.5克,印钮铸刻有九龙戏珠,为寺中 一宝。 ☚ 镜湖 九华山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