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教育概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教育概述

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教育概述

明朝万历十一年(1583年)以后,连山壮族“服礼教,习儒书”,用壮语读汉字。到了清代,有个别人参加科举考试,考取监生、庠生、贡生。民国时期,全县壮区只有一间高等小学校,壮族85%是文盲,被称为“化外之民”。
建国后,连山壮族人民得到了更多的受教育机会。1953年,县民族小学招收了20名壮族学生,从小学三年级读至初中毕业,学费、书费、伙食费、衣服被褥全部由国家供给,入其他学校的壮族学生则减收学费。1956年选派了10名壮族青年到广西学壮文(后未推广)。1957年在壮族聚居区小三江办起了初级中学。1970年又办成完全中学,方便壮族学生就近入学。为了提高壮族干部的思想文化素质,县政府每年还选送若干名干部到民族院校轮训学习。
“文化大革命”期间,连山教育事业遭到破坏。1978年以后,通过拨乱反正,教育获得生机。1979年全县90%青壮年扫除了文盲。成为广东省的“基本无盲县”。1982年又实现了普及五年教育,成为全国最早普及小学五年教育的两个少数民族县之一,1987年被评为“广东省普及初等教育先进县”,1989年全县普及了学前一年教育。
1982年,在全县各公社都办有初中的基础上,创办县民族中学。开设初中“三管”(管教、管穿、管吃)班,每年招收50名农村户籍的少数民族高小毕业生读至初中毕业。1990年又开设高中三管班。该校每年都有一批毕业生考取大中专院校。1950年以来,全县已有100多名壮族大学本科毕业生。1983年,在壮区加田开设高小三管班一班。1986年将这个班与瑶区三水一个三管班一起集中到县城来办。1987年又建成民族小学。每年从各乡镇成绩优秀的少数民族四年级学生中招收80名读五六年级。该校每年的毕业生都100%以优异成绩升上初中。为了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自治县从1983年起,通过各级集资的办法,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改造校舍危房,添置学生台桌凳。1988年被广东省政府评为“校舍建设特级县”。为了彻底实现“一无两有”(校校无危房,班班有课室、人人有桌凳),在七五计划期间,广东省政府拨款34万元,自治县政府拨款33.5万元,乡镇集资75万元(其中壮族聚居乡镇集资21.2万元),私人捐资40.62万元,投入学校基本建设,加上教育部门拨出的经费,总投入基建资金344.52万元,新建校舍23038平方米,其中钢筋混凝土结构20038平方米。
1990年,全县有学校98间,教学点27个。在校学生17658人,其中壮族10189人,占57.7%;教师1176人,其中壮族413人,占35.5%。自治县还办有广播电视大学、教师进修学校各一间,目前分别有47名壮族学生就读和69名壮族教师进修。

☚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教育概述   龙胜壮族教育概述 ☛
0000204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