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上
一作灞上,又名霸头,为古代咸阳、长安以东的战略要地和交通要冲,在今西安市灞河东岸,具体范围随着咸阳、汉唐长安城址的变迁及由此引起的灞桥桥址或渡口的变迁而不同。秦汉时的霸上指今灞桥区桥梓口附近,隋唐时期在今灞桥镇附近。秦咸阳和汉唐长安与潼关、函谷关、武关、临晋关以东广大地区的交通往还必渡灞水,故灞水东岸的霸上成为这几条交通干线上的咽喉,对保卫咸阳、长安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史记》:“王翦将兵六十万(伐荆),始皇自送自霸上。”“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遂西入咸阳。”汉文帝后六年(公元前158年),宗正刘礼为将军,居霸上,以备胡。汉景帝前三年(公元前154年)吴、楚七国反,周亚夫发兵霸上去平叛。晋愍帝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华辑曾以京兆、冯翊、弘农、上洛四郡兵屯霸上护卫长安。晋穆帝永和十年(公元354年)桓温伐苻秦,进军霸上,桓温责三秦豪杰不助,王猛对曰:“长安咫尺而(桓温军)不渡灞水,百姓未见公心故也。”晋安帝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刘裕伐后秦,后秦主姚泓屯兵霸上抗击。唐黄巢农民起义军撤出长安,由霸上再回师长安,歼灭唐王朝军十之八九。唐以后,长安失去全国首都地位, 霸上的战略地位亦不能与以前完全相同。
秦汉长安城东的战略要地,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白鹿原北端。它是由长安东南出武关、出函谷关到三晋的必由之路。因霸河而得名。霸河原名滋水,秦穆公霸世,改滋水为霸水。霸上为水上地名。秦穆公于此建霸城宫,秦设芷阳县,汉设霸陵县,汉文帝葬于此,即霸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