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概述
清末,仅在女子初级师范学堂附设蒙养院,进行幼儿教育。至民国二十三年(1931年),全省幼稚园才有5所,学生300余人。另有些外国教会在小学中附设幼稚园。1946年,县办幼稚园57所。广大壮族农村子弟无进园机会。
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改造了旧有幼稚园。贯彻教育为工农服务的方针,招收工农子女入园。1956年,幼儿园发展到1391所,在校幼儿65100多人,教职工3582人。壮族聚居的乡镇也开始办有幼儿园。这时期,由于注重“体”和“美”的教育,积极开展以游戏为主的各项活动,使幼儿身心获得健康发展。为各民族培养幼儿师资,1956年正式建立广西幼儿师范学校。1957年至1966年,幼儿教育和其他各类教育一样,在曲折中前进。1965年全区有幼儿园599所,在园幼儿达55388人,其中壮族聚居的南宁地区就有87所,入园儿童4748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广西幼儿师范学校被迫停办,幼儿园遭到严重破坏。1976年以后,党和政府极为重视幼教工作,1977年广西幼儿师范学校复办;各级政府先后成立了托幼工作领导小组;地、市教育行政部门配有幼儿专干:除教育部门办外,城镇机关、工厂、街道、企业、军队、事业单位以及个体户都办幼儿园,广大农村也办有幼儿园和幼儿班。1990年,全区有幼儿园2368所,在园幼儿数达812810人,教职工27383人。其中,壮族聚居的南宁、柳州、河池、百色四地区有幼儿园600所,3至6岁的入园儿童153317人。随着幼教事业的发展,教育质量也不断提高。注意克服重教轻保、重智育轻德育、重上课轻游戏的现象,让儿童在玩中学,学中玩,从中得到乐趣,受到教育。1981年自治区成立幼教研究会,开展幼教研究工作。1983年和1986年,先后两次组织编写和修改幼儿教材和参考书10种13册。