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霸亭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霸亭秋 霸亭秋杂剧剧本。明沈自徵作。写宋杜默饱学多才,却屡试不中,路过乌江,在项羽庙内倾吐牢骚: “奈何以大王之英雄不得为天子,以杜默之才学不得作状元”,致使项羽塑像亦为之流泪。作品抨击科场黑暗,写出失意文人的愤懑,在旧时代颇受文人欣赏。清嵇永仁《泥神庙》(《续离骚》之一)杂剧,张韬《霸亭庙》(《续四声猿》之一)杂剧亦写此题材,用意大致相同。 ☚ 桃花人面 西堂乐府 ☛ 霸亭秋 霸亭秋全名《杜秀才痛哭霸亭秋》。沈自徵作。有《盛明杂剧》本。写杜默饱学多才,却屡试不中。过乌江入谒项王庙,对项羽塑像诉曰:“奈何以大王之英雄,不得为天子;以杜默之才学,不得作状元。”语毕大恸,泪下如泉,神像也为之唏嘘落泪。杜默系宋人,为人豪放,然作诗多不合律,故后人称之为杜撰。默哭项庙事,出自宋洪迈《夷坚志》。《吴江县志》载自徵幼自负,好大言,通晓兵机,留意边事,有用世之志,然科第蹭蹬,崇祯十三年以贤良方正辟,喟然叹曰:“吾肆志已久,岂能带腰冠首,受墨吏束缚耶!”辞不就。此剧乃作者借杜默以自喻,抒发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抑郁不平之气,抨击不合理的科举制度。曲词慷慨悲凉,酣畅淋漓,颇能引起失意文人的共鸣。《远山堂剧品》云:“传奇取人笑易,取人哭难,有杜秀才之哭,而项王帐下之泣,千载再见;有沈居士之哭,即阅者亦唏嘘欲绝矣!”清嵇永仁杂剧《泥神庙》、张韬杂剧《霸亭庙》,题材与此剧相同。 ☚ 鞭歌妓 簪花髻 ☛ 《霸亭秋》《霸亭秋》
全名《杜秀才痛哭霸亭秋》。杂剧剧本。明沈自徵著。明祁彪佳《远山堂剧品》以此剧入“妙品”,说:“传奇取人笑易,取人哭难。有杜秀才之哭,而项王帐下之泣,千载再见;有沈居士之哭,即阅者亦唏嘘欲绝矣。长歌可以当哭,信然。”清焦循《剧说》说:“宋杜默下第夜归,就项羽庙宿,以其文质神前痛哭,大呼曰:‘千古如大王不能得天下,有才如杜默而见放于有司,岂非命哉!’神像泪出,泥界于面。《霸亭秋》杂剧,演其实也。”《剧说》又记《古夫于亭杂录》说:“吴江沈君庸自徵作《霸亭秋》、《鞭歌伎》二剧,浏漓悲壮,其才不在徐文长下。”《剧说》记卓珂月《残唐再创杂剧小引》说:“求之近日”, 《霸亭秋》等剧“为北曲之最”。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说:“《霸亭秋》、《鞭歌妓》诸杂剧,慨当以慷。世有续《录鬼簿》者,当目之为第一流。”近人任二北《曲海扬波》记《渔阳诗说》说:《霸亭秋》等剧“激昂慷慨,自是天地间一种至文”。《曲海总目提要》说:“盖自徵下第后所作也。”“霸亭,霸王庙之亭也。然‘霸’亦借意于‘灞’,谓人不第而归,每于灞水亭边送别,当此秋景,最难为情,每每凄然堕泪,故又托以自况也。”近人吴梅《中国戏曲概论》说:“沈君庸《秋风三叠》篇幅充畅,明剧中最为上乘。君庸为词隐先生之姪,狂游边徼,意欲有所建树,卒偃蹇以终,牢骚幽怨,悉发诸词。余最爱‘杜默哭庙’一折,较西堂《钧天乐》胜矣。中有[六幺序]一支,以项羽战绩比拟文章。极诡谲可喜。”日本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说:“全出殆以杜默之单唱及独白终始,仅配以僮仆之打诨耳。当以唱白论,不可以结构观。其曲其白,悲壮慷慨,稀见之大文字也。殆作者自发下第之幽愤于此欤?”此剧通过杜默下第,途经项羽庙沉痛的哭诉,揭露了科举制度的黑暗,控诉了封建社会贤愚颠倒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当时下层知识分子的悲愤心情。作品长歌当哭,慷慨悲壮,一泻胸中块垒,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霸亭秋【青歌儿】大王,你与我睁开那重瞳子一句句阅着,高抬起扛鼎手一段段评驳。大王也,可甚里文高中不高。我道一篇篇部伍萧萧,局阵迢迢,也当得诗里射雕,文队嫖姚。御短处,如乌江道短兵肉薄;使长处,如睢水上席卷壅涛;纤丽如帐底虞腰;慷慨如垓下歌豪,一桩桩怎见得输与时髦!大王有言: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真叫做天数难逃。我与大王恨不生同其时。倘向中朝,蓦地相遭,系马垂条,呼酒烹羔,和筑声高,把臂论交,文不君骄,武不臣嘲,旗鼓双高,半不相饶。奈何以大王之英雄不得为天子,以杜默之才学不得作状元。(叹介) 正是: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恁不去问道临朝,我不去玉佩纾腰,一般的铩羽垂标,灰灭烟消。子向这古庙荒郊,冷眼相瞧,坐对着牧竖归樵。夜雨江潮,魈啸猿号,暮暮朝朝! (放声大哭介) (泥神亦长嘘流泪介) (俫惊醒,亦哭嚷闹介) (末) 泪雨嚎啕,痛恨情苗,塞满烟霄,说向谁曹?(泥神嘘介) (末) 则咱两人心相晓。 《霸亭秋》 杂剧仅一折,本事出自宋人洪迈所辑之 《夷坚志》。有宋人杜默者,虽学成满腹文章却累试不第。一日落第归来,路经乌江,人谒项羽庙。当年楚霸王项羽的一句 “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与他的怀才不遇产生了共鸣,乘酒醉,据项羽神像之颈,拊神像之首而大恸,竟感动得“泥神亦长嘘流泪介”。今选 【青歌儿】一曲,就是落第举子杜默向项羽神像倾诉其有才而不得进取的满腹牢骚的。 这是一曲愤世嫉俗的感叹悲歌,联系作者亦有屡试不第的遭遇,此曲显然是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的自况之作。全剧奇幻之处在项羽和杜默之间发现了契合点,即 “以大王之英雄不得为天子,以杜默之才学不得作状元”,于是一个落第的举子和一个失败的英雄交融在了一起,犹如敞开了宣洩的闸门,慨当以慷,悲当以哭,激愤之情喷薄而出,奏响了怀才不遇这一古往今来的不平之声,足以引起读者和观者的共鸣。正如当时的戏曲评论家祁彪佳所评价的那样: “传奇取人笑易,取人哭难。有杜秀才之哭,而项王帐下之泣千载再见; 有沈居士(指杂剧作者) 之哭,即阅者亦唏嘘欲绝矣。长歌可以当哭,信然。” (引见《远山堂剧品》) 剧中杜默把自己的试卷摊开在供奉项羽的供案上,请霸王睁开他那双重瞳眼披阅,请举起他那力能扛鼎的手为他评点。看他的文章哪一篇不是立意独特、意境高远; 作诗可以夺魁,行文倚马可待。驾驭小文章,自然可以像大王在乌江路上短兵相接那样鞭辟入里; 抒写大文章,更能像大王当年追敌至睢水那样横扫千军、气势磅礴; 写到纤丽处犹如帐中虞姬舞动细腰,写到慷慨处又宛若垓下高歌 《力拔山操》。这一笔笔的奇情文采又怎比不上腐儒们的时髦之文呢! 诚如大王所言: “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我也同样是命中注定,天数难逃啊! 由此,这位杜秀才生发出生不逢时,不能与楚霸王同朝之叹。倘若真能与项羽同朝——他一下子兴奋起来,开始了君臣和谐的畅想——那时,君臣之间再不存在隔膜: 不期而遇,自然还要恪守君臣之礼; 但私下相处,则呼酒烹羊,高声唱和,像朋友一样亲密无间; 臣子 (指自己) 既不以自己的文采傲视君王,而君王 (指项羽) 也绝不倚仗自己的武功嘲弄臣下; 彼此之间,平起平坐,相互尊重,那该是多么美好的关系啊! 在这里,作者借剧中人之口勾勒出一幅君臣之间相得益彰的画面,虽不乏乌托邦的色彩,但君明臣贤、风云际会向为读书人所追求的一种机遇,杜秀才的抒发也就不足为怪了。 无奈,残酷的现实却是,霸王失败,不能“问道临朝” 贵为天子,杜生落第亦不能 “玉珮纾腰” 驾前称臣,都一般地逃不脱挫折失意以致灰飞烟灭的下场。随即开始了跟这位泥神——项羽的泥塑直面的对话: 在这荒郊古庙,冷眼观察大王,想你在这远离人间烟火之地,于朝朝暮暮之间,只能伴着夜雨江潮,听着鬼哭猿号,度着凄凉悲苦岁月,纵使嚎眺大哭,那满腔的怨怼又向谁去倾诉呢! 这是对一代霸主落寞心态的描摹,也是自身遭遇的写照,既是直抒胸臆,所以足以动人,就连泥塑的神像也听得唏嘘动容,叹遇知音。见此情景,杜生也不禁呼出: 看来只有你我二人可谓相知了。 剧中杜默由 “末” 扮,泥神则由 “孤” 扮,前文已有 “孤扮泥项王上” 的说明,因而在舞台上可以做出 “长嘘流泪” 的动作,表演起来自多情趣。更有趣的是,自《霸亭秋》 杂剧一出,“哭庙” 的情节竟不断被后世作剧之文人所袭用,清人嵇永仁有 《泥神庙》 杂剧 (《续离骚》 之一),张韬有 《霸亭庙》 杂剧 (《续四声猿》 之一),唐英有 《虞兮梦》 杂剧,且其立意与结构大致无差,说明落第举子哭霸王确实捕捉到了二者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的契合点,也更容易挑动失意文人的心弦。 霸亭秋全名《杜秀才痛哭霸亭秋》。戏曲。明沈自征撰。一卷。自征有 《鞭歌妓》 已著录。是剧约四千字。一折。写秀才杜默应举不第,路经乌江亭项羽庙,感自身怀才不遇,比照项王时运不济,抒发内心痛苦与不平。借杜默之口,抨击“鵾鹏掩翅,斥鷃摩霄”、“隋球黯色,鱼目光摇”之黑暗政治。全剧文辞凄婉,情节单一。角色虽仅有四人,但皆具个性。有《盛明杂剧》本。 《霸亭秋》ba ting qiuAutumn of Ba Pavilion→沈自徵 (Shen Zizheng)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